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流浪地球》全片没有发现一个美国人。
疑似美国人是那个人工智能慕斯,而且还是一个疑似反面的角色设定,当然“他”是在执行控制中心的指令,但依然不能摆脱设定的反面角色,最后的下场当然也不好。
以往的美国科幻大片,比如《独立日》当然是美国以一国之力,带上盟友,其他小伙伴吊打外星入侵者,用计算机病毒让外星舰队瘫痪,用核弹轰击外星航母,最后取得胜利,现在来看硬伤无数,硬是把能跨越河系航行的文明拉到和地球一个水平,这个不提也罢。还有很多科幻片,外星科技起码是能星际航行的文明,居然被热武器或者人类的最大***手锏核弹命中,而美国人每次都无一例外的是主角,其他小伙伴能做做下手已经是给足面子,但这一次《流浪地球》里没有明显的美国人。
有中国人,俄国人,泰国人,以色列人,日本,韩国等等,不细数了,这一次中国人是主角,不论是领航号空间站,还是杭州中心等名称都让人熟悉而亲切,这一次靠的不是个人英雄式的里外狂澜,也不是傻傻的设定,更不是用白痴的外星文明设定来获胜,而是靠全体的智慧和力量,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全片都是协商,协作,集体,集群,共同体,人类到26世纪本就应该是一个共同体,联合国应该升级或者已经消失,而由共同体联合管理,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得到全面的释放和集成,合力效果远大于某个国家一家领导。也有幸才能让人类度过这天地巨变的浩劫,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这是一次开始,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我相信,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片中出现没有美国人的情况,世界是全世界的,少了美式的孤胆英雄还有东方市的集体主义,还会有很多有趣的组合和尝试,这世界少了谁都会照常运转,只是这一次美国人缺席了。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是什么意思?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漂泊在外?是那份淡淡地乡愁?我们常说的流浪多指个人的行为。然而今年春节一部电影《流浪地球》占据了票房榜首。听说这部电影至少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一部大型的科幻电影。以前很少看这类的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这次观看也是因了媒体的宣传和自己太过无聊。于是看电影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吴京。电影讲述的是在未来若干年后,太阳能量耗尽,整个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延续文明,展开了流浪地球计划。那时候的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人类居住在建造在地下城。为了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系,人类在全球建立了几千个大型发动机,用来推动地球在太空中前行。地球的流浪之旅由此开始。然而地球在太空飞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因收到木星引力的影响,即将面临与木星相撞的危险。在这样的紧急时刻,如何让人类逃过这一劫?主人公之一的刘启提出了点燃木星,靠强大的冲击波来推动地球进入安全行驶路线。经过来自全世界各国的救援队员努力,地球最终脱离险境,开始自己的流浪之旅。
这部电影带我们提前体验了未来世界。让我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思想是多么地狭隘。总是在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总是在争取一些莫须有的荣誉。真正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又那么目光短浅。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相比自己的思想境界真是差的太远了。虽然说我们可能看不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但是万物有始有终,我们的地球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一天。也许现在想起了有些杞人忧天的感觉。但是真正等到那一天来的时候,我们再考虑的话恐怕真的是太晚了。物种的灭绝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们人类难道就能够永远生存吗?恰如人的生命终究会结束,地球的生命只不过更长一些罢了。想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觉得有些沉重,但是这又是我们必将面对的问题。
电影中有几处令我感动的地方:一、当所有人都放弃救援,准备回家团聚的时候。莫斯开启全球广播,韩朵朵召唤人们回来参与救援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当时的情景感动了我。仅有的几个队员用他们的生命来拯救地球。正是他们的壮烈行为感动了逃离的人。在众人的帮助下人们终于点燃了着火点,让地球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什么是希望?或许很难实现的才叫希望。就是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哪怕是同归于尽。
二、当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冲向点火点的情景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时候我才理解了什么是抉择。与之相比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真是太平凡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为人。为了人类的生存,舍弃自己的生命,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啊!那一刻他放弃了自己活下去的机会。把生的希望留个了更多的人。而刘启似乎是刘培强生命的延续,是下一代航天人。如今我们沉迷与一个叫钱的东西。价值观,人生观似乎都在围绕这个东西而存在。每天碌碌无为,为生活所累。或许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会看透这些。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选择。如刘培强面临妻子的死,面临自己的生与死的选择一样。这样的选择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成,一念败,一念英雄,一念小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竟然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不久上映的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世界引起轰动。截至今日,它的票房近三十亿,无疑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以文艺片为主的中国影视行业使得科幻电影的制作难以付诸实践。科幻类型的电影在中国几乎没有基础,此前国内也没有成功范例,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观众会喜欢,从特效实现到视觉风格,都要一点点的摸索。因此,《流浪地球》从拍摄初期就屡遭质疑。总导演郭帆也直言,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信任。在缺乏投资方资金支持的境况下,导演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自掏腰包凑了一百多万,为了不延误后期制作进度郭帆甚至卖了自己的爱车。在这般境况下,全体人员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证影片的高质量,全体人员只能超负荷运作,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全体人员分组休息,导演郭帆每天只睡3-4小时,现场镜头拍完后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最长拍摄持续30多个个小时。
除了制作的困难,演员们也苦不堪言。荧幕上最常出现的镜头——演员们穿着太空服来回走动,甚至有一些困难的动作戏。在我们看来,他们似乎轻松自然,游刃有余。然而,事实上,影片中演员身上的外骨骼重达40公斤,穿上后做一次简单的动作都很吃力。因为穿上或脱下都十分艰难,为了不耽误影片拍摄进度,演员平时就要穿着重达40公斤行头在摄影现场活动,可想而知对演员的体力是多大的考验。66岁的吴孟达拍戏过程中每拍一会就要去吸氧,面对剧组艰难的经济状况,他零片酬拍戏,拍完后甚至生病住院。而零片酬客串还投资6000万的吴京的催泪表演,使得许多对他持有偏见的人改观。影片的主角都是新生代演员,他们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即使演技略有青涩,但是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挑战的精神已经足以让我们敬佩。
再看剧情本身,细致入微的环境布置和清晰的世界观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刘培强舍身相救,刘启、韩朵朵的转变,剧中人们对希望的坚持和人类共同体的精神使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即使影片仍存在些许瑕疵,在它本身散发的魅力与光芒面前都不值一提。
正如影片主题——团结一心、家国一体,《流浪地球》制作团队的成功恰与主题契合。台下观影的我们,更应在感动和震撼之余,将其精神传递,共创美好明天!
