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可能没有友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拥有一份好心情。
漫漫人生路,总有无穷无尽的坎坷,但只要我们拥有美好的心情,就能欣赏到绚丽的彩虹;只要你拥有好心情,你就回拥有信心,向理想进发。
海伦凯勒,幼年的一次疾病上,她身受多种煎熬——失聪、失明,只不能言,陷入了一个无光无影的世界里。面对从天而降的寂寞与黑暗,她没有灰心,而是燃起了生命之火,乐观地面对生活,用手中的笔同命运作不屈的斗争,让自己美好的心情流于笔尖,渗透纸背,让所有人从她的作品中读出一份美好。
李白少不得志,空有一满才华经纶却不容于朝廷.四海漂泊,但他没沉沦,反而置身于大自然,去领会真实的惬意,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无数壮丽诗篇。
贝多芬在音乐创作正得意时却耳聋了,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得死一般的寂静,亲人、朋友在为他叹息时,他却用心情去,去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写下了《命运》的绚丽的旋律。
欧阳修仕途失意被贬滁州,却没有消沉,反而酿泉为酒、“与从宾欢”、“有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那份超越。
多少迁客***人,用自己的坦荡心胸,旷达胸怀诠释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与不幸。
当你拥有好心情时,无论眼前的世界怎么暗淡;生活怎样的不顺利,只要你心中充满阳光,挫折和失败只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决不能挡住你向理想进发的`脚步。
让我们携着好心情上路。
岁月飞逝,眼看我已从刚落地的娃娃长成了一个阳光少年。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有些已淡忘在脑海中,但有些事却让我难忘。我的成长经历早已被爸爸拍成照片珍藏,每当打开这些照片时,像放电影似的,有些场景使我久久不忘。
翻开第一册影集时,我的脑海中立即呈现出1到2岁时的幼稚;翻开第二册影集时,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了3到4岁时呀呀学语的可爱;翻开第三册影集时,我开始变得顽皮,有了朋友,我同样懂得了良师诤友对我的启迪……一册又一册珍贵的影集,记录了我成长的过程。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当我踏入小学校园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有一个“万能”的人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吕老师。
我的班主任吕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心地善良、知识渊博的老师。我第一天上学起,我们班主任吕老师就告诉我们每一位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找吕老师、学问不会的时候找吕老师、受委屈的时候找吕老师,吕老师都会帮你们一一解决。那时吕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妈妈一样。每当我们不听话淘气的时候,我们吕老师从不严厉的训斥我们,而是耐心的给我们讲故事说道里,知道我们都乖乖的听话为止。
在我们教师里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却是我们班所有同学的“小天堂“,因为那里有我们吕老师为我们精心布置的书架,里面摆放着的书除了同学们从家里带的,大多数都是我们吕老师用自己的钱为我们买的,她让我们从小就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我们老师的影响下,我已经阅读了500多本国内外少儿读物。还记得我们学校为偏远山区的孩子组织了慈善捐款活动,学校并没有要求捐多少钱,可我们的班主任吕老师把一大把钱都投进了捐款箱,老师的这个动作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吕老师不光对我们好,对所有的小同学都。
好我们的吕老师好善良。我们班主任吕老师她有高山那么高的学问、有大海那样大的知识,因为我问她《十万个为什么》这里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吕老师都能快速的回答出来,从上学第一天起,吕老师就让我们学背“弟子归”,并让我们学以致用,让我们都知道了儒家的智、信、圣、仁、义、忠,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的道理。
我好佩服我们老师的学问,如果有一天我能向我的吕老师那样有学问我一定成为一位科学家。这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吕老师,她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我们,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我喜欢我的启蒙老师。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领会到?
