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向往,带着欣喜,我们对着太阳扬起笑脸,手挽着手来到操扬上、草坪间,有一种缘份将我们亲密地相处在一起。走进新校园面对着新生活,我们歌唱,我们憧憬。初一教室里的我们用清纯的心感受初中生活的旋律;用火一样的热情,燃烧在如花的岁月里。
带着不解,带着寻觅,我们迈入初二。花落、花开;春去、春来。我们在教室窗口凝望抽芽的新叶,听着老师总也讲不完的课,时而昏昏欲睡,时而哄堂大笑。我们总想穿时尚的衣服,我们总想剪老师看不顺眼的流行发式,自由自在,似乎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走自己的路。我们学会沉思,常会倚在窗前,呆呆地望着蓝天上飘过的云彩;会坐在窗台上唱着似懂非懂的流行歌曲。在这空旷的校园里,飘荡着我们歌声,在这如花的岁月里,带着迷茫的美,散发着生活的魅力。
用进取的心拼搏在成长的大地上:
带着兴奋,带着凝重,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成长的'意义。在第一片黄叶飘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年华,满山火红的枫叶正是我们勃勃的生命力。心中有一个梦想,我们在追寻,无论结果如何,都依然美丽。天黑、天明,放学、上学,日子一天天流过,生命的价值将逐渐呈现。
青春滋味,有酸有甜,我们带着一颗清纯、稚嫩的心扬起风帆,驶向湛蓝的大海。青青草地有我们留下的一片欢声笑语;小小的树苗是我们撒下的希望;飞扬的锦旗是我们挂着泪水的笑涡。我们等待,等待下一个绯红的黎明;我们坚信,坚信我们会笑到最后。
花在笑,雨在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奔跑在成长的路上。
原本嶙峋的怪石和错落的楼阁上搭满了脚手架,各种维修工具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本紧闭的楼门却大敞,里面放着当今流行歌曲,各种商品在极白极亮的灯光下,耀得人睁不开眼;原本可以自在散步的竹林和参观的楼阁却挂上了“游客止步”的牌子。原本就不大的何园,更显得逼仄。
游人虽多,但何园似乎被一种魔力笼罩,始终保持其静谧的本性,唯有雨从屋檐,从叶梢滴落的“啪嗒”声,愈发的幽静。烟雨迷蒙,景物都伴隐在雾里,又显得神秘。有时你会惊觉白光一闪,别担心,那是相机记录美丽时由衷的赞叹。
它的青瓦白墙还在,它的雕花木窗还在,它的竹林怪石还在,它的绵绵细雨也还在。可是,它的静谧不在了,它的神秘不在了,它的古朴不在了。
其实,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有无数个“何园”也在饱受折磨。它们所执著的“文化”,早已被“文明”所轻视,所抛弃,它们的叹息,它们的悲戚,无人关注,无人知晓。
它有着水乡建筑共有的特点:青瓦白墙,雕花木窗,院落之间窄窄的小道;又有着园林共同的特点:古道交叠之中,几片竹林,数块怪石点缀其间,再配上这绵绵细雨,整个何园,凝聚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
如若这样,我宁愿从未遇到过何园,从未遇到过“文化”。
这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撞进我的眼帘。
那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吧,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的古朴便撞进我的眼帘。
笼罩何园的魔力也不在了,游客的说笑声,脚步声在何园的各个角落回响。烟雨仍旧迷蒙,但无数闪光灯将最后一丝古意照的毫无藏身之地。那闪光灯已不是赞叹,而是对无数这样的古迹的轻视和不在乎。那雨滴落地的“啪嗒”声,是何园的叹息;那迷蒙的烟雨,是何园的泪。
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的冲突,在何园这个与世无争之地上演。
我不想,也不会,再遇到“文明”。
在那年的春天,我,与你在寥廓的天空下,不期而遇,慢慢品位,你的时光。
——题记
春日,万物复苏,碧草如茵,空气中氤氲着花草的清香,透发出蓬勃的生机。多幸运,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与你不期而遇。
初次与你相遇,是两年前的那个沉静的晚上。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朝花夕拾》,读着那一篇篇经典而又不失纯朴的文章,心中总觉得倍感亲切。从此以后,很幸运的与你相遇并结缘——鲁迅。
对强权说:“不!”
阅读《狂人日记》,那是在聆听你的呐喊。那是一个剥削人民的“人吃人”社会,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坐观局势的你,耐不住了。只听得你呐喊一声,惊醒了国人的民族魂,推动国人开始革命。面对强权对你的威逼利诱,你大吼:“不!”何等勇毅,又何等豪爽!
对腐败说:“不!”
阅读《伤逝》,那是在感受你的彷徨。在那个伤逝的年代,贞洁自守你早已经无处安生。清国不容你,民国又是那么的腐败,你彷徨着,不知自己的人生该驶向何处。但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弃医从文!以文字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照亮国家前进的道路。面对腐败的社会,你大吼:“不!”何等坦荡,又何等顽强!