大火不断向蒲公英烧来,蒲公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突然,在蒲公英身边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大风,轻飘飘的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而起,飞向四面八方。就这样,蒲公英开始了它的“流浪地球”计划。用风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还有罗蘑,棉白杨等。
接着,成功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是凤仙花。一阵大风吹来,把石子砸在种子荚上,种子荚像炸弹一样炸裂。有的种子落在一些逃亡的动物身上,避免了葬身火海的命运。种子跟着大逃亡动物随波逐流地奔跑,成功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还有喷瓜,豌豆也用同样方法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
看着其它植物如火如荼地实行“流浪地球”计划,牛蒡一点也不着急,它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逃亡的动物触碰到了种子,种子挂在了毛茸茸的动物皮毛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完成了散播种子的任务了,动物跑得风驰电掣,可以将种子散播的更远。
面临着危机,大家以为大树菠萝无法传播种子,以为它束手无策,以为它是死路一条。可是菠萝蜜早就成熟了,有一些动物早就对它的果实虎视眈眈,尤其大象已经把种子拿来饱餐一顿了,然而大象无法消化种子,等种子随粪便拉出来时,它已经逃离灾难现场,没想到率先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竟是大树菠萝。
植物们为了完成逃亡任务,量身订造了“流浪地球”的逃亡计划,不同的植物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它们最终幸存下来,得以声息繁衍,种子们历经磨难,逃过危机的威胁,这当然离不开母株的舍身相救。而植物们千奇百怪的传播方法,也让地球变得多姿多彩。
我是不喜欢科幻题材的小说的,说起中国的科幻,是绕不开《三体》的。十多前《三体》成名的时候,我买过实体书,手机上也下过电子书,无奈没有一次是完整看下去了的,可能女性天性对这类题材的书没兴趣。这两年沉迷耽美小说,不可避免了接触到耽美大神级作者priest了。她的最新作《残次品》是一本构架宏伟的未来星际长篇科幻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的一部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的卖点之一就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的作品了。科幻小说、电影在中国都是小众作品,以前看过的科幻灾难性作品大都来自美国,大多是以拯救地球为题材。而这一次,《流浪地球》不仅仅局限于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类,拯救我们几千年人类的文明。现在我们也不再避讳说地球的毁灭,就是太阳从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自然书里就在说,现在的太阳是中年的太阳,那么有一天,亿亿年之后或许就是太阳的老年、终年,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及至我们的地球也有毁灭的那一天。《残次品》作品的构架中,地球已经是远古地球时代了。
原著中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呈现、想像成为影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感谢《流浪地球》还是比较成功为我们呈现一个视觉感观上的盛宴,宏伟的空间观、精密的太空仓、别有洞天的地下城,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让一切物理上的东西活化成情感,还有参与其中的人类,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生一死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吴京带着整个空间站作为火柴点燃木星。空间站上有三十五万个受精卵,有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所有的DNA,就这么带着这些东西燃烧殆尽了……我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虽然是文学创作,可以有适当的想像和夸张,但是作为地球的小我怎么也得为人类的繁衍和文明让步吧,其实换一个方式,留下这些东西在空间站,分出一个带着三十万吨的燃料仓点燃木星不就可以了。
我想,作为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碳基生命的人类是脆弱的,我们没有花草树木的逢春再生,没有钢铁磐石那样能遭受千捶百炼……但是碳基生命的人类也是最坚强的,我们有着可以为之牺牲自身的家国情怀,有着亲人爱人牵牵拌拌的绕指情愁……
“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它是我们回家的方向。”
2057年,太阳迅速膨胀,即将毁灭地球,迫使地球还有36小时撞向木星,一群人追随希望,踏上了拯救地球的路。
这是由刘慈欣写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影片,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韩朵朵,在最后危急关头,她仍然不放弃希望,对全球说了这样一番话:“大家好!我是韩朵朵,是一名初中的学生,现在情况危急,我很害怕,甚至全身在颤抖,但我们不会放弃希望。前些日子,老师问我们,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它是我们回家的方向。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我所在的救援队有了新的策略,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一丝一毫的希望,我们需要支援,一起拯救人类吧!”
另一个令我感动的角色是韩朵朵的爷爷韩子昂。在韩朵朵还是个婴儿时,发生水灾,韩子昂从水中找到了她,把她带回家抚养大。他们之间如同父女一般亲密。当灾难来临时,地球表面温度达到零下80度,使得人们必须戴上头盔才能生存。韩子昂在救援队中不幸遇难,跌下高楼,头盔里只剩下1%的氧气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拿起呼叫器说:“朵朵,不要放弃希望,活下去。”说完便拿下了头盔,脸瞬间冻结,任凭韩朵朵怎么哭叫,他是听不见的了。
影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场面,但始终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退缩,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死亡。但如果你继续前行,永不言弃,便还有一些生的希望。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希望,加把劲,实现它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