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其中的温泉指的就是位于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华清池。立秋了,炎热的暑气退了许多,凉爽的风吹得人浑身舒畅。远远的我们看到了一幢幢仿唐建筑,那就是诗中所说的华清池了。
进入华清池,最先看到的是梨园,大家一定以为是种满梨树的园子吧,不!它是戏台。唐朝时戏曲很盛行,李隆基很爱听戏,所以把京城最好的戏班子请了过来,戏唱得很好,皇上很高兴,就把这座戏台赐名梨园。站在梨园下面,我仿佛回到了唐朝,听到那粗犷的秦腔和开心的喝彩,似乎看到了杨玉环云鬓花颜,回眸一笑……
再往前走,看到一座汉白玉的雕像,身披长巾,挽着云鬓,踏着温泉,面带微笑,缓缓而来,那就是杨玉环。雕像的斜对面是贵妃池,据说这就是当年杨贵妃沐浴的地方。房门口的对面,有一座高高的晾发台,相传杨玉环洗浴后,就在这儿晾干她那长长的头发。在贵妃池的附近,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浴池,那分别是唐王李世民,李隆基,皇子和大臣沐浴的地方。在雕像的后面,有两座小温泉,是供游客体验的。水是温热的,滑滑的,洗完后很舒服。华清池之所以有温泉,是因为骊山是座死火山,当地下水流过骊山时,受岩浆加热,就变成温泉了。
在去芙蓉湖的路上,远远望去,有棵树上挂满了红丝带。走近一看,多么奇怪的一棵树呀!原来,它是两棵树的树身长在了一起,从远处看,好像一棵树似的。旁边有三个醒目的大字:连理枝。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传说是杨玉环与李隆基亲手所种的两棵树,久而久之,长在了一起。真正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体现!
华清池,一处美丽的胜景,一段动人的故事,一首经典的诗歌,都在这里集中了……
在这个假期我和家人就去了华清池。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建于唐华丽清宫故址之上,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东距西安三十里,紧依京畿的地理优势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历代建都西安的帝王都特别钟情于这一风水宝地。
一步入大门,那一尊惟妙惟肖的杨贵妃像仿佛将我带入远去的历史,让我有了自临其境的感觉。华清池大概分为东、西、南、北四人方位。东边是海棠汤是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的'杨贵妃沐浴池,这海棠汤可是有一点很奇怪的地方,周围有小坑,小坑不止一个,是有很多个。听导游说这是暖气一样的东西,可以让贵妃换衣时不冷;西边是莲花汤,所谓御汤,这是皇上沐浴汤,在周边有3个排水池,这水分别流给丫头、大厨、老百姓沐浴汤,因为皇上沐浴水乃神圣之水,所以大师修了3个排水池,且民间流传如果洗了皇上神圣之水后会一家平安!南边为芙蓉帐,是贵妃休息的地方,而北边为上朝的地方,共有99级梯意为天长地久,公元745年至755年,每年农历十月。唐玄宗都要佛手偕贵妃姐妹和大臣来华清池“避寒”,翌年暮春才返回到长安。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几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多美的诗啊!晚上,最有特色的历史舞剧《长恨歌》开始了,该剧以骊山为背景,以九龙湖为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在真山真水中再现了一段真历史,一段人间真情。把“躺着的历史在华清池的九龙湖畔上站了起来。”第一个把一幕布完整的历史爱情故事复活起来,第一个在唐代歌舞演出领域打破了常见的片段节目表演,演绎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爱情绝响,这是一部气象万千,震撼万众的盛世华章!华清池真让我流连忘返呀!
白色的身体,雍容的容颜,这是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塑,就像诗中所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奢侈的浴池,低眉顺眼的女婢,“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优美的舞姿配上恰好的和声,才子佳人,点缀了华清池。
红色的砖,绿色的瓦,高高的亭,密密的树,背靠青山,脚踏静湖,令所有的一切都很恬淡。
杨玉环。一个丰腴美丽的.唐朝女子。李隆基。一个爱江山但是更爱美人的男子。一个爱舞,一个好鼓。唐玄宗无限宠爱,与贵妃杨玉环朝夕相伴,或乐舞于梨园教坊,或贪欢于芙蓉帐里,或醉饮于沉香亭下……两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原本上天也想让他们白头到老,可惜,一次“安史之乱”,在马嵬驿前,两人阴阳相隔,后人知道的,只有零散的记载和华清池了。
华清池,也叫华清宫,一个在唐朝时西安骊山旁的供皇上和妃子梳洗玩乐的地方。“山姿水态冠秦疆,美色当初醉李唐。只把风怀传妙丽,依然韵致舞霓裳。”但是,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华清池,大都是由后人所建造的,但是这个也无法影响后人想象当年的富贵,气派的华清池,想象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如胶似漆。
慢悠悠地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吹着习习凉风,心情也就平静了许多,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画面:袅袅热气笼罩着莲花池,杨玉环轻移莲步,轻轻地走出了浴池,一旁的侍女赶紧上前为她穿衣,花瓣还在水面慢慢地飘游,微风轻抚她的发丝,为她丰腴的身体又添了几分美。
我置身于华清宫中,抬眸望向那些亭台楼阁,望向那个杨贵妃的雕塑,望向那个平静的湖,领略着这个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我知道,我把心留在了那里……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这里曾是古代的都城——长安,所以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次我有幸参观了西安的名胜古迹,现在我为你们介绍一下华清池吧。
