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延续了@秋叶 老师之前作品的一贯风格,这是一本干到不能再***干货。
书从内容上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说的是提问的技巧,第二部分讲大学生学习的相关注意事项,第三部分讲如何利用网络的免费资源。
提问部分又分为提问对象和提问方式两部分,下面再细化成什么是好问题、怎样向老师/名人/专家/朋友同学提问、什么苏格拉底式提问和怎样做一个好的提问者等方面。
收获:
1. 问题可以分为基于事实、基于偏好、基于判断三种,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寻证据和事实,独立思考,形成适合自己的答案。
2. 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可以找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形成系统的苏格拉底式思维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结论
3. 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很重要,有了这些思维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会自然呈现出来。其中“人-事-物-势”是一种做出自身决策时可以使用的思考框架。
大学生学习部分则讲述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科书阅读指南、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和制定学习计划四个方面。
收获:
1. 读书的关键是学习一门专业后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学习能力者的差异在于此。
2. 大学生需要掌握教科书的正确读法,并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
3. 大学的文理科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相同点之一是都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地学习。
利用网络免费资源部分更像是一个个的小教程,恨不能手把手地教你去在网络上找到系统的学习资源,查询某项工作的薪资水平,搜寻自己所需的好书,扫找PPT模板等事情。
收获:
信息时代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学习的能力。
马上两周了,书却没有读了一半。不过对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大脑通过快思考(且称为直觉和慢思考(且成为理性对某一 事物/事件 认知,随后根据认知做出反应。直觉会首先接触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调动
记忆、感官、当下情绪等等因素对 事物/事件 进行一个初步评定(例如:好坏、喜欢厌恶、难易等等,并将评定结果传递给
理性。理性可以选择相信这个结果,此时人会对当前的结果做出对应的行为;当直觉无法对某个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认知和评定,或者理性认为直觉给出的结果超出了一般情况,或者理性本能的对直觉产生怀疑时,理性就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了。理性通过调动注意力、记忆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对直觉给出的结果或者直接对事物/事件进行客观的、带逻辑性的重新认知和评定,得出更具有客观性的结果,从而影响身体做出反应。
请于阅读完下面的问题后在 2 秒钟内给出答案:
池塘内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长,48 天后池塘会被长满。请问池塘被水草覆盖一半时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发现有问题了。 仔细算算,就会发现正确答案应该是 47 天。能感觉到直觉和理性了吗?有种更通俗的说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聪明。
我们通常说的 “聪明” 不光指天赋,更多的是我们能够调动更多的注意力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怎么更多的让理性发挥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对直觉的分析结果做更多的怀疑和对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应该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确认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对自己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并认真思考,会不会很累呢?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
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这个解释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做到却是异常艰难,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还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与沉淀,方可寻摸一二。
要做到深度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思想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思维惯性。
事情来了就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问题都不曾想,或来不及想,或者遇到困难再来想等等。这些都是思维惯性,没有养成遇事沉着思考,而是条件反射似得行动为先,干了再说。
另外一种呢,遇事也会思考,但却是固有经验式的思索,是浅显的思考。仅仅凭着过往的常规经验,来判断接下来如何处理手中的事情。这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是要不得的主义。
这两种思维惯性下,所导致的事情处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种情况,行动为先、干了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毋庸多说,运气成分太大。
第二种情况,凭着过往常规经验,这是很危险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下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过往的常规经验很可能造成误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这两类情况普遍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干事,都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就是常说的干事不带“脑子”。
这样做事情的结果,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而那些经验主义者,做事情结果更是可怕的,思维的僵化、行动的刻板,做事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这一类人群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其处理事情的过程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但这种战略上的懒惰是可恶的。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却习惯用别人安慰鼓励式的话语“努力了就好,不论结果怎样!”,来掩盖自己的失败,而表现出一种“伪豁达”。
用战术上的盲目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来掩盖失败的结果,你不觉得这样更可耻、更无知吗?
在现今社会的竞争中,信息化的速度、智能化的进程,让竞争进入了高阶领域,而决胜的关键不在知识多寡、勤奋的程度,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遇到复杂问题时,要想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摒弃周围的干扰信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然后,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这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通过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然后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提升,久而久之经历时间的沉淀后,就会形成一种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