在人们的心中,书占的分量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书有可能重如泰山,一天不读就难以忍受;也有可能轻如鸿毛,根本微不足道。
是什么样的书籍令你大彻大悟,看懂人世间的潮起潮落?是什么样的书籍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像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那就是中华经典,是她告诉我们丰富的人生哲理,指引我们走上人生的光明正道。
经典,教会我做人的准则。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不是充分证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吗?不是激励我们要在身边不断寻找良师益友吗?不是提醒我们要能够取长补短吗?在我的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拥有长处的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的优点是我没有的。这不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只有不断地向别人虚心的请教,才能够渐渐的把别人的长处吸收成自己的优点。再翻开《三字经》,细细品读,令我陷入了沉思。首先是这样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典故了,我想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而这六个字之所以会广为流传,是因为小孔融具有那种为他人着、以诚待人的优秀品质。从这六个字里我知道了要以诚待人,用自己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这样别人会感到温暖,并也会为我带来温暖。如果连小小的孔融都不如,斤斤计较,那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只会被别人疏远,渐渐地,你的生活也只会变得空虚。一句话就教会了我一个人生哲理,可见中华经典是多么的深奥啊!
经典,带我看尽人世间的恩义情仇。翻开《三国演义》,我看见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对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能多次知人善用,“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不得不让我对他由衷的敬佩。他识天文,通地理,知己知彼,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大事,既出茅庐震惊天下。在我的心中,他就像是一个少有的十全的人,他就好像是我学习的动力,每当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他就是一座无形的灯塔,告诉我:“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只有刻苦,只有博览群书……”我看见了蜀汉五虎大将,令我刮目相看的就要属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他身上凝聚着忠、义、信、智、仁、勇,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实际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这一种炎黄子孙为之流传的精神,又怎能不令我感叹?这一个又一个故事中的风云际会,豪杰纷争,令我感觉到我的眼前好像重现了那一个个明争暗夺、尘土飞扬、勾心斗角的场面。
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多彩的,而维系这种色彩的就是——经典。回味经典,不知历览了多少古今中外的盛世,不知带给了我们多少美丽的童话,不知让我流下了多少次的热泪。
经典,将是我一生的伴侣!
说起《弟子规》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说它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呢?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实《弟子规》是以“孝悌”来写的。尤其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弟子规》的总叙。
《弟子规》是我的启蒙老师,它让我学会了孝、礼、勤、信、仁这五条,让我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它是让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格外守规矩。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距今约广泛流传了三百多年。希望大家都学《弟子规》,让《弟子规》继续广泛流传下去。
《弟子规》是仿照《论语》、《三字经》来写的。
孝:长辈叫你做什么你就赶快去做、在家在外长辈说话不能插嘴、长辈没有坐,你也不能坐,长辈坐下了之后让你坐你才能坐、做什么事情不能自作主张,必须要长辈允许才能做……
礼:见了熟悉的人要问好、不能对大人发脾气…
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很累的时候还在做家务,就要帮着去做、哪里脏了,就要清洁干净…
信:说到做到、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尽快做到……
仁:不要同别人打骂、要帮助弱小的人、不要与他人攀比……
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弟子规》啊!
一个夏夜,我们一家人围着餐桌吃起桔子来。
我天真地问道:“桔子籽儿能吃吗?”
爸爸笑着对我说:“这可吃不得哟!要是吃了它,你就会变成一棵桔子树。”
“那吃梨籽儿呢?”
“那你就会变成一棵梨树。”
“那吃别的.水果呢?”
“都会的。所以,你吃东西不能太快,要小心地吃。”
5岁就是5岁,什么话都听,什么话都记。于是,每当吃水果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嚼着,生怕把籽儿吞进肚里。
没过几天,爸爸给我买来一箱苹果。苹果可是我最爱吃的呀!我三步并作两步,拿起一个大苹果就吃了起来。
苹果可真甜呀!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连那条被我视为圣旨般的规矩也抛到了九霄云外。苹果快吃完了,这时,只听“咕噜”一声,糟了,一粒苹果籽滑进了喉咙!“哇”,我一口吐掉了嘴里的苹果,用手指一个劲儿地抠,抠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苹果籽儿就是不出来。唉,刚才真不应该吃那么快。我想,待会儿变树一定很痛苦,还是先睡觉吧。于是,我便爬上了床。睡梦中,我变成了一棵好大好大的苹果树,伸手一摸身子,呀,干巴巴硬得像木头一样!