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自然风光非常秀丽。自古就是历代帝王游幸沐浴的离宫别馆,更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而闻名天下。四大美人个个都有瑕疵,当然杨贵妃也不例外,她就有狐臭。那时交通不是很便利,只能坐马车,所以长安到临潼需要几天的行程。正是应为那时华清池的温泉远近闻名,所以杨贵妃慕名前来。几个月后,她的狐臭消失了,皮肤也变得极为光滑,所以深受唐玄宗的喜爱。现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的池子,而杨贵妃当年洗澡的汤池现在还保存完好。汤池为青石所砌,形似海棠,所以被称之为海棠汤,它又名芙蓉汤,却经常被人们俗称为贵妃池。
再向左拐就到达了唐玄宗沐浴的汤殿——莲花汤。又被称之为御汤九龙殿,汤池是由那时常用的青石所砌。它呈长方形,是分为两层台式,形制非常的华丽,规模宏伟。直走后便进入了星辰汤。星辰汤是唐太宗的沐浴场所,它的池壁似山河,汤池和南面的“魁池”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
从汤池右拐便是环园,是蒋介石当年的居住地。五间厅是蒋介石的卧室、办公室。在1936年12月12日清晨,兵谏发生,蒋介石的侍卫官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至今五间厅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处弹痕。
远近闻名的《长恨歌》讲述的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今天的华清池每晚都会上演大型舞台剧《长恨歌》。《长恨歌》是中国第一个水上大型舞台剧,外国友人很称赞。
华清池的旅程结束了,这里的风光美吗?
第二日的第二站是位于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进入华清池,首先要看的当然是杨贵妃洗澡沐浴的地方了。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她的浴池呈莲花形,虽然非常简陋,但制作材料可不一般。四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浴池的地板是用玉做的。这是蓝田玉,在阳光下呈墨绿色,现在看似乌黑色。杨贵妃沐浴的水是温泉,但不是泉眼的出口,沐浴的温泉是用瓷质的管道运输过来的。
接下来我又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地方吧。这个浴室非常非常地大,比杨贵妃的要大多了,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李隆基的地位是皇上,而杨贵妃只是一个贵妃,所以地位相差有些悬殊,沐浴的地方自然就小些。这个浴池方方正正的,他沐浴完以后,那些温泉水不会马上排走,而是排到大臣们沐浴的地方,下面的这个池就是大臣洗澡的地方。你或许会说:“皇帝洗过的废水,大臣们再洗,那不是非常脏吗?”其实不然,大臣们能用这水洗澡,那是他们的荣幸。
我走出华清池,来到喷泉池前,池中央有一座白色的雕像,雕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非常丰满,体重达160斤呢。唐代以肥为美,所以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爱这位丰满的妃子。我再往前走,找到了泉眼的出口,泉水一年四季都是43摄氏度,43摄氏度是咱们中国人最适合洗澡的温度,所以历代皇上都会在这里泡温泉。那杨贵妃泡完温泉,在哪里晾头发呢?我往上看到一个格子,上面就是杨贵妃晾头发的地方了,现在已不能上去了。
温泉的出口有几块石头,那可不是一般的石头,那些就是蓝田玉,呈墨绿色,多么好看呀!
我想当时皇帝、妃子、太子们洗澡的场景应该是非常让人向往。
二日的第二站是位于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进入华清池,首先要看的当然是杨贵妃洗澡沐浴的地方了。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她的浴池呈莲花形,虽然非常简陋,但制作材料可不一般。四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浴池的地板是用玉做的。这是蓝田玉,在阳光下呈墨绿色,现在看似乌黑色。杨贵妃沐浴的水是温泉,但不是泉眼的出口,沐浴的温泉是用瓷质的管道运输过来的。
接下来我又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地方吧。这个浴室非常非常地大,比杨贵妃的要大多了,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李隆基的地位是皇上,而杨贵妃只是一个贵妃,所以地位相差有些悬殊,沐浴的地方自然就小些。这个浴池方方正正的,他沐浴完以后,那些温泉水不会马上排走,而是排到大臣们沐浴的地方,下面的这个池就是大臣洗澡的地方。你或许会说:“皇帝洗过的废水,大臣们再洗,那不是非常脏吗?”其实不然,大臣们能用这水洗澡,那是他们的荣幸。
我走出华清池,来到喷泉池前,池中央有一座白色的雕像,雕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非常丰满,体重达160斤呢。唐代以肥为美,所以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爱这位丰满的妃子。我再往前走,找到了泉眼的出口,泉水一年四季都是43摄氏度,43摄氏度是咱们中国人最适合洗澡的温度,所以历代皇上都会在这里泡温泉。那杨贵妃泡完温泉,在哪里晾头发呢?我往上看到一个格子,上面就是杨贵妃晾头发的地方了,现在已不能上去了。
温泉的出口有几块石头,那可不是一般的石头,那些就是蓝田玉,呈墨绿色,多么好看呀!
我想当时皇帝、妃子、太子们洗澡的场景应该是非常让人向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