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七年级全体同学在操场观看了《歼十出击》这部电影,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岳天龙的空军师长与副师长印双虎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他们由竞争对手变成生死战友,最后成为手足情深的兄弟,还一同扛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光荣任务,顺利完成了演习。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心中的自豪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空军的伟大,看到了空军飞行员高超的技艺,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看到了他们的大无畏,看到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师长岳天龙向副师长印双虎学习“眼镜蛇机动”的招式时,他的飞机进入“螺旋状态”,飞机失控“空中停车”,在即将机毁人亡时,岳天龙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迫降。面对挫折,他不改初衷,继续从难从严苦练,终于完成“眼镜蛇机动”动作,并发挥成更加高难度高风险的战术动作,被印天虎戏称为“岳氏猛龙出击”。
我想:在最危急的时刻,岳天龙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战机,面对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最终胜利完成了演习和保卫祖国领空的光荣任务,无愧于中国军人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拥有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面对学习上的暂时困难、挫折,我们很多人恰恰缺乏像空军飞行员那样的勇敢和坚持,甚至出现逃学与厌学的念头,想想是多么不应该呀!倘若我们是空军飞行员,学习便是我们的战机,在任何时刻都不能丢掉它,要像空军飞行员那样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将学习这架战机飞得更高、更远,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让我们永记歼十飞行员的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本书主要写了吴非老师半生在学校,所见所闻,事事与校园有关,所思所想,事事难离教育,所以,本书是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是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一节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吴非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校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会上,教学讲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学校标语出现在校园围墙上,作为老师,家长,学生看到,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
作为老师,对于这就话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不管孩子基础如何,性格怎样,我们都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师的失职,老师的无能。而对于不同个体的每个孩子,因其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对于社会影响的自我控制力的差异,会出现极其个别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现象,更有甚者,出现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吗?
作为家长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失职,教育的失败。理性的家长会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教育培养方能成才,而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学生看到这句话,最多的是给自己开脱责任,我学不好,是老师没有认真教,没有对我尽职尽责,才导致我没有学好。而自身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像吴非老师所说,“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在你担负教育任务的这一阶段,学生很可能处在低潮;过了这道‘坎’,他也许意气风发,突飞猛进,你凭什么判定他无可救药呢?”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万事不能绝对,其负面效应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观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才会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个学生,而对于个别的害群之马,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还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学会了许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老师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
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我像一个蜗牛背着重壳行走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左手边有那三点花香,右手边有那棵樱桃树上绽出的片片白花,在余寒犹厉的初春带来流淌逝去岁月中的温馨。
我的青春时代,曾这样度过:偷懒,作弊,不写作业,不记笔记,每次上课前精心做好小抄,偷偷放在文具盒底下,还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老师也并不说我,只是轻咳一下,美其名曰“批评某人”,我暗吃一惊又自我安慰着,总觉得自己的技艺的高超还不至于到抓现行的时候。可是后来,我错了。
人生中第一次被谈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现在我几乎记不得她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自己的练习册上的差刺进了自己的眼眶里微微发疼,但令人头疼的往往不是表面现象,她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我种种恶习,并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你改悔罢”。
我不敢看她托尔斯泰式的目光,害怕了那一把锃亮的匕首直戳我的痛处。然而之后我却倍加努力起来了,成绩也挤进了前列。她把一株吊兰送给我,希望我在懈怠的时候能以吊兰的茁壮生长给我以鼓舞。也许直到现在,那一幕训话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后来,只可惜吊兰还在,而老师却去别的地方教了。
也有一个人,在我的脑海深处暗暗牵动我的神经,对她的想念就像是鸟儿的翅膀掠过天空,不留痕迹。她喜欢各种四叶草,在暖和的时候在楼下寻觅他们的踪迹。那些四叶草生长在杂草之间,我记得里面掺杂着一种极细极长的草,小时候还曾把它变成各种玩意儿呢!但里面也不乏一些平庸的草,矮矮的比路高过一两寸。那边,修草机在轰轰作响的工作。
我们多像这些矮平的小草啊,在世界中忙碌着欣赏自己的美好,任凭身边的奇才冷落嘲讽,却只顾自己的精彩生活。倒是我们,没有了四叶草的殊荣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呢!
把一棵四叶草夹在书里,时间流逝,那书现在也不知道流落到了那个旮旯角落。书不见了,人也不见了。只是后来偶尔遇见的时候寒暄几句,再没有往日亲密
也曾路过一个小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墙茂盛的爬山虎,在炽热的阳光下青翠欲滴。房屋内,有一个临近中考的学子正在积极备战。她算是我的学姐,但更是我的朋友。每次遇见,她总是要给我讲一遍初四的`辛勤与劳累,竞争的激烈让人无法喘息。我看着她很心疼,因为我知道自己也将有这样的一天,熬夜、做题、跑步成为我生活的主题。后来,学习更紧了,就也不曾见过她了。只是那墙爬山虎还在,时刻告诉我她的奋斗正在使她慢慢的进步,就像这墙爬山虎,渐渐有了燎原之势。
后来,生活中陆陆续续来来往往了很多人,像是在补习班的同桌,小学的挚友,新的老师,新的伙伴。我的世界有人进来,就有人出去。那些人,在我沉思静想时,在我沮丧难过时,在我高兴得忘乎所以时被我深深的记起。可能在将来的某年某月,我再看文章,会忆起我原来还曾来往过这些曾经影响了我这个青春时代的友人,在我人生登台演出,给我带来无穷的希望和巨大的动力。
某年某月,当我随意翻开一本书时,会不会看见一棵枯黄的四叶草被压扁在淡淡的书香中?
某年某月,当我学业紧张时,会不会正好有一株吊兰映入我的眼帘,给我生机盎然?
某年某月,当我走过小区,会不会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爬山虎在微风中轻轻吹着口哨,沙沙的作出曾经稔熟的小曲?
四月,当花繁茂的开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当草在绿化带中茁壮生长的时候,我不能不想起你们,那些你们陪我度过的一起的岁月,像一颗明珠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发出灼灼光彩。
可是,现在花都开好了,而你们在哪里?
乍暖还寒,门口的树木表演着天外飞花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它们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围绕教师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怀、态度、修养等方面,使教师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实在。
每每看完一个故事,我就会对照自己,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或者自己没在意这些,而忽略了。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吴非老师第一句就指出:“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作家柏杨早《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都在社会,到处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鸡肚肠们的脸色……追根原因,教师对自身的作为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处理事情,孩子们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无不影响着孩子。看来,把自己的胸襟放开,合理处事,扬长避短。我们真是处处该为孩子着想了。
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中,吴非老师写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有时班级里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们会为之大为着急。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和学习,才是首选。
整本书中,吴非老师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学会等待学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学生丰富知识,要等待学生发展能力,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下子就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东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同时,他也说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是件“慢”事,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可见,虽然发展是一件“慢”事,但我们仍然要抓紧每分每秒,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才能真正地发展,如果一味地贪图“慢”字,那么,可能花费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得不到发展。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深感到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总是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他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作为年轻的教师都更应该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那样才能不断进步,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