我惊醒了,连忙跑下床,冲动镜子前一照。哈!和原来一样,还是人!我高兴地大叫起来:“我没变!我没变!是神仙救了我!”话音刚落,爸爸妈妈就大笑起来。妈妈把爸爸骗我的用意说了出来——是为了让我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我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啊,童年的笑声多么快乐,多么纯真!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田。
我怕狗,从小就怕。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都要经过一个村庄,那个村庄的最北边的宅子里,养着一条恶犬,每次从那儿经过,我都要被那震天的犬吠声所惊吓,所幸的是每次放学都是很多同学一起走,人多,狗子不敢上来咬我们,只是远远地叫着。偶尔也有狗子想冲上来试一试的时候,这时我们会做一个下蹲捡石头砸它的动作,狗子通常会被吓得后退的。其实地上也许根本就无石头,我们都在唱空城计而已。
虽然怕狗,但是其实我家也是养的有狗子的,我这里说的我家,是指我爷爷家。那时我父母住在另一所初中的学校里,我是每周末都回爷爷家的。爷爷养的狗子也是凶猛异常,但是对我这个小主人却温驯得很,每次都是远远的就摇着尾巴来撒娇,玩笑时我甚至骑在它的背部让它驮我走。也许这个感情是很复杂的,我既爱狗,也讨厌狗,爱的是我自己养的对我点头哈腰的狗,讨厌的是远远地就摆出一副架势要咬人的狗。也许这就是人的两面性吧。
我在快上初中时,搬到市中心的学校里来了,我母亲调动工作来市里教书。渐渐地,我回老家的次数少了,甚至在我回老家时,我家的那条狗子还远远地凶叫几声,跑到跟前看到是我时,才转换成一种讨好的姿态摇着尾巴跟着我。我慢慢长大了,那条狗子也慢慢地长老了,那时流行一部电影,是写一条狗子的,名字叫“赛虎”,我迷恋电影的情节,也将我的狗子取名:赛虎。我家的狗子欣喜地接受着,它仿佛听得懂我的语言。
在城里住的时间,我有一次在睡觉时,居然被老鼠咬的流血,这让我从此对动物有了一种抵触情绪。同年,听说我的赛虎在老家要发疯,我爷爷忍痛将它打死埋了。
这件事,是我在很久以后回家时,听我爷爷说的。岁月易逝,我爷爷也很老了,他干瘪的嘴里已经没有几颗牙了,他坐在门前的屋檐下,望着门前的池塘,慢慢地跟我说这些事,他说了几遍是他亲手打死赛虎的话,但是他没说他具体是怎么打死赛虎的,是用什么打的,打死后埋在什么地方,他都没有告诉我。只记得那天好像很冷,风吹来的时候,爷爷的眼睛冻红了,久久不得复原。
我所居住的这个小城市,狗子本来不算多,但是在现在的小区发展多了以后,很多人又开始养狗了,而且形态各异,有各个国家的各种类型的狗子。有时候,我看到那些整个体型跟人差不多大的狗子时,我的心里总是犯嘀咕,我总怕它突然发疯似地来咬我。狗子的主人看出我的心态,安慰我说:没事的,狗子最通人性,你不惹它,它是不会来咬你的。我说:可是我不知道我怎么样才算不惹它呀。
就因为小区里养狗的太多,我放弃了我的跑步计划,因为那些参加晨练的人,都喜欢带着他们的狗子一起跑步。我惶恐地躲着他们时,他们还会笑我,说他们的狗子一般都不咬人。唉,哪有狗子不咬人的哟。
我渐渐地发觉这些养狗的人,好像是以养的狗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样的,越名贵的狗,带出去就越有面子,而且他们都很得意于在我们这些怕狗的人面前炫耀,我们越是害怕,他们就越是得嘚瑟。过去有句话叫做:狗仗人势。我觉得现在有很多人叫做:人仗狗势。可惜我不得不一边鄙视这些带狗的人,我又不得不微笑着对他们,因为我真不敢去惹那些不知道名称的狗子。
那天和一位养狗的大哥一起吃饭,我将“人仗狗势”这个词开玩笑地说出来,他笑了。他说养狗的也有几类人,比喻说他这样的,养的是“泰迪”这样的小狗,这纯碎是一种爱心的寄托。他孩子的一家三口都在外地,他们老两口养只小狗,既是打发时间,也是想念亲人的一种情感寄托。他们跟我说的这类“人仗狗势”的人是不同的,不过他反而认为这个“人仗狗势”的现象没什么问题,你比喻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小混混,我们都看不起他们,但是我们一旦有解决不了的麻烦时,我们甚至还会让他们帮忙解决。这是不是表示我们也仗他们的势呢?
