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总分总法,即开头总说,提纲挈领,中间从几个方面,按一定顺序,具体分说,结尾再总结全文,往往与开头总说呼应,形成严密的整体。例如《故宫博物馆》,开头写道: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领起全文,形成总纲。中间分说,先写前朝三大殿,后说内廷三宫六院,以分别具体说明总纲,形成细目。结尾再次总说: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这样,先总后分,以总领分,以分说总,结尾再总,形成了全文首呼尾应、严密和谐的结构整体。
第二种是总分法,即开头中间与第一种相同,结尾却没有总结归纳的文字,没有与开头呼应的内容。例如《标点符号用法》,开头总说: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两句话,统率了全文说明的对象和内容,显然是总纲;正文部分具体说明,分别介绍了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并以一至七标明其先后顺序,自然是分说。文章结尾,没有与开头相呼应的总体文字,嘎然而止,显得干脆简洁。
第三种是总分之中含总分,大总分中有小总分,形成多层次纲目总分关系。例如《谈笑》一文,就运用了这种技法。文章先后出现了许多纲目总分情形;第1段本身含总分,首句为总,后3句为分,这是第一次总分;2至5段,先总后分,分段排列,这是第二次总分;6和7段,9和10段,都是两个段落一个总分,这是第三四次总分;11至16段,连用3个总分;第18段与上面17个段落又构成了先分后总关系。这样,全文从整体上看是分总,局部又总分,分中有总,总中又分,互相说明印证,形成了一个缜密严谨的整体。
运用纲目总分法说明事物,一要注意分的部分顺序安排,要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二是首尾与主体之间,段首与段中之间,段末与段中之间,要确实构成总分关系;否则,不但不能说清事物,而且还会造成说明紊乱。
我是东北人,初来南京,最不喜欢的就是南方的冬天。总觉得没有家乡的冬天那么有滋有味。
这冬若是在北方,那可就别具风味了。
说起家乡的冬天,那就不能不提起那满眼的冰雪。那冰雪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满足感——是的,没有雪,那还能叫冬天吗?当雪精灵飘然而至时,她们如羽毛般漫天飞舞,落在树上,房屋上,菜地上,河流上,更落在每个东北人的心上:又一个冬天来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地上就积了一层。这时,孩子们就会欢叫着,冲出家门,跳跃奔跑在雪地里,似乎这美丽的冬天就是属于我们这些孩子的。
小时侯,我总是和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力气小,堆一天也还是一堆雪,可我们仍会在雪里疯玩一天。渐渐长大了,有时我会静静地坐在窗台边,默默地看着雪簌簌地下着,看着雪慢慢地将山川大地装点成银色;有时也会走出屋子,仰起头感受雪花落在脸上的那种凉沁沁的感觉,伸出双手去接着那晶莹透剔的雪花,看着她在我手心慢慢融化。家乡的雪啊,那才叫够味!
说起家乡的`冬天,还不能不提起那酸菜猪肉汤。取来酸菜,搞一点肥猪肉(那瘦肉我们是不要的,肥肉也不吃,只是借味,放一点调料,一锅北方最有特色的菜就做好了。若是从前,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喝着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酸菜汤,那才叫舒坦。现在哪,如果是在老家,我想我们一家在这个冬天,一定是坐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吃着妈妈做的酸菜汤,看着窗外美丽的雪景,聊着我们喜爱的话题呢!
可这南方的冬天,一没雪,二没那酸菜汤,再加上屋里又不供暖,坐在屋里瑟瑟发抖。
这样一想,我更怀念我的家乡了,还有那让我魂牵梦绕的冬天了!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