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教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教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意见,明确修改习作的方法。
2.细读例文,感受如何抓住比赛中的一个场面,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把它写具体。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3.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画作中的景物富有动感,正说明画的.创作者技艺精湛。但是,一幅画作中的景物再怎么有动感,也是“定格”了的,不可能变换姿态,不可能做连续动作。那么,我们用文字来描述画作中的富有动感的景物,就要注意:既要表现其十足的动感,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在本来真实的东西里掺杂进虚假的成分。
比如,在画作中,可以看到浪花拍打在岩石上,但是,不可能看到一个浪花拍打过后,消退了,后面的浪花又拍打到岩石上;可以看到“有鱼儿蹦跳出来”,但是,不可能看到一会儿蹦跳起一条鱼,过一会儿又蹦跳起一条鱼……切记:看画作,看照片,不同于观看视频啊!
在上面的“病文”中,小作者就没把握好表现画作中动感的尺度,以至于让画作中的景物变换了姿态,或者做出了连续动作。尤其让芦苇“又扭脖子又动屁股”,既描写得过火,又显得不够文雅。
一般来说,油画也好,水粉画也好,都是没有声音的,所谓的“啪——啪——”的声音,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做文字描述时应该用“似乎”“仿佛”等字眼儿来标示。
这幅画可谓是精美绝伦!画中以一条贴近山坡的小溪流为主。看上去,溪水湍急,卷起层层小浪花,浪花拍打在水中的岩石上,似乎发出了“啪——啪——”有规律的声响。在清澈的水中,有鱼儿在游,有的还蹦跳出来,在空中划过一条条优美的弧线。河岸上的芦苇呈摇摆状态,怎么看怎么像是在舞蹈呢!该不会是在跳《江南stle》吧?
要准确规范,忌前后不一
有一指令性通知的初稿,提出了三点要求:
1.明晰责任、齐抓共管。2.分流管理、分级负责;3.查改并举,重在治理。
这段中,第一点、第二点的前半句用的都是顿号,而第三点前半句用的却是逗号,前后不一致。还有,第一点的结尾用的是句号,而第二点的结尾用的却是分号,也是前后不一致。这些都应该统一起来,才显得对称。公文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能马虎,要注意顿号、逗号、分号、句号等点号表示的是不同层次的停顿,使用得当,句子就能形成起伏均匀的节奏感。后来,这段修改为:
1.明晰责任,齐抓共管。2.分流管理,分级负责。3.查改并举,重在治理。
这样,通过标点的规范使用,可以表明\"三点要求\"相互之间的平等、平行关系。
我们做了花瓶、小汽车、公交车、棒棒糖、小兔子、熊猫……
我觉得最简单、最漂亮的彩泥作品是章鱼。你们可能会觉得章鱼的八个爪子,做起来会很难,其实很简单。今天,我就教你们做一个又简单又可爱的\'章鱼。做章鱼我挑了下面几种颜色来做,红色用来做章鱼的嘴巴,橘红色用来做章鱼的身子和八个爪子,黑白色用来做它的眼睛。
我先从袋子里拿一些粉红色的彩泥出来,注意把彩泥拿出来后要把袋口封好、封紧,不然彩泥会干,就用不了。把粉红的彩泥搓成一个大圆后,然后又拿多一点粉红色的彩泥搓成八个比身子小一倍的圆。搓完后把搓完的八个圆粘在它的身子上,章鱼的身和爪子就完成了!接下来,要做它的眼睛和嘴巴。在黑色的彩泥里拿一点出来做成两个圆,把这两个圆压扁,注意不用太扁。然后在白色的彩泥里拿一丁点出来做成两个圆后再压扁,再粘在已经压扁了的黑色彩泥上。粘好后,再把已经做好的眼睛粘在大圆上。
“哈哈哈”!拍手鼓掌的我已经被我的彩泥作品给迷住了!
今天真开心!做彩泥原来这么有趣。以后有空我一定要做彩泥!
1.学生原有的本、本等,课前学生找出,仔细阅读教师作文本中的“眉批”、“总批”。
2.学生摘录的描写各方面的好词好句,适时利用。
很快全国网民都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转发这首小诗,乐清虹桥镇第一小学五(5班万奕含同学也因此走红。
小万在3年级时写下这首诗,当时,她说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到4年级科学老师讲了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之后,她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