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有幸与西海岸文学论坛结缘,还得好好感谢妻的表弟王朝晖(漂亮的旅人)。一次偶然的网聊中,表弟听到我也对文学感兴趣,马上向我介绍了西海岸文学论坛这个平台,并从泉州给我寄来了纪念西海岸文学论坛成立五周年的文集和其它有关西海岸文学论坛的书刊。在这些书刊中,我又“结识”了另两位论坛的创始人刺桐飞花、蒙着眼睛走路和其他文学有志之士。虽说与他们素未谋面,但通过阅读他们美丽动人的文字,我感觉与他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近的,自己仿佛也变得更加年轻了。
在当今经济浪潮飞涌而文学却日渐消退的时代, 西海岸文学论坛根植泉州,立足海西,面向全国,以自己独立的立场,独树一帜地走过了十年风风雨雨的艰难历程,并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魅力的平台,为海西文学的蓬勃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力量,其中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确实是用“心”在操劳着。
十年啊!这是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段。相对漫漫人生路,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这社会浮躁、文学沉寂的当今世界,十年却是漫长的。这其中,为了侨乡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难以想象他们该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 ,该有多大的执行力和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行啊。
作家蒋峰曾写过一篇叫《 我为什么还要写作》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对文学而言,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视听艺术更快捷、更准确地替代了文字阅读;人均每年读书不到五本,其中还算上中小学生的二十本教材;图书出版每年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向下递减;近十年的研讨会都在讨论文学是否已死,或是还有多久会死;那些剩下的作家,仿佛邪教成员一般稀少而古怪。”“十五年前王小波就自问《我为什么要写作》,他说他要做那个反熵的人,他认为他有文学才能,他要做这件事。他提醒过我们做这件事有多苦,只是他没说有那么苦,而且十五年后会更苦。”记得当时看完他的文章之后,我的泪腺受到了刺激,曾为文学沦落到此境地而怆然落下悲哀的泪。但现如今,从西海岸文学走过的十年,我们又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应该相信,文学不会死,文学的梦想绝不是死胡同。蒋峰曾悲哀地说:“这是文学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需要我们的时代,要是文学哪天真的守不住了,那我就做一个文学守陵人,告诉来往的后人,文学曾经葬在这里。”但西海岸文学用自己走过的十年路程守护着文学。正因为有了西海岸文学这样的一方方文学领域,文学的火焰必将熊熊燃烧,永不会熄灭。
记得西海岸文学创办人之一陈伟泉(刺桐飞花)在其“西海岸文学五年发展终述”中曾希望“我们渴望着在下一个五年过后,在西海岸文学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能同唱起一首旋律优美、歌词动听的歌——《西海岸之歌》。在那时,我们就能聆听到最自由的潮声、最豪迈的情怀、最真挚的友谊、最厚重的成绩......我们就能充分地享受到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期望——一个可爱的文艺作业团体、一片美丽祥和的文学净土、一个富有高增长价值的新文化品牌!”如今,这希望已变成现实。如今的西海岸文学不仅为广大文学青年带来一个新的平台家园,更为侨乡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海岸文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出现在书的封面,也是本书的题记,更是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孩子,是因为爱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应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父母是出自真心地爱孩子,他们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凡事为孩子着想,在爱与严之间能把握好一个度。
第二类父母也很爱孩子,但是没把握好度,变成了害怕,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因而管教过于严格,变成了强制型家长。
第三类父母纯粹是因为怕,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让自己丢脸,给自己添麻烦,他们被动地教育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属于哪一类父母呢,我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害怕才教育孩子?说真的,没看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开始提醒着我:我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亲子教育变了味。如何去爱?那就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恰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父母要因爱而教育,做主动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你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提到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家长都有很明确的理由: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什么都跟我作对;我辛辛苦苦叠好一堆衣服,他一下子全搞乱了;每次吃饭都撒得到处都是,看着就生气······是呀,孩子的这些表现确实能点燃家长心中的那把怒火,尤其是整天忙里忙外、耗尽耐心的家长,根本来不及思考对孩子发脾气是否妥当,来不及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但是,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年龄太小的孩子面对满腔怒火的父母,可能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没有安全感。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更叛逆,甚至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此,学会控制脾气是父母的必修课。书中也给了一些如何控制脾气的方法,其中有两点值得每个父母注意。
第一,专心倾听,不可妄下结论。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我们应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内心所想。要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地板上有碎玻璃和果汁,也许只是孩子为了给下班后的妈妈倒一杯果汁,却不小心摔烂了杯子。如果妈妈不问缘由就骂孩子捣乱,那孩子该多难过?
第二,多考虑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千万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孩子总是与父母作对,也许只是因为他刚好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他需要通过“不”“不要”这种“叛逆”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多多理解孩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