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中国的“搁置争议式”乃至弱势的外交方针不同,周总理的外交我理解为一种强硬外交。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外交是一味以武相逼。如果说那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是一种刚硬,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一种柔和。但总的来说,强硬的成份是***外交的主味。这也不难理解,新中国需要的是一道铜墙铁壁,而非罗丝幔帐。这种强硬也不是狐假虎威,抗美援朝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强硬政策和延伸体现,同时也是一份宣告,“如果必要,中国不惜举国一战。”同时,两弹一星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军事实力正阔步跟上,但当时之所以能采取一系列的强硬外交手段,最重要的是周总理那种敢于反抗,敢于打倒一切的革命精神。
我想周总理优雅的姿态将会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即使他已经远去,我们也不会忘记。
1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凤凰小学校长王丹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校长杜忠成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郑中兵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湖村小学教师尤圆圆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正平说。
故事“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中蔺相所展示出的卓越的外交技巧着实让我佩服。他既能言善辩,同时也能把握时机,该出手时毫不含糊。两次随赵王出行他都立下大功,以至于回国后受到重用,“位在廉颇之右”。乍一看来,蔺在外交上为国争格功不可没,而廉似乎所争为“位在廉颇之右”理所当然。在这里我为廉颇这位越国硬实力的掌控者鸣个不平。
面对秦王时,蔺相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对于秦王的挑衅与无理取闹行为,他也能巧妙回击,底气十足,那这些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他自身的胆识不可或缺,而最关键的一部分其实是国家的硬实力——军事力量。秦王自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之人,面对小小蔺相如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秦王并非不敢***他,只不过为一玩物而绝秦赵之欢实属白痴行为,不如送蔺相如个顺水人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赵国国力尚且算是强盛,秦王才不敢恣意推诿,才需时刻权衡利弊。也正是因有武将、国家在背后撑腰,蔺相如才能挺直腰杆大展拳脚;倘若你赵国仅是个弹丸之地,像蔺相如这样造次,砍头砍到刀钝了都不会罢休,廉颇也应是大功臣,由此看来在外交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国家的硬实力。
“弱国无外交”这真是条至理,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参加巴黎和会。会议上,中方提出收回战前被德占领的胶东半岛等地区。作为一个战胜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再合理不过了,而和会被英、法等列强控制,他们完全不顾及中方的利益而将德国在战前占领的土地特权等一并移交日本,中国却束手无策。说中国那时无能言善辩之人,我一百个不信,只是因为国家那时国力衰弱,根本没被放在眼里。国家硬实力太弱,软实力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前段时间,南海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次发言中,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调,南海问题事关美国国家核心利益。很明显这是美国对我国内政明目张胆的干涉,对此我们的`做法却是交涉交涉严正交涉,抗议抗议强烈抗议,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有人会说我国外交很软,但往深处想,在巨大的硬实力差距面前我们也只能这样做。虽说近些年我国国际地位逐步上升,美国霸主地位下滑可他毕竟还是世界霸主,不是哪个国家能与之单独抗衡的。因此,外交中起主导作用的定是硬实力。
当然,完全信赖武力也是不可取的,一个完全崇尚武力的国家定不会为世界所苟同,况且在不轻意动武的现代,软实力也是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积极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兼顾软实力,我国才能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外交,不同人对其定义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各国外交也有不同风格,而关于外交到底重在国家实力,还是外交大师的权谋纵横也有争议。我个人对外交的理解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而战争本身也是外交的一极端体现,甚至工具,外交基于国家实力,但是在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以及最终效果上却与关键人物密不可分。而《大外交》正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基辛格仿佛在构筑一部史诗电影,还是N部曲,他如画外音一般交代背景和格局,接着便“放出”诸多外交关键人物,让他们上演外交史上的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悲喜剧。
由于牵涉的时代,国家,人物众多,基辛格在展开上也有所侧重,首先,尽管外交每天都在全球各大地方展开,但是基辛格始终聚焦的是对应时代的“中心”或者冲突聚焦点,所以本书开场聚焦欧洲,从黎塞留到梅特涅,俾斯麦,对应的正是当时欧洲大陆居于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是冲突频发的“火药桶”。而此后,伴随德国、日本跋扈到二战全面爆发,从美国崛起、苏联发威到冷战大时代,这本书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然切换,大气磅礴。其次,基辛格始终很有自知之明,他写的是“外交史”,所以交代相关背景,特别各国内政秉承的是倒置的“内政史是外交史撰写的铺垫”思路,直击与外教事件相关的核心内容,绝不发散,保证了本书的主线始终聚焦在外交主题。
