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关系网络状态下的点赞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主要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两类关系网络,即以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为主体的强关系网络,以及以早期的百度贴吧、豆瓣为主体的弱关系网络。
具体分析点赞在强/弱关系社区中的价值观原则是:在强关系社区里,点赞更多是在“用户有互动需求但表达需求不强(表现为没什么话说,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下使用,其作用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信息认同”(这里要区别于“有互动需求且表达需求也强烈”的评论功能,本文主要讨论“点赞功能”);但是在弱关系社区中,我们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为某个兴趣或者某个爱好点赞方才会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对人感兴趣才会对其信息感兴趣。例如,不熟悉的两个人,由于信息方有意义才互相关注,在此基础上,只有存在表达需求时才会有互动需求,如果点赞作为互动交流机制出现的话必然是失败的。
(二)点赞重建人际关系
曾经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征十分突出,那时人们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即实体空间)实现的',而现代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具有巨大影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虚拟社交网络)。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并逐步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西式的、“失范”的结构,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而互动也具有平等和自由的特征)。中国社会自古源于家族、宗族社会,属于“整体本位社会”(以费孝通研究的“差序格局”为例),而互惠的信念是传统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信任状态,而这种信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互惠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的内涵往往要更加丰富,其中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研究中,互惠不仅作为一种义务,其交换双方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且与社会关系网络是动态互动的。
(三)点赞构成现代寒暄社交
寒暄社交就是以寒暄语为基础,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现出有各自特点的现象,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交形式化(缺少实质性交流)、社交肤浅化(炫耀心理与攀比)、社交广而不深(社交媒体上的寒暄文化,看起来是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实际上却在逐渐毁灭人性的温情,造成社交广而不深的尴尬局面)等。寒暄社交作为一种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在特定群体研究中不可或缺,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特征,还是不能丢失它的本性,即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更好地完成互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寒暄社交,我们以伴随点赞现象新兴的点赞之交群体(既包含强关系社区也包含弱关系社区)为例,认定点赞对于弱人脉的维系效益。
(四)c赞成为新形式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两个词构成,两者相互修饰和限制。一般来讲,道德是社会情境下对秩序的认可,与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有所重叠,框定可为不可为。“道德”来修饰绑架,表示绑架带有道德特性,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绑架”来修饰道德,表示道德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综上,道德绑架即普通民众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等形式胁迫个人或众人履行一定行为或终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sumaritan等。
但一般意义上将社会人或法律作为道德绑架主体的研究并不归为本文,道德绑架发生的可能性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因而西方现代文化理念(变迁的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进而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一旦适应便会依赖它。强弱关系实际都存在,而点赞与否又是否只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其意愿背后的均衡因素又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在这种层面上,会呈现更深层次上的“点赞狂魔”以及“求赞”行为。
本文将点赞行为从两个分析层面(从心态上区分):一方面是信息发布者(或是“求赞者”),另一方面是点赞者。前者信息发布主体方向为强关系社区时,希望借此让亲友了解自己的生活或树立某种形象进而获得认可(本质上),而现代性价值观必然会对内容的选择、包装及发布产生引导性作用,常见信息发布类型有晒照片、发状态、发日志等,主要动机为群组趋同性(被理解)、认同感(被需要)、被认可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本文提出的研究课题应该给予一定群体、地域的情景限制,我们将研究对象作为社会人来考量,发出点赞这一行动的主体是社会性的,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因而每个人总以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一方面,朋友圈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应该存在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对于一些不咸不淡或者自己厌恶的信息会选择屏蔽,更何谈点赞或是与此相附加的道德绑架;但是本文探讨的是信息发布者来源于自己需要长期保持联系或者重新整合关系的人群,面对他们发布的信息,你会选择主动点赞、直接忽视抑或收到某种不确定因素被迫点赞。
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沉迷于游戏中的小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发零用钱的时间”到了!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有了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但***无穷,金钱有限,一旦花完了,就会陷入寅吃卯粮的困境。不是变成一位实至名归的穷光蛋,就是变成“月光族”,最惨的下场就是成为“卡奴”。如果大家不想变成这样,就要多多学习股神巴菲特的精神与长处。
如果想要当个有钱人,就要量入为出,想买的物品就要货比三家,才不会白白浪费冤枉钱,更能成为理财专家。平常剩余的钱就拿来把每一只小猪都养得饱饱的。当存了很多钱时,可以拿一些钱捐给孤儿院、养老院或是捐给爱心娃……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钱更有“钱途”,而且存钱也是一种美德。
我觉得善用零用钱的感觉实在是超棒的!所以我要对卡奴们说,不想要成为钱的奴仆,就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老师的话:立论、思路清晰,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及看法,构成一篇说理极佳的论说文,很棒!但若能多增添一些名言锦句,内容将会更有笔力!
