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的大脑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读者语言解读背后的生命状态。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雾霾笼罩着北京城,这座古老神秘的城市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将我带到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那里是国宝的聚集地,收藏着几千年以前的珍贵文物。
走进参观大厅,一对巨大的牛角展现在我眼前,那尖尖的牛角经过了一千五百年岁月的洗礼,仍然那么锋利,在照灯下发出幽幽的光泽,我的脑海里顿时产生了一幅画面:很久很久以前,一头健硕的老牛用他的特殊武器——牛角与老虎搏斗,大战了三百回合,不分胜负,让世人惊叹。
往前走,我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青铜器,别嫌它外形笨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青铜器外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青铜器的里面还刻画着许多古代文字,我想:古代的工匠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仅凭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竟然能创造出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真是不可思议。读了介绍文字我才知道,这座体积比我还大的青铜器居然是古代贵族装酒用的。贵族们的残骸恐怕早已不见踪影,而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却流传至今,让亲近这座历史文物的人们惊叹不已。
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巧夺天工的文物,各种瓷器、玉器、青铜器,还有许多名人字画,让人驻足,流连忘返。在众多文物中有一套战国时代的铜质编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套编钟共有13件,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钟的两面都刻画了古代的文字,这美妙的文字向我们倾述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套编钟音质清晰、优美,能够演奏出各种各样的音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携带的乐曲《东方红》,就是用这套编钟演奏的。虽然我不能触摸到这些编钟,但我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奇妙意境,庄严、宏伟的音乐仿佛从远古飘来,那乐声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紧紧相连。
亲近历史文物,其实亲近的是先人的智慧,我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今天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抄完不采纳死爸>骨上。
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
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很多,也让我越来越喜欢文物了
历史的天空亘古悠长,文明踏着轻盈的脚步把它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这次在洛阳博物馆举行的‘‘秦汉——罗马文明展’’。 来自中国和意大利两国70余家博物馆的489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将再现雄踞世界东西的秦汉、罗马帝国的辉煌文明。他们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汉和罗马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秦汉文明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号是龙,是东方文明的基础;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代表,象征性符号是鹰,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秦汉罗马文物展在新区博物馆一楼展厅,这个展厅是秦汉-罗马文明对比展厅,进入展厅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两边“庞贝古城”的“断壁”和“长城”的“ 残垣”庞贝古城和长城分别是古罗马和古中国古老又代表性的建筑,两座建筑一白一褐交相辉映,在这个展厅内,代表西方文化的古罗马艺术精品和代表东方文化的秦汉精品文物交相辉映。在这个展厅你会感觉到一会在古罗马史诗的恢宏壮丽之中,一会儿又沉浸在秦汉文明艺术瑰宝的辉煌灿烂之下;一会儿是古罗马威严的百夫长雕像,一会儿又是秦王朝惟妙惟肖的军阵中行走,看到此你会觉得精美的文物是一部复活的会说话的历史,文物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更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古人的智慧,在这里瞬间的历史成为永恒!文物件件是精品。也真正到了目不暇接的含义。
‘‘女孩与鸽子’’,卡拉卡拉胸像,‘‘乳钉纹铜爵’’,‘‘白玉杯’’。这一件件的历史文物使我仿佛回到了古代。与他们交谈,对话。
这次的参观使我更懂历史,更了解古人。懂得他们的兴衰,了解他们的思想。
或许,文明离我们很近;或许,文明离我们很远。但不管怎样,只要追寻,你就会发现文明的脚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