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首先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这让的选择会使内容难易程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中成绩的不尽如人意的主因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没有适当的学习条件和恰当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条件,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向上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自我需求中来“自我实现”。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和个体的需求应该是一致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来享受自身价值的快乐。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其潜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充分的体现。一、分层标准的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院校的分层都是以入学成绩或是入学后某次测试的成绩为依据的。学生的单次成绩的偶然性是很大的,并不一定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另外,对于分层标准的划定。由于缺乏量化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很难划出区分层次的临界点,而现实操作中通常是以各个层次学生人数的平衡为目标的,而这样的划定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将所有学生都分入恰当的层次,即有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班级人数的要求而进入了不一定适合他的班级。二、评估方式的确定。同一专业班级不同分层班级的学生的考试内容是否应该相同?是同一种考核方式还是有所区分?如果考试内容不同,试卷难度如何达到统一?试卷难度相对较大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是否应该确定一个大于1的系数?系数如何确定?三、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对自己学习的益处,低层次班级的学生会在心理上排斥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一旦受到伤害,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四、分层教学的开展会引起榜样的缺失。同一层次的学生区别不大,那么学生之间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榜样,找不到努力学习的参照物,学生会感到方向的迷失。因此分层教学的开展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操作不当,反而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
总之,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是有其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依据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个体,体现差异,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分层教学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该书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本部分主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这三方面内容做了综述。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不同学生的共性(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和个性(智力、创造力、特殊学生),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第二章“认知发展”详尽介绍了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教师,学生能够学习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这一学习;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因素,如教师和父母以及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一个思考人格和社会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然后阐述个体社会化的两个重要成果:个体自我意识和道德的发生与发展;最后分别介绍影响个体人格和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
第四章论述了一些经典智力理论并着重介绍了现代智力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分析了创造力的基本性质及不同心理学视角下创造力的观点及其培养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几类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困难以及感觉和躯体障碍等。
第三部分:学习心理(第六章至第十章)先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三种学习观及其教学运用(行为主义观、认知观、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然后具体到各个不同的学习专题(概念、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和迁移等),详尽阐述学生的学习规律。第六章介绍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这两种行为主义的学习过程;探讨了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在课堂中
的应用;论述了这种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及自我教学。第七章阐述了学习的认知观兴起的历史背景,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了学习、记忆的一般认知方式,这主要涉及信息贮存、认知过程和元认知等。第八章阐述了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对教学的影响。第九章探讨了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第十章探讨了认知策略与迁移。
第四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从课堂教学阶段入手,分别介绍课堂前(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中(散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的教学行为规律。第十一章主要围绕“如何进行计划”和“计划的内容是什么”这两类问题来展开介绍。第十二章阐述了动机的含义、作用与理论,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及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教师中心式”和“学生中心式”两类教学模式的特征、类型、具体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第十四章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测验展开叙述。
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 反映出来。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目前看来,科学的发展还将使我们过的更好。我们由此抽出唯物主义来信仰,固化到教育,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有理性,理智的选择,理智的生活。我们的心想往东,考虑诸多现实后,脑袋告诉我们应该往西。于是,我们往西,心里的那点不甘就说服自己那是不理性的,不能说服自己就镇压掉。终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不必在乎所谓的“现实”,最想做的就是“随心所欲”,这样的人被称为ducai者、变态、偏执狂、精神病。长期忽视压抑自己的心,它终会造反。
尊重自己的心,给它释放的空间。也许当时看起来自己受到了伤害,但以后的十几年你都会睡的很好,不会有个魔咒“如果……”一直折磨你。也有人一直为当年的热血冲动后悔,觉得那是听从心灵的错。真回到当时当地,你会发现你只能只会那样选择,会重新选择的是十年后的你。反思过去不是为了后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