面对金钱,需取之有道,古代诗人的虚构中,财神普路托斯受宙斯派遣时总是磨蹭不决,但受冥王调派时去跑得飞快,此寓意为,不义之财来得虽快,却可以埋下恶果。生财之道确是不少,但当金钱观被种在贪婪的土地上,从而占据了整个贪欲心灵。因而取之无道的钱财被视作恶财实则恰如其分。
面对金钱,需用之有度。晋石崇,王恺比富有,5尺高的珊瑚树砸碎也不屑一顾,北魏元雍,元琛比富,竟然用钱槽喂马。而待金钱挥霍一空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之灾也如洪流一般不断泛滥而来。智者的财富观乃取之有道,更应用之有度,因此,西塞罗当年替波斯图穆辩护时说道:“他追求的金钱不是为了满足贪婪之心,而是为了得至到行善的资。”诚然若能使钱财兼济天下,则其境地较之取之有道则更为高尚。
面对金钱,应施之有乐,兼济天下固然乃上乘德行,但若是为了求名抑或是消灾减难,为摆阔炫耀等,则其心灵也不可否认地停在山巅,施之有乐的目的意在善而非在荣耀。茅盾辞世前将他的'二十五万元稿酬捐作长篇小说奖金,用以发展祖国的文学事业。这比起一世虚名抑或是一生被敬仰来看,则更为高尚。
面对金钱,就遗之有慰。后汉疏广乃是朝中饱学之士,辞官返乡之后,他将朝庭 送与的薪俸都尽情花用。好友劝其多为子孙留财产,他却认为给予子孙过多的财产,会使他们怠惰,况且富者易招人怨。诚然,弃世时遗产于子适度为佳,徜若嗣子年少,缺乏见识,家业过大无疑是一懈惰的诱饵。贤而财多,则损其志,愚而财多,则益其过。疏广东省能终享天年而逝,子孙亦平安一生,此为可最好的佐证。
当然,物质财富虽易得,但精神财富却无法用金钱来换取。金钱在下确的态度下是奴仆,但在不义的驱使下,它会成为你一生的主人。
现在人们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如果有老年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呢?
有些老年人,并不是真的摔倒,他们有的只是碰瓷的,但是还是会有人去扶他,扶过之后被讹了钱之后,再看到这样的人,即使是真的他也不会也不会去扶了。
前几年有人扶了一位摔倒的老人,结果那位老人就去讹那个扶他的人,关键是过路人都以为是他弄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跳河自***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有些老人是真的摔倒,也没有人去扶,毕竟都害怕被讹钱。
还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这位老人,应该是真的摔倒了,结果没有人去扶她,那位老人想自己尝试着站起来,结果还是无法站起来,有一位过路人,看到了,别人都劝他不要扶,过路人还是将老人扶起来了,只见老人说了一句谢谢,过路人不放心就将老人送回了家。
老人摔倒,有的人是想碰瓷,而有的人是真的摔倒,我们可以扶,但是要在能证明清白的情况下去扶,我们可以在扶老人之前,录一个视频,或者找过路人来证明,最好是能让监控拍下来。我们可以扶,也要讲究一个能证明清白的方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