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人物,提起笔来,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物写活、写真,最重要的是写出他的个性来。比如鲁迅《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文中作者对杨二嫂从头到脚进行了描写,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做到了“神似”,还为情节增添了不少新颖和情趣。
我喜欢雨。
春天的雨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古人有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春雨。可不是嘛!春雨就好似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少先队员,做好事从来不留名。春雨细细的,小小的,是四季中最适合雨中漫步的季节了。
每当下起了春雨,我就会连雨衣也顾不上穿地跑下楼去迎接春雨,雨丝轻柔地抚摸着我的脸颊,这感觉真的太舒服了。
夏天的雨是一位魔术师,有着十八般武艺,初夏的雨和春雨差不多,像一个可爱的,害羞的小姑娘,而盛夏的\'雨就从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大怪兽,“噼里啪啦的吼个不停。当你迫不得已要穿过这样的大雨时,你会感到生无可恋,因为即使打了伞,也依然会被淋成“落汤鸡。在雨中奔跑时,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岳阳楼记》里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时候苏轼的诗句也跳入我的脑海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跟此刻的情景正相符。
秋天的雨又变成了一位位士兵,它们成群结队地从别处涌来。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看着窗外的水滴拍打在窗户上,这真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呀,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盯着它们,看那几个小“士兵很快溜进大部队,然后小水珠就凝成了大水滴,再慢慢从玻璃上流下来,瞬间,我家的玻璃窗上汇聚出了一条“长江、一条“黄河、一条“松花江……不一会儿,它们又全都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汪海洋。
冬天的雨披上了一件白色大衣,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雪姑娘。
雪姑娘特别逗,明明它给大树、楼房、公路、桥梁……都穿上了一件厚衣服,可是你知道,这衣服并不保暖。
一年四季的雨,每一次到来都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彬彬大雅的春姑娘披着一头瀑布般的金发,发际别着一片小巧玲珑的绿叶发卡,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千万片花瓣编成了她色彩斑斓的舞裙,连沁人心脾的芳香也给织了进去。春姑娘眨巴着蓝宝石般的眼睛,迈着轻盈的脚步,跳起了活泼的拉丁舞,那柔和的春风是轻快的音乐。万物复苏,一切都被那舞曲所唤醒,处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喜怒无常的夏姑娘酷爱伞。她时而撑一把碧荷伞,任晶莹的水珠在上面顽皮地蹦跳,她在碧波荡漾的池面上跳起了华尔兹圆舞曲,一圈一圈的涟漪是她细碎的脚步,娇艳的.荷花是那嫩粉色的小喇叭;她时而撑起一把硕大的绿叶伞,在夏风的伴奏下舞蹈,卷起阵阵清凉,似火的骄阳是舞台上耀眼的闪光灯。
温文尔雅的秋姑娘喜欢落叶的声音。她一身金丝绒礼服,戴着一顶宽边菊丝帽。她小心翼翼地提起裙边,在乡村小路上跳跃﹑旋转,裙子上的金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把小麦﹑水稻﹑玉米﹑柿子的脸庞映得黄灿灿的。一种成熟的气息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沉默寡言的冬姑娘把银白色的头发挽得高高的,耳边还垂着两条弯曲的发丝。洁白的舞裙是一朵盛开的冰清玉洁的雪莲花,散发出清幽淡雅的芳香,与她奶白的皮肤融为一体。只是那殷红的樱桃小口像雪地里绽放的一品红,更衬托出了她的别具一格。她舒展着花茎般滑嫩柔软的纤纤玉臂,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像一朵晕染粉白的梅花,跳起了典雅的芭蕾舞。冬姑娘可算得上是四季中最清高的姑娘了。
四季姑娘的舞蹈真是美妙绝伦,别有韵味,她们为世界增添了光彩,让自然在她们的的舞蹈下熠熠生辉!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我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这些传神的心理刻画,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鲜明生动,可见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人上一百,种种色色,要使笔下的“他”有别于任何一个另外的“他”,请突出“他”独有的个性化细节吧。
“哦!桑娜!亲爱的!你把他们抱过来了?!”渔夫抱起了其中一个孩子,惊喜地说。“你瞧!多可爱啊!”
“嗯!”桑娜莞尔一笑,“是啊!像小天使一样!”桑娜边说边轻轻抚摸着孩子。
“哦!对了”渔夫慢慢放下了孩子,“他们叫什么你知道么?亲爱的?”
桑娜略显伤心的摇了摇头,“不知道,哎!西蒙生前就不爱多说话,是因为孩子还没出生,丈夫就走了的缘故吧!”
“我们要给他们起一个名字!”
“起名字?”桑娜惊奇地问。
“对!起名字!哎!你知道么,听说中国人起名字都要翻烂一本书呢!叫什么典!”渔夫挠挠后脑勺。
“是词典吧。哎,咱们买不起啊!”桑娜无奈的说。
“不!我们总会有一本的.!”渔夫坚定地说、
……
可他们没有想到,那两个孩子其实一直都在醒着……
十五年后。
当时的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在暗地里一直偷偷的打工。
在一个清朗的下午,两个孩子把一本厚厚的词典送到桑娜和渔夫的手里……
那一刻,千言万语涌到嘴边,不及说一句:“我永远爱你。”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比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文中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又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艺术家,巍然而立。由此可见,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事件则场面灵活,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概言之,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那么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就诞生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