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你什么时候失明的?”“3岁的时候。”“那么你失明已经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间社会的形态,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风景的秀丽,岂不是太可悲了吗?”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说:“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实际上大都是盲的。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四肢和身体却是自由自在的。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听言谈便知道或是或非。我还能估计道路的状况来调节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险。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无聊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不再为眼睛看不见东西而感到痛苦。可是当今某些人虽然有眼睛,但他们利令智昏,看见丑恶的东西十分热衷,对贤明与愚笨不会分辨,邪与正不能解释,治与乱也不知原因,诗书放在眼前却成天胡思乱想,始终不能领会其要旨。还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跌倒之后还不清醒,最后掉进了罗网。这些人难道没有眼睛吗?那些睁着眼而昏天黑地乱窜的人难道不也是盲人么?他们实际上比我这个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叹呀!”书生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叹,而心理上的“盲”更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扬长避短,全神贯注于所擅长的事业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来,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过日子,甚至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即使双目明亮、四肢发达,也是一种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睁眼瞎”和“人形兽”。
一只山*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磨牙了。现在磨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
原意: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是绝对需要的。
新意:未雨绸缪,善养天机,日后便有真道。
说明: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题记
世界在人们的催促下逐渐地高速旋转,但人们的品行和道德却在不断地走向衰败。而它是否也曾叹息......
黄昏夕阳,照耀在这一片直竖挺立而起的城市中,高耸的烟囱里不断冒出黑烟,直冲向“营养不良”的天空。
路旁的它奄奄一息的蜷缩在马路的一角,面对着车水马龙般的街头。我细细打量着,它的双翅上的羽毛已然秃了,只露出紧贴着瘦弱身体的灰色绒毛;一条腿似乎已经折了,无力地耷拉下来;脖子和头部的鲜血在时间的推移下已结成了血痂。身子在不断的颤抖,一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就这么悲哀的看着我,满是惊恐和凄凉。
路人似乎毫无任何的同情,一双双鄙夷和不屑的眼神在它身上流连。而我好似旁人般平静地看着它,这时,一双瘦弱无骨的小手仔细小心的捧起它,她身旁的路人好似有意般避开,无不露出嫌弃的表情。那是一个长发披肩的小女孩,穿着已洗得发白的短袖衫,看不清原有的颜色。她的眼中有着不同于这个年龄的忧伤,那抹对世事流露感伤的眼神刺伤了我的双眼,不禁慢慢睁大瞳孔,感受着缺乏人性的世界。
看着它,我似乎想起几天前的被那群孩子追逐的你。那也是一个黄昏的时刻,它被一群顽皮的孩子追逐着,在地上蹒跚的挣扎挪动,那时的我是什么样的呢?哦,似乎是带着整以好暇的态度,在它走投无路把头转过来的时候,我的目光与它相对。那是一双怎样悲哀的眼睛啊!今天我再次看到它,但我为什么没有去保护它呢?
终于,它在女孩的手心里不断喘息,最终耷拉下脑袋,它死了。女孩瞪大了眼睛,那仿佛能感受得到的.炙热的泪水不断地滴落在它的身上。她捧着它快速跑开,我似乎被吸引般跟着跑去。
女孩在长着一片绿茵的小草和蓬勃的高树下停下脚步,仔细的抚摸着它沾满血水的羽毛,眼中蓄满泪水。她用那瘦弱的小手挖着泥土,把它放进去后又埋了起来,仿佛在对它说:我真想为你造一片森林。我突然呼吸一滞,内心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悲伤,在这充满虚伪的世界里,是否在最后人们的内心中也毫无真善美的理解。
这繁华的世界,其实充满了喜与乐。看那花开多优美,皆因真善美的你。
从前,在一个房子里,有一盏骄傲的台灯,和一支谦虚的蜡烛。
骄傲的台灯看不起蜡烛,大声地说:“蜡烛,你觉得我和你比,谁更有用?”蜡烛说:“当然是你,但是你也别太骄傲了,因为你也有短处的。”台灯听了,气得火冒三丈,脸红的像柿子似的,说:“你还敢顶嘴,我本来就比你强。”蜡烛说:“你别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台灯一听,更是气得七窍生烟,说:“你呀,真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蜡烛听了,不再理会台灯。
第二天晚上,台灯又在炫耀自己。突然,家里停了电,本来得意洋洋的台灯,不发光了。屋里黑得要命,主人把蜡烛点燃,那小小的光明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那一刻一样。但是,蜡烛只是默默地燃烧着,它对台灯说:“我的灯光确实没你亮,我很惭愧,没能为主人做更大的贡献。”说完,生命之火灭了,蜡烛悄悄地离开了人间。
台灯非常感动,它再也不炫耀自己了,开始踏踏实实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老师点评】文中的比喻句写得非常出色,尤其是“那小小的光明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那一刻一样!”这一稿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有关修辞的任务,老师期待往后的写作,在框架的处理上,你会有更多创新的表现。
说明文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活泼,一种是平实简明。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准确性。它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表达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如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和语气等都要准确无误。阅读说明文要特别注意文中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从而进行说明的。要细心地捕捉这些词语,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表达作用。对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的考查,主要是解答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这类问题时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首先要明确加点的词语的含义;其次要理解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效果,还要答出删去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比如“改变了原意”,“不合真实情况”,“与事实不相符合”,“与上下文失去照应”,“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则”,“说话过于绝对,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等;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这一点上来。
如《中国石拱桥》有一个句子:“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问:加点的“约”和“几乎”可否去掉?为什么?答:“约”表示推测,说明8米并非实地量得,而是估计而已,是个约数。如去掉便成了确数,与事实不相符合。“几乎”表明并非真的与河面平行,只是差不多要平行,它强调桥面平的程度。如去掉,便成了真的\'平行了,这就不真实了。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
(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中国石拱桥》对卢沟桥的石狮子的描写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或通俗或深情地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如《苏州园林》:“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对说明苏州园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你一定会听见的》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描写风声,按声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句子,一气呵成。
(三)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用得恰到好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