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精辟、脍炙人口的经典诵文从小就一遍遍刻入我脑海。当我懵懵懂懂的时候已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了,却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细细地品味,我觉得受益匪浅。而且很多知识和都能在现实中得到运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得到长进,就必须去仔细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积极进取,让它成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例如说我们的篮球队,投球能手陆子轩;进攻能手闫天程;防守能手荀意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还有《三字经》里的一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得是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事。孙敬年少好学,学习时间长了,不免会打瞌睡,他为了饱读诗书,每次读书时都会找根绳子,把绳子一端拴在房梁上,另一端绑在自己的头发上。每次打瞌睡低下头去时,绳子就会拽疼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赶走睡意。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刻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现在的我们已不需要悬梁刺股,但古人刻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在经典诵读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学习了做人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可以汲取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看得更远。“读古诵今,学以致用”我们还要把获得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当中,才能完善自己去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们的一生一直都在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努力的学习呢?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然后用这些知识去换取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只有学以致用我们的学习才是有用的。
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学习活动,学习是伴随着人类一生的。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要运用,只有运用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作用。就像学习拿筷子一样,它就是为了要吃饭。学习每一样东西都是这样,它一定会有它的作用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学以致用。
不会学以致用,终究不会成功。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有许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天赋极高,大家都会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其实不然,学习的天赋并不关乎于实践过程中的能力。战国时期的赵括,他在学习兵法的时候,能讲得头头是道,兵法能够倒背如流。问他关于军事上的任何问题,他都能做出近乎完美的解答。但是他真正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却慌了阵脚,结果导致大败,自己也死在这场战役之中。赵括的失败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不会学以致用,也就不能成功。
也有些认识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可以得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题不能解答,但是通过实践之后却能够突然领悟。古希腊时有个故事:国王让阿基米德测量工匠新做的王冠的真假,阿基米德花费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想到绝佳的方法。在那天晚上洗澡的时候,他往水盆里一坐,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这令他恍然大悟。他将金子与王冠放入盛满水的盆中,测量剩下水的多少,便能得知王冠的真假。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可能就差自己去尝试一下了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将学习和实践密切地配合起来。
要学会学以致用,将实践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方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学习的目的是要进行运用。学会学以致用,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加细心,多留意生活中的小事,多多思考。每个人的知识都是能够运用的,只需要细心自信多加思考,学以致用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学会学以致用,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需要多多进行学习与实践,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实战经验,磨练自己的羽翼,才能在生活中更加坚毅。
不过,抬头看见爸爸“不怀好意”的笑容,我可不能输。
我要求爸爸把这题写下来,然后我开始认真读题,啊,原来是时间问题啊。这学期我已经学习了“24时计时法”,想起了黄老师对我们说过的:要求“开始时间”,不管多复杂、多难,都是用“结束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时间”来做。我开始认真思考起题来。嗯,结束时间是16∶20分,要求开始时间,那么我只要先算出这场足球赛用的`时间喽,哈哈!这题目看起来复杂,原来这么简单。爸爸这回输啦。我兴奋地拿起笔算了起来。
足球比赛时间是多少?让我想想,一场足球比赛一般是这样组成的:上半场+补时+中场休息+下半场+补时。那么这场足球比赛时间是:
45+5+15+45+5=115分=1小时55分。那比赛开始时间就是:
16时20分-1时55分=14时25分。“这场足球比赛是14时25分开始的”。我风风火火地跑去告诉爸爸,爸爸夸我说:“哇,你真棒!完全正确!”
通过这道题,我想做数学题不要怕烦,只要认真读题,用对方法,难题也会变得容易了。在生活中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这是两千年后的学生给您写的信。
您就是那黑夜里最璀璨的明星,那九州五岳永不熄灭的火焰,照耀着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前进的道路,引领着我们感悟那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仁”不代表“(软)弱”。
记得初涉文科,“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简短的九个字,却使我明白了:唯有仁者,才能正确诠释爱与恨。从此,《论语》这本古朴的线装书便将我与您的心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我与您缘分的起点,也是我精神上不可获缺的食粮。我视它为良师益友,伴随我成长,从而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辨明方向与是非。从《论语》中不难看出,您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人性的本能似乎扭曲了:善良、仁爱,与沧海桑田一般,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仁”的本质被这些人丑化,有人将它与“(软)弱”并提,把“仁者”视为“弱者”,更有胜者视其为“愚者”。正义被蔑视,冷漠似乎是生存之道。“仁”真的'是软弱的表现吗?答曰:非也。我认为“仁者”富有责任感,更有迎难而上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是您对“仁”的升华: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而必要之时,要不惜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代价来成就一番事业。这一近乎严苛的要求将“仁”与“弱”的相异之处显露无遗。
“弱”只是胆怯之人的借口,我认为其也可视为“不仁者”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如何做到“仁”呢?颜渊曾经请教过您。您是这样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您想教导我们:实践“仁”之道,完全得靠自己。如今,“仁”这颗洁白无瑕、光彩夺目的珍珠渐渐黯淡无光,社会即将失去真挚的爱,人们将怅然若失地过着每一天。但是,即然认识到错误,就要痛改前非。在此,我代表所有90后向您立誓:我们将重拾“仁”之道,将“仁”的思想发扬光大,并脉脉相承。
孔老先生,感谢您,让我明白了这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您让我的生命又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传承。
此致
敬礼!
平时写信都习惯礼貌的问声好,但现在我不想对你说,因为随着你:sars的降临,让我们所有人可以说全人类上下不安,人心惶惶。大家对你的到来无疑有一种怨恨、一种恐惧、一种无奈,而我对你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怒。
你无声无息地侵入人的身体内部,使他们轻者发烧、干咳、四肢无力全身酸痛,重则因肺部坏死呼吸困难而死亡,光这样还不算,你还要控制那些已经传上病的人去传染给别的`人,通过空气通过物体通过下水道传播,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大批一大批人倒下,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不明白你们这些病菌生下来为了什么?是想让自然界的无辜的生灵死亡?是想吸收人类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是想毁灭整个世界让历史重写?不管怎样,你和你们这些万毒之源都是毫无人性的冷血***手,是把自己的快乐强加于别人痛苦之上的恶魔。
但你知道吗,人类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倒下去,更多人的站起来了:医生们勇敢地与你斗争,积极给病人治疗;科学家们认真地研究病源,找对付你的最好武器;社区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地到处消毒,帮助隔离人员解决困难,我们每个人也注意防范,戴口罩、勤洗手、多锻炼,用健康强壮的身体来对付你这个看不见的敌人。现在你已经看到了吧,你在我们强大团结的队伍战斗下已经节节败退,你的能量也越来越小了。
最后我想对你说,虽然你不甘寂寞来到人间破坏苍生,但我们会拿起科学医疗的武器把你这个真凶消灭,让你永世不得再生,永别了:恶魔sars!
xxx
年月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