大哥的这话说得我若有所思,却又说不清楚具体原因。我是个生意人,什么样的人都接触过,确实也存在找这些小混混解决扯皮事情的现象。我在谴责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人在背后谴责我呢?
我摇了摇头,苦苦一笑,问大哥:你现在养狗,那你吃狗肉吗?大哥说:吃呀,这个很正常的。特别是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养的狗子死了,我们舍不得扔掉,都是自己偷偷吃了解馋。我们养鸡,养猪,也都是为了吃肉。所谓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肠过。这也是狗子的`宿命呀。
那天中午,我们吃的主菜就是狗肉火锅。我忽然想起了我的赛虎,它究竟是不是被埋了,我恍惚间有些不敢肯定了。
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憾缺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不孝之子反复斗争,无奈“妻管严”严重,只好照办。老母被抛弃后,恰被寻亲者遇到,于是背至家中,精心侍奉。
有老人的日子没有闹饥荒,善良的夫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气少雨,旁人无收,他们的稻谷依然粒粒饱满。如此循环,日子便越过越安、越过越好、越过越殷实。
而送走老娘的夫妻,没有因节省了口粮而舒坦,反而越过越紧张,最后一场天火将房屋烧尽。无奈,夫妻只好双双出门讨饭。
好心人家富足,决定放粥三天救济周边穷人。第一天从队伍的东首发放,排在队尾的忤逆夫妻没有分到;第二天,忤逆夫妻赶了个大早抢至东首,但好心人家考虑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没得到就从西边放起,忤逆夫妇又没得到;第三天好心人家从两头放起,花了心眼排在中间的忤逆夫妻又没得到!三天没有分到粒米,好心人家甚感愧疚,就把他们请至家中,预备食物招待。忤逆夫妻走进好心人家殷实的堂屋,发现自家耳不聪目不明却满脸红光的老母,顿时羞愧难当……
这样的教化故事带有太多的离奇色彩,爷爷的思想里也掺杂了太多的因果报应,我读书比他多,自然不全信。但我相信那句话:人老了,也是有用的。
不谈其他,只谈夫君家年近九旬的祖母。在我们全家离开的日子,她老人家每天从大伯家赶过来照看我们的院子。鸡来赶鸡,狗来撵狗,碰到陌生人进来了,还能瞪上昏花的老眼骂上几句,实在无事就扫上两帚……只是一把老骨头,却保持了我们老家院子的整洁与安宁,同时赐给我们后人一种对家的向往和亲近。
后来,奶奶越过越老,越过越糊涂,不认识邻居,不认识亲友,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我那不常回家的女儿走至她身边时,她却惊喜不已,伸出枯瘦的手摸摸女儿花一样的脸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祥:“这不是我们家的孩子吗!”这样昏聩的老者,有时如老僧入定,有时如大仙跳场,有时如巫师宣法,但她见到亲人的这一句话,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种骨肉亲情,我这个孙辈媳妇立即拥有了家族的回归感。看来,老人的一句话抵得上一本书的宣传教化啊!
5岁的女儿说:“太奶奶什么也不晓得了,没用了,要死了。”童言无忌,一家人都发笑,而我赶紧制止:“太奶奶有用,太奶奶往那儿一坐,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就成立了,一颗漂泊不定的心就安定了,一段匆匆赶路的旅程就吉祥了。”逢年过节,家中有一高寿老者硬朗地坐着,就彰显出家庭的安然、宁静和吉瑞。这样的气氛,对联贴不出,窗花剪不出,鞭炮的轰鸣创造不出。所以,怎能说太奶奶没用呢?
因为奶奶的存在,我的公公婆婆需要定期回家照顾,年近半百的他们搀扶着走过许多路,经过许多事,现在又一起回家照顾老人,共同的担子愈发凸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
奶奶年轻时对我婆婆很苛刻。而现在婆婆不计前嫌,替她洗头洗澡剪指甲。老人家清醒时说尽好话,为当年事羞愧不已。婆婆听了自然舒坦,多年的心结因此打开,心结打开了便愈发活得轻松愉悦。而我们晚辈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对待他们也尽心尽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不能不说是一种善报,就像故事中的好心夫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