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其间有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动人故事。央视纪录频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超级工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今年继《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创纪录片,也是该频道开播以来摄制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
“在国际纪录片界,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一直备受瞩目。中国的鸟巢、t3航站楼、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均被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列为重点选题进行摄制,这些纪录片的播出充分说明了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现实发展题材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初,《超级工程》便成为第一批重点立项的纪录片项目。目前,它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市场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工程题材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刘文说。
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
《超级工程》于今年“十一”长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而对于刘文和他纪录频道的同仁来说,《超级工程》制造的惊喜,早在今年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就已经体验到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法国戛纳电视节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上,在所有参展的中国纪录片中,《超级工程》的点击量位列第一,许多国际电视机构当场表达了购买意向。节目播出之前,就已经有几十家国际机构陆续签订了意向性购买协议,这说明这部纪录片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关注。”
纪录频道开播之初,刘文曾多次强调频道开播的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试图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在国际主流电视频道展现中国形象;二是通过台内改编、版权购买、委托制作、联合摄制等方式,建立中国纪录片的行业标准,并通过国际合作,缩短中国纪录片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今天,不论是《颐和园》、《故宫》,还是《春晚》、《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刚刚播出的这部《超级工程》,纪录频道的初衷正在通过它推出的作品和不断获得的社会影响中得到实现。
“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超级工程》的成功,证明了央视纪录频道坚持推动。国际化的表达和市场化的路径的策略,正在让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视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刘文说。
这部片子记录的是科技的突破,是中国制造的突破,也算是中国纪录片本身的突破。科技让国家自信,让国民自豪,更让全人类骄傲。
第三集《北京地铁网络》中,参与一号线工程设计的老设计师说到“为了中国地铁的建设,中国地铁的第一代人是自豪的”时,热泪盈眶,叫人动容。而当他登上1号线地铁远去时,镜头切到他脚下正在施工的九号线,这是一个更为庞大更加艰巨的工程,而所有的技术难题正等待着新一代建设者们去一一攻克,就像当年老一辈的地铁人成功建成第一座地下宫殿一样。作为这些超级工程的万千受益者之一,我们享受着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工程身后的缔造者,这些本身冰冷的建筑也因此有了温度。借用第五集的解说词:“它们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但是它们的建造却是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致敬国家和城市的建设者!
从纪录片制作本身来看,第一二集故事最为饱满,第三集情怀卖的也的确不错,到第四五集就有拖时长之嫌了,故事相较单薄,节奏拖沓,镜头量较前面几集也大大减少,不过这依旧不影响这套片子成为良心之作。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改、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活动中来,不仅可以使教师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是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加教师研究的一些课题操作,使学生在这种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并学会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现在的高效教师,大部分只注重一些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建筑业不能清楚的了解,为了在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与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让教师在每个寒暑假都去跟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只有这种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应用型的土木专业的人才。
土木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实训基地也应该坚持动态原则和优胜劣汰的原则。木土工程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很高,必须及时更新所需要的设备和仪器,对于不合格的仪器应该淘汰,如果仪器和设备不达标,难免会给学生造成因为技术落后而难以操作的困境。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校外建设了土木工程的实训基地,但是校内的基地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培训室。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基地建设工作,首先为实训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而且,实训基地的设备,以及功能必须齐全,不仅需要1000平方米左右的实训基地,还要配备实验室、工种模拟实训场、工程测量实训场、土力学实训场和相关的仪器与设备等。另一方面,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提升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理应给相关专业的老师定期开展培训。
在大三的下学期,就要改变那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一个专业教师专门指导部分学生的教学制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工作。由于教师的时间较为紧张,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有所困难,所以在讲授的时候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具体的图像,避免学生因教师简单的语言表述而不理解的现象,这样使公式、图像和文字都融合到多媒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还可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下来,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通过这种学习制度,可以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还能较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