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答。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发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先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就要多学一些用眼、用脑卫生,如何布置整理房间,存储、摆放物品的知识。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要多看一些有关思维训练的书籍。要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就要多了解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其次,要了解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这有利于克服消极抵触心理,增强行动的自觉性,比如意识到生活中的细节行为对成功的重要性,我们就会在一举手一投足上都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要培养正当的兴趣,即使有些行为规则的遵守毫无兴趣可言,我们也要靠理智的力量迫使自己去遵守。久而久之,一种自动化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就会取代意志力,使你轻松地去遵守某种行为规则。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得克服一些坏习惯。坏的习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一要经常反省自己,意识到自己有哪些坏习惯;二要有坚强的意志,有坚定的决心。有句西方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
三月的春风,吹散了心中的惆怅与阴霾。春天,一个的季节,悄悄走入了心扉。
人生是一条长长短短的路,有的人一直奔跑,有的人走马观花,有的人苦苦在原地守候,也习惯了守候,一辈子,直到轰然倒下的那一刻。
苦苦在原地守候,回望来时的路,尽管高高低低,竟然没有激起自己的半点涟漪。那些逝去的,那些曾还记忆着的,什么时候像风,吹去无踪?也好,没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便没有了焦灼、无奈、绝望与痛苦。想活如老子,如水,道法自然,处下不争。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不是不争,是无法争;不是不痛,是不想让自己痛。春天的花、夏日的荷、秋天的月、冬天的雪,赏不够,自然也忘不掉。从老子到庄子,从陶渊明到林逋,谁又能真正淡泊,真正清静呢?
苦苦在原地守候,守候什么?守候从前,从前是你已消耗掉的岁月;要么回望,可来时的路飘浮已不可寻。守望未来,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拿什么来守望未来?见过云的风涌,一定也见过云的点点消失。云散天开,天上便是蔚蓝的一片,让人向往。有人说,云是天上的龙,永远也别想呆在原地。是呀,如果习惯了守候,将看不到春天的花儿,如何从这头开到那头,白白红红,粉粉黄黄;看不到流淌的河水如何欢唱着从上游奔泄到下游,山岭逶迤,水流腾浪。“人间四月苏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些,永远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错过不该错过的风景,生活已然苍白。
人,毕竟不是牛,不会傻傻地等到树都不在了,束缚自己的绳子已然解开,还眼巴巴地守在原地,等着天上掉馅饼。生活,原本不是如此无趣!
世上有了老子,便一定会有孔子。纷繁的世界不可能只是一种颜色,河流也不是条条清澈。这世界,注定大多数人做不成老子。行动,可以装扮这个世界,将它装扮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以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心情收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世界是可以主宰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李世民玄武门一变将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孔子积极入世,让一部《论语》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典。无论是成功了的李世民,还是失败了的李建成,无论是开中华盛世的***,还是逼去台湾的蒋介石,在我眼中,都是英雄。英雄,不管成败。
习惯了阳光,夜行便是畏途;习惯了原地,奔跑便成奢望;习惯了单调,颜色便已刺目;习惯了守候,平淡便成主角。如果,你不想将人生染成灰色,就得用手调好颜料。
别让坏习惯成为你的习惯,未来,在你手中!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x》,《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x,在那次的x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