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演讲者的妙语连珠:罗贯中笔下的“刀光剑影”、余光中笔下的“深切的乡愁”、海明威笔下的“老人的勇敢”……一部部作品被演讲者引经据典的描绘出来,一个个人物在演讲者口中变的栩栩如生。
大学生辩论赛,唇枪舌剑:正方与反方,理由充分,无可辩驳。
演讲者口若悬河,辩手们有理有据,他们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因他们的熏陶渐染,我也爱上了名著。
蜜蜂不可一日无花,而我则不可一日无书,唐诗宋词、文学艺术、哲学理论……各式各样的书中,名著则是我的最爱,因为,透过名著的窗口,我可以了解作者的心境,感叹于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命运坎坷。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一盏孤灯、一杯清茶、一本名著、一种充实的幸福感就溢满心房。这一刻,我用整个心灵与书中人物对话,一次又一次灵魂的交流,使我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广阔多彩,我认识了刚强的牛氓、善良的茶花女、忧郁的维特、纯洁的达吉雅娜、贪婪的葛朗台、天真的阿霞……有时,对书中人物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它们是久违的老朋友,甚至是另外一个自己,在淡淡的书香之中,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因为我的心此刻装的是整个世界。
真的,我觉得抱着一本厚厚的名著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实在是一种享受,或悲或喜或忧或愁。有时,真把自己融入书中,情不自禁,无论是面对莎士比亚还是托尔斯泰,我都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是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透过名著的窗口,我看到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资产阶级的虚伪的道德及金融贵族腐化堕落的真面目,还有革命者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茨威格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欧亨利出人意料的结局以及“含泪的微笑”、川端康成纤细敏感而唯美的笔触,在我击掌赞叹的同时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名著,在平凡的我与伟大的作家们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次,同学借我的《茶花女》我看了一星期,竟然弄卷了书角,我伤心了好几天。在以后,每当一本新的名著到手,我总要小心翼翼的翻阅,生怕它损坏了一丝一毫。
一本名著不失为一本好书、一位好友、一剂良药,对好友不可冷淡、对好书也应该经常光顾才行,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有名著相伴就如同挚友长存,纵是相对无言,也不会让人感到寂寞、孤单。
因为有了名著,我才能在一瞬间内阅尽沧海桑田、古道西风、金戈铁马、长河落日、杏花春雨、离合悲欢……
风云变幻在指间静静流散,感谢名著,让我拥有了无限的精彩。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6年陪读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贯穿这堂课的是 她的三个简单而厚实的作业本,作业本里珍藏着她极具代表性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这一巧妙的设计理念令我佩服。第一个作业本记载的是她在过去的一年,连续40天主持《青歌赛》的\'一些精彩片段,以及她在圆满地完成选手·观众和评委之间的有效沟通之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她似乎时刻在准备着,付出着,成长着,收获着。每每看到她的时候,那种无形的气质和魅力令我折服。是的,她内外兼具的气质感染了全国的观众朋友,受到了他(她)们的喜爱,并两次成功获得全国“金话筒奖”。张泽群评价她有三个制胜点:第一,情趣点;第二,情致点;第三,情感点。确实,如此。
最令我感动的是第二个作业本——《人物访谈》,它真实地记录了她成长路途的艰辛和不易,里面所展现的师生情、友情,特别是钱学森先生与夫人蒋英之间的崇贞爱情令我敬佩。原来,爱情也可以这样演绎。是啊,追求决定高度,它同样适用于爱情。锦上添花的是董卿启蒙恩师的到场和那一封似乎很轻又似乎很重的评价信,几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那一刻,我落泪了,只因感动。
她的第三个作业本是《大型晚会》,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人只有经历地够多,承受地够重,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然而,我知道的,别人的成功再辉煌灿烂也只是别人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立足于自我,默默耕耘,勇敢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那才是与我而言最真实的。我始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收获专属于我的成功和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