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保护自己是必须要做的,要学会在地震的时候让自己安全。每年的5月10日学校都会让我们练习一次防震演练。
今天我们带了湿毛巾,听了广播,广播告诉我们三种声音: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告诉了我们等下该怎么做。
正式开始了,预先警报响起我们纷纷躲在桌子下可个高的人躲不下去,老师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用书包遮住头,警报解除了,班上一片狼藉,我们把桌子摆好了,第二声空袭警报响了起来,我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门口冲去,本来不是太拥挤,因为234班紧张的同学往前冲就变得好拥挤,还有同学在后面叫道如果是真的有地震,我们只能等死了。我们跑到操场蹲下来,刘景荣去报数了解除警报响了,我们排成两队回了教室。
老师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练习,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你们没有去认真对待,到真正有地震的时候,你们就真的只能等死了以后就认真对待点吧。”我们一个个听得若有所思。
这次防震应急演练。让我们深受启发,下次的防震演练,我们一定好好练。
运用法律武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运用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依法治校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基于此,国家在推进各领域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发挥法治的力量。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的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也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作为最基本、最主要、最管用的手段,能够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失序、人心不稳等问题,在维护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或意义。事实上,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场所,青年人思想活跃,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容易冲动,故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不可低估,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社会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法治建设,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高校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依法治国议题中的应有之义。依法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2003年和2013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依法治校纳入到高校的管理系统。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也为推进依法治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总的来说,推进依法治校关键是要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机制。高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师生员工数量较大、车辆进出频繁及和校内外人员交流较多,校园周边商业娱乐设施密集且错综复杂,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再加上当今无所不及的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极易导致校园内外的矛盾冲突,甚至逐步升级、放大且快速传播,给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关键所在,对高校依法治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又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正因如此,高校也被称为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接连出现在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高校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其核心要义就是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手段来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预防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校园安全建设中很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尽快建立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机制,运用法治的力量来整合有限的应急资源,以期在化解矛盾或冲突的过程中有效提高高校应急管理的水平,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市场经济对高校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学校方面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相互竞争的一种产品,教育服务按质量高低获得社会资源,或者说教育行政部门有意无意按照学校的层次配备教育资源,使得教育公平停留在口号阶段。具体到学校内部,学校更多是将教学质量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安全保卫方面的设施建设和投入严重不足,诸如此类的状况都使得许多高校不能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保障机制和机构,更多依赖于传统的保卫部门来履行简单的管理职能,进而使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机制的制约而责任界限不清,使学校在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运用受到限制。从学生方面讲,市场经济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在校学生大多虽年满十八周岁,基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对自我的管理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有着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理智。同时,高校作为社会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可能全然封闭与世隔绝,故社会上的各类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乃至学校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很多负面的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不自觉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虚拟空间的加大使得学生在很多时候真假难辨。加之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在网络上制造各种谣言,不仅会大大增加高校突发事件的机率,而且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对高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管理和社会安全需要共同面对的尖锐问题。作为教育管理基层的高校,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既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社会对青年人或学校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进行科学决策,使得应急管理更加具有可行性。
(一明确依法治校理念,健全法律工作机制
首先,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依法治校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的办学理念与依法治校的理念紧密结合,对高校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学校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深化高等学校的法治教育改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安全平稳发展。其次,着重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解决学校办学和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安全问题,以此构建符合法治精神的高校育人环境,提高学校依法处理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注重从学校顶层设计上规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适用问题。最后,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队伍建设,成立法律事务归口管理部门。[1]据当前一些高校的探索性实践可知,高校完全可以依托法学院设立日常法律事务的归口管理部门(如法律事务办公室,并给这些部门配备专职编制,由专兼职法律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处理以学校为诉讼方的诉讼事务与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为学校应急管理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的安排以及大额资金使用提供法律咨询,为各单位和部门提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服务,参与审定学校章程在内的各种相关规范文件、管理规章制度等,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用法律有部门支撑,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加强“依章办事”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章程起草工作小组,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论证和分析,注重在保证章程内容既符合法律规定又体现高校自身的鲜明特色,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办学性质、发展目标、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与决策程序等重大问题,使高校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2]但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文件更多还停留在思想认识的观念层面,高校许多管理人员还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规章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各种培训,包括法制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为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真正落实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依法统一领导高校工作,支持校长行使职权。这就要求进一步规范高校内部各管理层级、系统之间的职责,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部门工作职责,实现高校管理权限的合理、合法配置。同时,在涉及教工和学生切身权益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清理、执行上进行规范,切实确保教工以及学生的各种权力和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从制度上切断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源头,做好科学划分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落实主体。
(三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首先,高校应成立听证委员会并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加以保障,在制定有关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上,如对教职工或学生进行处分的轻重环节上要开展听证、论证会,充分听取和尊重各个利害关系主体的意见,保证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3]其次,加强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机制建设,包括善后处置都应该以法治思维为主导和指南,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实质意义上纳入法治之道。再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师生参与权。校院两级针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问题要定期召开“双代会”,以此向师生宣传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理念,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听取师生意见,将师生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员,注意发现问题并主动通报,及时依法制止。综上所述,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不论对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