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作文是哪五类)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作文是哪五类)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11-08 20:05:02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作文是哪五类)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一】

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当然没那么多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的深远。因为,在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还普遍对利益问题予以了很大的重视,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法精神》一书中对利益的本质,内容,特征及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强调“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指出“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正确与不正确的利益”,并且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阐明了类似的观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观点。

在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经济人”,说明了人们是为了利己才行动的!这与亚里士多德中的“追求功利”,“发扬人的天性”有莫大的关联性。所以要了解西方政治学或经济学可以先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二】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民主化道路。由于整个世界范围内尚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式可以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又由于其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可能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的模版。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民主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个增量的过程,当前我国民主政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分析我国民主政治的现状,对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加快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树立了应有的权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加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不断加强。一是中央***

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和无党派的民主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即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问题进行协商。二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依照选举法和有关法律,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占有一定比例。三是推荐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四是人民政协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第三,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区域地方自治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由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

第五,健全国家领导体制,推选机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取消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1982年到现在,我国先后进行了6次机构改革,特别是最新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第六,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二)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在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和高度发展。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几对矛盾: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与民主建设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存在民主工具化倾向,没有上升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从而导致实践上的偏差。二是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思想认识不足,把民主政治建设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使得主观脱离客观。三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上,常常采取简单排斥和概否定的态度,对民主政治的普适性价值认识不足。四是公民民主意识普

遍比较薄弱,公民政治参与意愿不强,参与能力较低。

其次,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的矛盾。宪法规定我国人民不仅拥有自由权、平等权、参政权、受益权,而且拥有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弊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臃肿庞大的党政机构,层级明显的干部制度,林林总总的,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还没有根本根除,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人治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这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体制性障碍。

再次,民主主体的平等性与实际享有的不均衡性的矛盾。我国民主政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民主惠及我国绝大多数人。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政治参与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畅通;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缺乏制度保障,等等。民主政治建设中这种重实质民主、轻程序民主,重民主内容,轻民主实现形式的倾向,影响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最后,公民政治权利的多维与监督的缺位的矛盾。在民主实践中,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缺乏具体法律保障。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三】

有的同学笔记记完了就记完了,就是为记而记,记后不翻,或者只在时翻一下,有的甚至考试时也不翻,根本不能做到课后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总结

和反思。笔记好比过期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忽视了学习笔记的本质——体现学习过程的重要纪录,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不会学习的表现,其结果除了做不出高质量的笔记,就连勉强做的那点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到学生记笔记这一形式,更应注重学生如何记笔记这一实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初二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怎样记笔记和怎样用好笔记进行了指导,取得了一定的好效果。

二、指导学生做好政治学习笔记的几点策略

1.指导学生从不记到记,做一个主动学习的人。

对那些还没有养成记笔记习惯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记笔记是学习的一种重复和延续,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记笔记活动本身就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有利于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与单纯的听讲比较,记笔记可以提高注意力,进而使学习者更加精细地思维。同时,在复习笔记时,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对讲课内容进行较好的全面回忆,巩固所学的内容,帮助理解知识。所以,我要求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认

真复习笔记。同时,我让他们多看看同学中的优秀笔记,既以榜样激励自己,又从中学习记笔记的技巧方法。

2.指导学生从全记到巧记,做一个巧学的人。

(1)变教学实录为精华实录。

引导学生从全记到巧记,将教师上课的精华记下来。一般来讲,在政治课堂上,学生应该集中精力听讲和思考,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脑皮层兴奋域,构成多通路的联系,并简明扼要地把教师讲的思路记下来,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或略记。同时,要记下自己的疑问或闪光的思想。如老师讲概念或分析如何组织答案时,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答案如何组织以及一些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要记“知识网络”的梳理,要记政治各题型的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等,总结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变过期“期刊”为“读者之友”。

事实上,许多中考优胜者的之一就是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个人的“学习档案”和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因为,好的笔记是课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合理利用笔记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当然,还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建立有个性的学习资料体系。如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等类别。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到了紧张的综合复习阶段,就会显得轻松、有序,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而且要经常翻看。

3.指导学生逢补即记,做一个善于积累的人。

笔记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纪录,那么自然要随着学习过程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学习的深入,难易的`重新划定;重翻时新的理解的补充;同一知识材料的进一步丰富等。所以,笔记应是流动的活水,要有新的摄入。为了补充的需要,开始做笔记的时候就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同时在每一节记好后要留出几页空白处,以便今后将相关内容或重点题目剪贴补充在这。