很多时候,审视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感觉,这本书在描述17到19世纪欧洲历史的时候,以黎塞留、梅特涅等政治人物切入的角度就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在外交史上,活跃于17世纪的黎塞留可谓非常著名的人物,甚至开创了一种风格。尽管身为红衣主教,但是同样身为法国路易十三时代权倾一时的当权人物,他却跳出了外交中宗教利益的传统,更关注法国实际利益,这一如今看起来好像自然而然的思路,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黎塞留堪称当时最伟大的战略大师,他面对的情况有些类似日后德意志的俾斯麦,有个强势的西班牙跟它打个不停,东边是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有紧邻的德国诸多势力,更别说还有隔海相望的英国时不时来搅局。
黎塞留面对的是一个极端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内还有不断上演的宫廷阴谋,路易十三和其母玛丽 美弟奇的争斗更是堪称狗血,而由于一些宗教、财务争端,还时不时来些内部叛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黎塞留本着务实的态度,与邻国时而死磕到底,时而务实和谈,时而带着法国军队直接上阵,时而幕后撺掇各方冲突,最大程度保证了法国的利益。在外交权谋上,黎塞留没有后来的俾斯麦显得那么得心应手,但是在法国当时其实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他能做到如此成绩已经堪称大师。关于黎塞留的`更多事迹,推荐大家阅读有本年头的老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黎塞留传》。
而与黎塞留坚决维护法国和路易十三利益,甚至不惜多次挑起战争相比,19世纪奥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就是另一种风格了。梅特涅活跃的时代,正是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代,中间甚至还有拿破仑借梅特涅夫人,向梅特涅传话要娶法国公主这样绕弯的趣闻。而梅特涅最大的外交事迹却是在后拿破仑时代,如同后来的一战、二战后一样,经历了一场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大战后,如何建立更稳定的欧洲新秩序是当时充满挑战的大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梅特涅来回周旋,成为英俄奥普“四国同盟”的主要缔造者,以及后续一系列活动的运作者。尽管在今天的一种解读的语境中,“四国同盟”是反动的,保守的,压制法兰西兴起的自由运动的。但是,站在那个时代节点,在当时的人们,发轫于法兰西的这场战争无异于一场“浩劫”,稳定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时代的呼唤,而梅特涅能在几个互不信任,利益冲突的大国间寻找今天所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也足见这位“蝴蝶大臣”的不凡之处。
之所以对本书这两位人物所处时代的外交描述影响深刻,正是因为它一方面延展了我对欧洲一战前外交格局和风格的视野,另一方面这也是本书叙事风格的典型体现。本书始终以人物为视角,并没有把视野拉的过高,法国写一点,英国写几笔,西班牙再补上几句,而是聚焦核心人物,因为核心人物的外交活动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主线,中间在穿插几个人物的支线,自然的就把一个时代的外交格局展现出来,而且更加生动。
而也正是从黎塞留时代起,利益在欧洲外交关系中才成为核心要素,以至于基辛格在后续的其它时代的外交格局阐述中,也一再提及黎塞留,以及梅特涅时代的“四国同盟”模式,足见两人已经构造了经典的外交范式。在阅读《大外交》的过程中,我也到,尽管我们提倡独立自主,但是正如我们社会的运转,不可能单靠每个人“自主”为此稳定而高效的发展一样,国与国间的外交关系同样需要一个共同维护的秩序,而这个过程中也必然有挑头的。很多时候,“世界警察”并不见得是贬义词,不同的时代,总是需要一个或几个当时的强国,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所以,当这种格局松动的时候,缺乏一个“话事人”的时候,激烈的多国间的战争便会爆发,而战争结束后,紧接着必然是多国参与的会议尝试构造新的平衡,选出新的平衡体系下,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有分量的主导。
以“功利”的态度进行外交,显然不如“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的口号来的激动人心,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事例证明了,这又是最现实,反而最容易达成一致的出发点。《大外交》正是让我们领略了数百年全球外交历史的主线,尽管视角还是西方化的,但是也确实代表着书中涉及时代的历史现实,欧洲、美苏争霸本来就是这段时间全球外交的主流,所以视角“西方”些也无损其思辨的价值。
而今天的中国,也到了想“韬光养晦”而不得的节点,因为从经济到政治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了全球化秩序中,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更是成为当前世界格局中关键的一环。与此同时,在中国内部,伴随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国家公民的民族性也在体现,近期,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红海》的热映,实际上已经反映出了这种大众心理。所以,中国也正在进入全球化大外交时代,不管情愿不情愿,亚洲,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外交的新热点而中国在经济、商业、政治、安全上都将受到直接影响,进而辐射到我们,希望这将是一个摸索中顺遂的过程,希望更多人能从中受益。
周总理对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的坚定确实令人敬佩,相比于我们现在许多“一切向钱看”的领导来说,实在是天壤之别。周总理在那次因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而著名的演讲中,还有一句“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信奉于此可见一般,而这份坚定不移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他本人崇高理想——救国救民相结合,便发出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成为他在外交工作上不竭的动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