卷尾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你一身的写照。“你们是什么?不过是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即使将所有的椽木都压在我身上,我依然能站起,依然能够抗争。”这是你对社会的态度。在黑暗的年代,你勇敢无畏地点起一盏长明灯,唤醒沉睡的国人,照亮前进的道路。对于白色恐怖,你无所畏惧,大声疾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于恐吓,威逼,利诱,你大吼道:“不!”何等勇敢,何等豪爽,又何等坦荡,何等顽强!
佛曰:“三世轮回,必有命数。”很幸运,与你——鲁迅,不期而遇。与你相遇,我明白了你的人生观,你的民族魂。蓦然间,斯人却在历史的洪波那头,频频回首。
你说你不曾见过时光,我说它可就在你眼前。我常在午后伸手去迎窗外黄澄澄的日光,也常在雨前望着低低着的云层,我在不久前见过遥遥的群山,也会在分秒之后与浪涛问好。你说你不曾见过时光,我说时间荒废得好就成了好的时光。
和家人一起荒废时光,中秋月圆,一方圆桌,从空中洒下阳台的透亮而又细碎的月光。母亲时不时的一两句哼吟,父亲摩挲手掌的憨笑与静默流淌着温柔水波的目光。我吃着最喜欢的豆沙馅的月饼,暂时忘却那些复杂的单词、公式,心中充盈的只有温暖与安适。
和朋友一起荒废时光,几辆颜色各异的脚踏车,不再装着习题书而是水与食物的背包,逆风前行时耳边掠过的欢笑声。河畔旁的草地上铺开的带着褶皱的方格餐布,拥挤着分享食物与心事的一个午后,垂柳继续抽条,野花与心中的向日葵就这样悄然绽放。
和陌生人一起荒废时光,走在路上的一个无意的侧身,排队时一句好心的提醒,不小心掉落却又在几经转折后回到手中的物品。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在这样无比轻微的细节里升温,不用担心陌生的城市与路途,因为你知道好的时光充满未知,需要勇气与信心来填满。
和自己一起荒废时光,翻开一本书掸去书页上的灰尘,不再是满目的数学题不用去揣度老师的用意怎样才能拿最高的分数,满足自己小小的私欲,随着主人公一起过另一种人生。夜幕降临,便提笔,潇潇洒洒的记述一段趣事、一程风雨,人生百态,此时的方圆几里只有静静流淌的时光与秉持赤子之心的你我。
被工作与学习占满的时光虽意义卓群,但那不是唯一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时光还要用来“荒废”,用来和各种各样的人与事物一起共度。正如《踏雪寻梅》中所唱,一只毛驴,一个晴天,一缕花香,一串叮铃作响的铃铛和一个意性正浓的你我。
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
成长总如一夜春雨,及时,突然。
——题记
离开了小学,我跨入了初中这个大门。心底还是那么稚嫩,未曾尝到成长的味道。我本以为,成长,会在莫一时刻,静静地等着我,可我错了,它来得那么快,像一个,不期而遇的朋友。
记得进入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我那时很期待了。上课铃还没有响,我就端端正正的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上课了,老师一个问题抛下来,我立马高高举起了我的手,恨不得站到讲台前面去回答问题,可老师没有叫我。我心想,没事,问题那么多,总会叫到我的。于是,我更卖力的举手……一堂课下来,我竟然一次都没有被叫到回答问题!
我低下头,默默打开窗子,站在窗前,任凭屋外的风,刮过我的脸。我深吸一口空气,长长地呼出来,愁思,伴着,一起飘了出来。以前,举手总会被叫到几次,但现在,即使我怎么努力,都……这一切,这打击,来的那么突然!说到这,我的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我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这时老师走了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不要难过,通过这堂课,老师想让你学习的,是如何变得成熟。”
成熟?怎样才算是成熟?我思考着,反思着,是呀,我有点过于“热情”,可初中生更需要的是是在静静思考中获得知识,在听与记中获得感悟,而不仅限于说,我需要的,是成熟。
那一刻,我成长了。心理变得更成熟了。我没有想到,成长来得那么快,不期而遇,我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就遇见了他。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正是因为这次相遇,让我从稚嫩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位成熟的中学生,为我的中学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尝到了,那属于成长的味道。
俗话说“人生之若初见,最美不过不期而遇。”望着天外的云,我放下了那心中的不愉快,耳畔又响起老师说的话,一笑,懂得。
我的伙伴啊,在今后,不期而遇的时刻,给予我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加成熟的思想,和面对苦难的力量吧!感谢你,感谢,那最美的——不期而遇。
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教学写作怎样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向着更高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创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宣科、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题从哪来呢?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终于从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关注以及敏锐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所以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带来支撑点与血肉;接着,对这些材料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再对教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实在太透彻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