4.指导学生逢疑即记,做一个勤学好思的人。

生成理论认为记笔记可以促进学习者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地整合新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远迁移问题(指解决测验题目超出讲课所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是认识的进步,解决问题是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政治学习常常伴随生疑、释疑的过程。学习中有了疑问,很多不能立即获释,需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一些问题可能要经过一个学习周期才能产生顿悟。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学习过程中逢疑即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不断用疑和释疑,并长期坚持下去,编制出一个针对自己个人具体情况的“问题集”。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复习时学生也较喜欢复习当时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能有的放矢,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优化了学习品质。

5.指导学生逢要即记,做一个善抓重点的人。

理清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在政治学习中极为重要重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理解概念的含义,注意知识网络的构建(一框题有一框题的知识结构,一单元有一单元的知识体系,一本教材有其知识网络)。为了复

习时便于直接对照,可指导学生直接在课本重要处作一些圈点或在空白处作一些注释、说明,高中政治新教材每页的左右边均留有较多空白,也是从形式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起笔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把课本的侧边作为“要点笔记”空间的作法,既可省去在专门笔记上原文的抄写,避免笔记成为课本的重复,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

6.指导学生逢得即记,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笔记忌只记知识,忽略心得感悟。学习的内容其实也是一家之言,也有新知识的生长点,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去见仁见智;另一方面,课文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即使是确定的条件,答案也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因此,学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即便是某一知识的学习,记下自己个性化的失误和,也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思考驾驭知识(重新整合和拓展),就会使自己的学习陷入被动,因为思考力远比记忆力重要的多。教有所给,学有所获,所以教师应当要生在学习中或学习后记下自己学习的经验、收获、体会和独到见解,帮助学生内省与反思,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调整精神状态,扬长避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可惜的是,看看很多同学的笔记本,照抄的知识内容很多,自己的思考感悟很少或基本没有,让宝贵的思维火花自生自灭了。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笔记上勤作小结归纳,使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充实、提高。还可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中给开设一个专栏,留出足够的空页,以便在认识提高后作充实补记之用。这样处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自我构建中呈螺旋式提高,适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整理中获得了一本对自己有针对性的学习参考资料,在整理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7.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好预习笔记,做一个善于预习的人。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将教材的知识要点记下,着重记下对所预习的知识中自己不能领会的地方,以便做到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另外我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知识要点下面都要留一定的空白处,以便补充上课时老师讲授的内容和领会自己不懂的知识点。

8.指导学生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做一个富有个性的人。

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自己的笔记作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比如可以提示学生用不同颜色墨水的笔或者不同的格式记录不同的内容,使学习笔记做得既实用,又美观;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笔记做一些修饰,使自己的笔记具有丰富、生动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在每一节末尾处记上一名、格言或一个笑话,使自己在复习笔记时能受到激励或欣然一笑。通过这些小细节的处理,让学生懂得,做笔记不仅是记录学习内容的劳动,也是一种创造美、优化生活的劳动。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按照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觉悟为目的。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所以选择的材料要典型,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学生例举了社会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肯得鸡快餐苏丹红、敌敌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在学生例举了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收看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法庭审判一案,当画面上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许多婴儿患病甚至死亡,而当地工商部门的有关领导却徇私舞弊,向上级部门隐瞒事情真相,同学们都震惊万分,义愤填膺,也真正认识到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查找资料,设想方案:2008年以前,国家为什么提高了银行存贷款的利息率?银行利息率为什么会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的利息率先后下调过几次?为什么利息率下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通量?假设你有一笔闲钱,在利息率教高的情况下,你会多存还是少存?在利息率较低的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安排?比较一下,哪种情况下人们留在身边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多一些?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交流调查,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充分地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

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以能力为重点

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尊重价值规律”时,这一框的知识点较难,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教材进行分组讨论: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4)商品交换中,价值量必须相等,体现了什么原则?

(5)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高,有的价格低?(汽车的价格远远高于自行车)

(6)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种商品为什么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便宜?(商场里的彩电、电脑,刚刚上市时价格很贵,近几年价格大幅度下跌)(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8)决定和影响商品实际价格变化有哪些因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有关商品价值量的知识点,而且在讨论中培养了理解、判断、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以觉悟为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教师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和疑点问题。

当然,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五】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作文能否涉及政治立场【六】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