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一封信》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一封信》第一课时学习《一封信》生字词,熟读课文,书写生字。第二课时我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先对比两封信,换位思考,读懂人物内心的想法,明白露西改变写法的原因。然后共同阅读绘本故事,练习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最后连结生活,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尝试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备课时觉得文本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文中两封信的不同。初定以“以读代讲”的方式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两封信的不同,弄懂露西改变信的写法,体会到信中表达的亲情。无意中看到曹海棠老师的教学设计,她采用“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的.方式阅读、理解、区别两封信的不同,理解主人公露西改变写法的原因。这样的处理方式给学生的思考指引方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方法,也给今后的阅读提供了方法,乃至影响到生活,学会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
不论是生活,还是阅读,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我们会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会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既是一种理解对方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这种“换位思考”阅读理解文本的方式,其实人人在读书中都在使用,我们常常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在课堂中常常让孩子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这也是“换位思考”。我们常常在使用这种方法而不自知,什么是学习方法?就是先发现学习中的认知规律,从而理出的广泛适用的手段或方式。它就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一封信》这一课在我备课时觉得“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法本身在生活中常用,只是把这种方式运用到了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学会,把重点放在了学习方法上,教后我认为重点应该是通过这种方法理解课文。对于现在特别“自我”的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首次了解这种思维方式,只需让他们知道,初步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即可,主要是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人物行为转变的原因。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阅读中他们一定会把此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自如得法。
初次尝试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我感动于自己的勇气。这将激励我在教学中继续大胆尝试。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方法,让学生爱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就是好的教育。
成长是每个人务必经历的。如果把成长的道路比喻成一条崎岖的山道,那我们则是那勇敢的登山者,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困难阻挠我们前进,有时也会下下雪、刮刮风,但我不认为这是我们能够退缩的理由,不认为这样的困难能够让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
成长中,有艰辛,也有欢笑!那是风雪中挺进的身影,那是阳光下灿烂的笑容。风雨过后才会看到阳光,更有可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当然,没有彩虹的阳光下,孤单时也要坚强,要在失败中成长,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最强的光!这些就是成长,这一切都建立在坚强之上……
成长中,有甜蜜,也有煎熬!那是朋友间的互助互爱,那是寒窗中苦读的朗朗。学生时代的19年中,有了同学、朋友的陪伴,好像已不向最开始那样凄凉。下了课,总是能听到从教室里传出的阵阵欢笑!此时,那一颗颗心儿啊!贴的是那样近!这些就是成长,这一切都建立在努力之上……
当然,成长中,也会受伤,也会有人来抚平你心中的创口!他人的欺骗、社会的不公造就了内心的黑暗,这时,总会有人肯站出来安慰你,就像蜡烛一样将你心中熄灭的灯火再次点亮!这些就是成长,这一切都奖励在历练之上……
成长的百味调料总是在变,不要去计较上天的不公使你受了太多的伤!这只是一种磨砺,在这之后,难道你没有发现么?你一变得更加努力、勇敢、与坚强!
我们班级里的昆昆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很勇敢。如果班级里某某小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但他的方式总是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甚至有的时候会伤及到别人。一面为了想要发扬昆昆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又想让昆昆能够换一种方式去“伸张正义”,我感到一些棘手。终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了。那天,昆昆正在和别的孩子一起观察小乌龟呢,小乌龟爬在乌龟爸爸的身上,真有趣。也许是出于对乌龟宝宝的喜欢、可能也许是为了保护乌龟爸爸,突然,洋洋的小手不自觉的伸向了那两只乌龟,想要把它们拎出来,昆昆看见了,显得特别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住了洋洋的手,并且把洋洋往自然角外面拽,想让他赶紧离开小乌龟。洋洋被他都拽到地上了,可昆昆还是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我看到了这一情景赶紧制止了昆昆,昆昆特别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洋洋他伤害乌龟,我要保护他!!!!”看到这里,我有点生气,要让昆昆道歉,可是昆昆依旧重复着那句话,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此时,我转念一想,那句想要保护动物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把我想要批评昆昆的话先吞了回去。我明白,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眼前的昆昆是什么作用都起不了的,甚至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拉着昆昆的手,微笑着让他坐到我的旁边,轻轻地拍着他,刚刚还情绪激动的昆昆,此刻变得安静了。我与昆昆讨论起了这件事情,昆昆也很乐意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在集体中,我表扬了昆昆的勇敢、正义,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和睦相处,知道动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时,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案例,面对调皮的孩子,捉弄同伴无所不能,并且不认错,细心的老师的做法给与了我处理此类事件的启发。
