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空气充斥在周围,倚立在楼宇之间的烟囱为天空的色彩蒙上昏暗,却丝毫不减烈日的曝晒。我蜷缩在房间的一隅,终于没有无休止的抑制。遇见未来的地球,不如不见。
沙砾揉碎了我的眼,我挣扎着把双脚从泥沙中抽出,狂风呼啸而过,席卷着漫天黄沙,寥寥几笔川流像绿洲一样闪存在面前,我饥渴的奔去,却换来一掬黄沙蘸着凝固的河水,随之干涸。我内心不甘,一直向前,一直向前,诺大的地球也会流下“眼泪”吧!阳光的能量似乎取之不竭,天际总是到达不了……
我的耳际竟然传来隐约的鸟鸣,我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却不曾料想入眼尽是荒凉沉寂,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朝日的树林连根基也不曾留下,干裂的泥土向我倾诉贫瘠:“还我鸟语花香?”我再也熬受不住,信念在此一触崩塌,迷迷糊糊地沉睡。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外婆在月色下轻轻哼诵,仿佛又回到了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有外婆独特的蒲扇气息,夹杂着淡淡的稻谷香味。那时我还曾用煤炭灰涂在外婆的鼻尖上,问她为什么要用灶火烧菜。外婆乐呵呵地向我解释:“不仅是为了解我这只小馋猫的嘴,”外婆的表情突然凝重,“也为了子孙后代节省点天然气。”
既已预见,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遇见吗?
雨是水的精魂。下雨天,争先恐后的雨滴,“噼里啪啦”地洒在水泥路上。雨儿从不孤单,因为有为它伴奏,有风为它伴舞,简单的它,仿佛能涤尽尘世的浮华,浸出千年诗篇的旋律
青春有时也很无奈,每个人总会有迷茫的时候。
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连周末也不让人消停。不断地在题海中徘徊,手指麻木,大脑神经错乱,睁开布满蛛网的眼睛,一抬头,触到点滴冰凉,泛起了心底的涟漪,圈圈点点,点点圈圈。
轻倚窗台,望着穿梭于小巷中的人们,细雨乍至,密密点滴醒人。乌黑的燕子掠过天际,似乎在寻觅着什么,茶香氤氲地飘渺着,茶叶随雨声上下舞动翻飞,闻着青石板沥青的味道,望着历尽沧桑剥去粉饰的墙,雨声用它纯净的韵味,一点点掏空我的秘密,一滴滴诠释我的疑惑。
细细聆听,似千万的钢琴家演奏者自己的音符,不论缓慢还是激昂,优美还是悲壮,万物总不断吟唱,江河总不断流淌。
这一天,我与春雨相遇,望着洋洋洒洒的雨汇聚成一支细流,圈点这缓缓铺开的雨巷,兰花伴着一股清凉,浸透记忆。
忽然明白,这雨不就是为了氤氲着天地间的清凉吗?
明知终究会落回这小巷,但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结束,也是开始。
心灵的沉浮其实是自身的沉浮,任自沉浮心自宁,退去一身浮华,卸下一身浮躁,听听这大自然的演奏曲吧。 静坐烛光夜雨,想想身前身后与自己有关无关的事,昨夜风疏骤雨,雨声滴碎花身。梦中,不知身在何处;梦醒,踌躇在原地,做一个独行者吧。明白这季节依靠的只有自己,即使风暴、雨骤我也坦然面对。 寻觅那一抹巷雨,觉得生命如案头上那株万年青,淡薄而青葱,望着那雨点的恢弘气势后,你怎能不顶礼膜拜,信心倍增?
那一天,邂逅一条小
巷,我与巷雨相遇。
教师评语:舒缓的笔调使全文仿佛弥漫在一个雨的世界里,诗意氤氲。小作者能短短的45分钟里 就能构思出这样一篇美文,无与伦比的文学功底成就了小作者独一无二的文学风格。
沉醉在雨的世界里,但见雨洗涤了万物的污垢,更洗净了我们灵魂的原色。观望雨中之景,巧妙地抒发情感,婉转地表达思考,哲思蕴藉,耐人寻味。
对于初中生而言,作文要学会写自己,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深度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
“遇见另一个自己”这一文题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思考。
首先,另一个自己当是不同于一般情况下那个为人熟悉的自己,甚至是不同于先前自我认知的那个自己。那么,我们必须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另一个自己”是怎样的?但这并不是要你言不由衷地对先前的自己作简单的否定,因为写作应该真实地再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而且,这个自己可以是与先前的自己相反的优势表现,如自信、聪慧、勇敢等等,也可以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比如说怯懦、骄傲、鲁莽等等。当然这些特点必须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显示出来,而非概念化地陈述。
其次,当我们完成了上述内容的思考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另一个自己具有哪些特质,而把这些特质与之前的自我特点融合在一起,正是文章应该着重体现的内容。
最后,两个自我在客观上本就是一体的,这种情况下的“遇见”就包含了矛盾、冲突,当然这并不一定是绝对的非此即彼,两者之间也可以是一种协作、互补的关系,最终解决问题,也就是自我思想的提升,文章的主旨立意也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
其实,这样的一种对人的思考,在我们的教材中是有很多优秀范例的,如果作一些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本中都有着“遇见另一个自己”的素材。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先前的那个暗笑父亲迂的自己,写作此文时那个含着泪光、想着父亲背影的自己,就是两个自我的交织、冲突而最终后者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是一种对人生认识的提升。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中的自我的心灵解读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的脉络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相遇,既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又是由于外在的诱因,最终将作者的情感体验、思维过程充分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牛汉先生创作的《滹沱河和我》更为巧妙地将自我的双重性和一致性表达了出来,借助滹沱河表现了自我的一种认识的提升,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颖的“遇见另一个自己”的思考路径。
以上几例名家之作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范本,如果我们细作思量,可为我们提供更多创作思路的课文是非常多的,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白话文作品。
由此可见,阅读积累对于写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