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灾难发生的前一天,锃亮的黑鹰在美丽的索马里海岸边飞过,带着振奋人心的螺旋桨划动空气的声音,年轻的士兵们听到便会觉得激动,便会觉得自己像是听着世界上最为激昂的峥嵘乐章。贝克朋说,他来是为了踢爆坏人的。我想可能最开始很多人都像他一样,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最深刻的执着,并且参与战争的目的都那么单纯,只是为了守护身后那方疆域,只是想要和平哪怕是暂时的罢了。也许很久之后他们的目的依旧没有改变,可是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希望,却更渺茫了点。
艾中士说,美丽的沙滩,灿烂的阳光,几乎是一个好地方。胡特说,你知道我怎么想的?我怎么想的不重要。当第一颗子弹从你头上飞过,那些屁倒灶的事情都不重要。
原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应该成为充斥着硝烟的地方,更不应该成为效死黄土与引颈受戮的地方。你看潮起时拍起的浪花多么璀璨,就像是撞碎在天际下的一整块水晶,你看他们多么想念家,就像每一匹总是记得回家的路的马一样。一切都那么美好,至少他们不会想到自己会捧着没有子弹的枪在末日后的雾霭里逃亡。身后不是解脱的人民而是战友的尸体,身旁不是凯旋的赞歌而是落败的讽笑。
他们会侧着身子坐在黑鹰上远望家乡,然后凝视着自己的同伴会心一笑。他们会学着哪个上尉的说话语气讲段子,然后被长官一顿臭骂。他们会围坐在一起谈论来到这里以前的日子,然后突然怀念起泛着雪白沫饽的啤酒和烤的`恰到好处的肉。他们会想象任务完成以后拥抱着重新和平的世界的感受,然后在宁静里突然涌出了泪光。他们很坚强。可是他们不能决定什么,就像胡特对艾中士说的那样,因为这只是一场战争。一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
“贝克朋问我,什么改变了,为什么我们要回家。我说什么也没变,到这不是实话,一切都变了,我也变了。”“有一个朋友问我,那是我们被派来这里之前。他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仗?你自以为是英雄吗?当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当英雄。”
《黑鹰坠落》整部片子看下来,这段艾中士跟史密斯的遗体说的话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受到触动的。一切都变了,原本的执着被战争的硝烟和无尽的绝望燃得只剩下熄灭的火把,原本美丽的海岸被弥散的黑烟和坠落的希翼染得只剩下悲怆的哀唱。所有的死亡的都那么刻苦铭心,所有的语言都那么字字珠玑,漫长的战役被记载进厚重的青史里,变成一个黑白却又触目惊心的遗影。
今天看了《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是要描写美国军人如何在索马里英勇作战,为维护世界范围内的人权而流血牺牲。 音乐很棒,尤其是结合了非洲土著的音乐,很有忧伤的感觉;镜头的运用也很棒,把复杂的情景勾勒地远近分明;效果当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鹰直升机,悍马装甲车,连我这个对军事不感兴趣的门外汉都觉得很酷。 有不错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错的地方。 我觉得最让我对这部电影不满的一点就是电影试图掩盖美国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电影的开始,讲到游骑兵队长被问到为什么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因为索马里的政局动荡,因为有30万人在屠***中丧失生命,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教育,因为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视,所以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非常良好的愿望,非常诚挚的心灵。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摩加迪沙伏击其实是一次多兵种联合行动,主力是陆军的游骑兵和三角洲特种部队,但参加战斗的还有160特战航空团(夜行者)、海军海豹特遣部队和空军的通讯、救护特种兵。分析这次战斗,可以看出美国特种部队有多强——还有难以避免的弱点,当他们在一个文化迥异的第三世界国家采取行动时。
索马里的另一值得注意之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怀疑那里可能是本拉登的一个逃难地点。中情局发现他的“xx”组织向索马里港口运装备。索马里跟阿富汗一样,也是一个乱糟糟的无政府国家,本拉登要躲藏,确有很多有利条件。
索马里位于非洲东部,在所谓的“非洲之角”,与阿拉伯世界的亚洲部分隔洋相望。居民也和阿拉伯人一样,信仰伊斯兰。十九世纪后期,索马里逐步沦为英国(在南部)和意大利(在北部)的“保护国”。一次大战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英国曾把肯尼亚东部的索马里人居住地区让给意大利。二次大战时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该国南部的索马里人居住地地区也与索马里通成一片。大战之后,联合国在1949年通过决议,索马里北部由意大利代管,十年后独立。这期间,英国也在南部逐步建立代议制度和执法系统。1960年7月1日,南北索马里合并,同时宣布独立。
独立之后,当时掌权的倾向欧洲的温和派主张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邻国搞好关系,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但是,一个民族新生时必然伴有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令很多人念念不忘在这两国的“自古以来就是索马里的神圣领土”。要打仗的左翼少壮军人在1969年10月21日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政府。政变***西亚德(MohamedSiadBarre)宣布,“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由他自己担任***的社会主义革命党,则自然是领导索马里事业的核心力量。1974年,西亚德签订了苏联与非洲国家的第一个互助友好条约,并拿着苏式武器开始进攻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但是,也是在1974年,埃塞俄比亚也发生了左翼军人政变。9月12日,海拉西皇帝被废黜。苏联自然不希望两个亲苏政权兵戎相见,这下气翻了西亚德:埃塞俄比亚在动荡之中,正是索马里攻城略地的天赐良机。1977年11月,西亚德废除友好条约,赶走全部苏联顾问。接着他转向中国,翌年4月访问北京。当时中共早跟“苏联修正主义”闹得不可开交,立即答应供给苏式武器。后来美国游骑兵要面对的,就是拿着中苏两国制造的冲锋枪和火箭筒的索马里兵民。
当时苏联威风尚在。俄罗斯大哥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岂容只有上校军衔的西亚德踢他屁股?苏联立即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运了一万古巴精兵到埃塞俄比亚。我们没有雇佣军可派,只能眼睁睁看着刚认下的黑小弟被北极熊揍得尿滚屁流,折兵损将逃回索马里。
索马里的灾难成因很复杂,真正要分析起来恐怕可以写一本书,欧洲殖民帝国瓜分非洲地区导致日后的部落矛盾是其根源之一,然后在冷战时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互相抗衡也需要负上一部分责任。总之,当1990年索马里开始军阀混战后,由于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已经崩溃,导致在索马里出现大饥荒,两年内已经有30万人死于饥饿(另一说法是50万。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