首先可以利用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也许这样“调皮”孩子的家长也可能是非常权威性的,管教严厉,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来解决。这样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老师还要抓住这个宝宝的“闪光点”,如我们班级的昆昆是个非常爱帮助别人的人,那么老师可以让昆昆担当起“乐于助人”小标兵,给他戴上我们班级里特有的标志头饰,让昆昆继续帮助别人,同时也鼓励别的孩子努力帮助别人,争取也当上“乐于助人”小标兵。让昆昆经常得到表扬,以正面的方式教育他。
笔者所举的这个例子,虽然很常见,虽然很简单,但处理的方式却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相信孩子不仅不会有所改变,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更加粗暴。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一个善良的孩子变得陌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孩子变成那样,我们不需要单纯直接地告诉孩子对或错,只要你、我多用心、用爱心、用耐心,使孩子得到一些转变。
小学时,我一向很向往初中。那时候渴望长大,渴望自由。小时候,是年少不知愁滋味,总觉得,每一天快乐的生活过于平淡。所以,不珍惜旧时柔软时光,进入了初中。
我觉得,初中,让我成长。让我明白: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生活是个大染缸,是复杂的。我不再是个孩子,我再也不逃避职责。磨去了我的棱角,留下了我的骄傲。
初中,成长了我的坚持。一向以来,我便不算很有恒心。所以,有些事,我根本坚持不下去。经历了初一的背叛,经历了初二的磨练,经历了友情的洗涤,工作的锤炼,生活的变却,我想,我最后能够笑对人生了。我一向都忘不了,第一次尝到背叛的滋味时的感受。当时到底是怎样回事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声音在我耳边传荡:从这天起,你再也不是人物的中心,从这天起,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从那之后,我好像再也没有抬头看过。不仅仅仅是人际、成绩、工作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漏洞。那时候真的是想过离开算了。离开这儿,换个环境说不定会好过些。然而还是坚持下来了。我都不记得自己是怎样熬过来的。只是在别人问起时,嘴角是上翘的,鼻子是酸涩的。灾难不仅仅是灾难,它还意味着一场磨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不是么?时间是一场盛宴,亦是一支长箭。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灾难,而是输给时间。我坚持,固我胜。我胜过了时间,固我学会坚持。
初中生活,教我学会了淡然。你对的时候,别人不会记得你对过;你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所以,我笑对人生。听铉断,断三千痴绵;坠花湮,湮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指尖?即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接近那份心境。
生活是真实的。它不光有快乐,亦有痛苦。命运将我们推向前,岁月的轮碾过,留下一圈圈年华的影子。是谁说过,不能回到从前?我们已经长大,根本不可能在那般无虑的过活。
人需要成长,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成长中度过。我们才刚刚步入这个不太复杂的小社会,若处理事情都不能得心应手,又何提以后?
我感谢我的初中的生活,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同时,我亦恶厌它,怕它给我带来的伤痛。但我明白,此刻我学会的东西,必须会受用一辈子。虽然我还不够自己,但我坚信: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
有人说,成长是歌,充满了欢快动人的旋律,我们正在满怀激情地演唱着;有人说,成长是花,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绽放出动人的光彩;也有人说,成长是缓缓升起的太阳,充满着无限的朝气与期望。
成长,又何尝不是一条漫长的路呢?
幼时,当我们都以一双充满好奇的双眼打量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时,成长便是蹒跚学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从来不顾前方有什么,即使一不留意摔倒了,哭泣了,但都会爬起来,向前走,再向前走。
儿时,我曾单纯的以为成长就是我们一天天高,一天天长大,逐渐进入更高的年级,能够像爸爸妈妈一样穿的很漂亮,此刻我才明白:成长,是一条很长的路。
或许某一天,当应对同学朋友间的冲突时,你没有不顾一切的扑上去打架,而是检讨自己,主动认了错,道了歉;或许某一天,当应对他人的泪水和倾诉时,你没有听听就算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忙他、安慰他;或许某一天,当应对父母的关心、操劳时,你没有再漫不尽心,理所当然,而是说声谢谢,或者倒上一杯水。这都是因为你在不断成长着。
我们每时每刻,都走在成长的路上。或许你会抱怨:为什么一路总是一个之后一个的坎坷?我想告诉你:正是这一路坎坷,伴着我们成长。挫折是人生的垫脚石,只有经历挫折、经历坎坷,我们才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得到教训。在成长的路上跌倒了,别怕,站起来,拍拍灰尘,继续昂起头、大踏步向前走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够成长?
成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大人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国家的***们……他们不都在无时无刻的成长着么?或许没人敢说:我已经真正成长了——除非他停止呼吸。成长的“终点”对于我们,就像海平线对于水手——似乎就近在眼前,可就当你触手可及时,它仍在遥远的远方,那样神秘未知,但它却一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为了那个“终点”,我们都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着,努力奋斗着。一路上我们哭过、笑过、痛过、懂过,一路上我们洒下了无数的汗水、泪水,一路上我们所经历的太多太多……或许某一天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这一路的脚印是多么珍贵,因为我们经历过,但前方,还有更长的路在等着我们。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触发学生去思考,去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在拓展延伸时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谈谈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一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这样用科学原理来解释文学作品现象,打通了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就开阔了,课后,不妨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做社会实践调查,如:向有的老农询问农谚知识等,并作好记录,生发和拓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