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
之所以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不只是因为这句在书中很不起眼的话完美地对应了书的标题,还因为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成为妈妈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能胜任这么多事情,赶跑了嗜睡症,战胜了拖延症,更温柔了,更耐心了······那种感觉,就是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感觉。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不是育儿方法的指导,而是育儿路上的指引与启发。书上的内容直击我的心底,引发我的思考,是我身为妈妈的心灵成长读物,正如其封面所言——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有人总结了这样六个境界。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学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观点,恰恰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的观点一致。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们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牵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长。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这是我最喜欢问家长们的一个问题,特别想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总会睁大眼睛瞪着我,好像我问了个傻得不能再傻的问题,就跟“为什么你要买车”或者“为什么你每周都要上街买东西”这些问题一样。通常家长们是这么回答的:
“我还真没想过为什么。”
“水到渠成呗。”
“因为我一直想做妈妈。”
“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做父亲,适合的事情就要去做啊。”
“说不出来为什么,只觉得是时候了。”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强迫家长们给出明确答案,毕竟极少有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回想23岁那年,我向妻子求婚,第二年便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多发展理论家都认为,男性到了二十三四岁,青春期就结束了,这样看来,我结婚的时候刚好步入成年,做决定想问题确实没怎么成熟,也没多少智慧。跟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也是懵懵懂懂却又自然而然地做了父亲,从未真正考虑过这样做是何目的。
的确,我还真是没想过做一名父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人生会有什么改变。几十年一晃而过,现在开始能静下心来思考一番了,不过能否想个明白,这辈子恐怕也难说。
还记得儿子或女儿降生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那张小脸蛋的感觉吗?此刻在你心底是否激荡起了一阵波澜?是否在你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呢?
那一刻起,你的整个人生都将改变;踏入房间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孤单的个体,可是从离开房间伊始,你就彻底变了一个人;你会觉得有一种情感,它深深地打动着你,唤醒了你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潜能,一种无比强大的潜能。
我们家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妻子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分娩,小生命终于呱呱坠地;第一眼看到女儿漂亮的小脸,第一次目睹生命的诞生,第一次成为创造生命的一份子,我心中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喜悦,觉得整个人都融化了,不能自已。
还记得从护士手中接过女儿的那一刻,我的泪水便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暗暗对自己发誓,这辈子要倾尽所有关爱女儿,保护她、照顾她;这个小生命从此便托付给我了,我的肩上从此便承受起沉甸甸的责任,心中于是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在那一刻,我全身上下都被喜悦包裹,因为我见证了生命降临的奇迹,那种感觉是何等强大、神圣,既令人心急如焚,又美妙得无法形容。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女儿的降生就是上帝恩惠的最好证明。陪伴女儿长大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如此美丽和动人。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女儿跨出的第一步,说出的第一句话,第一次喊出我的名字;记得我扶她骑上脚踏车,跟在她后面跑,最后轻轻放手随她自由自在地骑行。还记得那一天,我亲亲女儿的小脸蛋,目送鼓起勇气的她,走进那无比陌生的幼儿园,踏入陌生的教室。过去的分分秒秒是何等刻骨铭心,可在做父亲之前,谁会料到自己竟然会有如此感受呢?
☆天使与魔鬼
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和亲友们在产房外的过道里一起分享快乐,谁会想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却抱着女儿踏入了范德比尔特儿童医院的大门。孩子娇嫩的身体插满了管子和线头,一旁的监视屏上显示着她的心跳和脉搏。我躺在女儿身旁,心里在想,这才几周大的女儿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问班上的家长们类似的问题。其实跟他们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人生之旅,要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至于以后应该做什么,人生有何转变,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波折,我没有丝毫的概念。《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的作者丹·阿兰德说得很好: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此外,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说,我可以连续3个昼夜不合眼,可以反复给自己的孩子注射药物,也可以凌晨2点钟从睡梦中醒来,打扫孩子呕吐的污物。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怀里搂着女儿—当初医生把她送到我怀里的时候,小姑娘是多么可爱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为病毒感染而剧烈腹痛,半夜醒来便开始呕吐,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脏东西,连头发里都有,睡衣也湿透了。我赶紧给她洗了个温水澡,梳理她那湿漉漉的头发。把里边的呕吐物清理掉,妻子赶紧给她换上干净的床单。可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点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头、换床单,两三个小时里我和妻子就重复了3次相同的动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个人打扫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爱的付出的。)
作为父亲,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献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私。为人父母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坏的一面,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惧万分的念头,正如安妮·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亲的经历时说的那样:“那时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说出来,估计耶稣都会气昏过去。”至于我那时,情况就更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我身上都有,而且远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时表现得强烈。养儿育女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我们可以表现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摇身一变,化作凶神恶煞。
想一想养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觉得特别无助呢?如果有,列出3次类似的经历来。
你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
如果可以重来,当时应该怎么做呢?
为人父母如何改变了你的人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有人总结了这样六个境界。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学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观点,恰恰与《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本书的观点一致。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涤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 ,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修炼、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们自己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牵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长。
你有没有为了一个人在操场上四处张望?你有没有为跟一个人同一考场而感到喜悦?你有没有为一个人突然张口的询问而手足无措?你有没有那些小心紧张又懵懂莽撞的经历
知道吗?我一直认为校园是这复杂世界中的调染剂,而校园情感则是世界上最纯净最干净的感情,无关风月只为真心,所以,当有个人突然地闯进了我的世界里,我甚至觉得是欣喜的。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篮球场,他像所有男孩子一样喜欢打篮球,从他炙热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来,然而不同的是,他生疏的球技显得格格不入,这可能是他第一次玩篮球,我低低的笑出了声,也许是在嘲笑他的自不量力,也许是在感慨他的坚持,到底为什么笑,时间太长,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唯一记得的,就是看到了少年略显生硬却努力跟上的脚步和脸上坚定不移不愿放弃的表情,我收住了笑,打量着这个如骄阳一般的少年。
从那之后,我渐渐开始留意他。他乐于助人,面对同学的求助都一一帮忙;他乐观向上,在失败面前没有气馁还扬起头来朝我们笑笑说没事;他专心认真,在炎热的夏天还不骄不躁的埋头于课本之中。那个如火一样的少年正在渐渐长大,慢慢成熟。而这一切,我都在静静的看着
我扪心自问,我比不上他,小时候吃吃喝喝不会谈什么理想,吧啦吧啦的说着那些从电视上学来的话,长大以后没有自己的理想,无非是父母已经为你的人生规划好了,你去执行罢了。我从来没有为了自己好好努力一次,甚至连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都没有。在世界这个大染缸里,我已经渐渐麻木,偶尔一两次活动才勉强带动起我心中的积极。我早已经忘了曾经热情如火想赢的心情。也许是那天风起的恰巧,也许是当时场景刚好,总之我被那个努力的身影触动到了。我想赢,想为自己活一次,想彻彻底底竭尽全力努力一次。哪怕再苦再疼我也愿意,起码我不会后悔,不会遗憾。
那个如纸一样干净,如火一样明媚的少年,我是感激他的。感谢他那天刚好在篮球场,感谢他以那样一个努力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感谢我们的相遇,使我找到自己,洗尽铅华,再成就更好的自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