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情人节,严格意义上来讲确实是元宵节。封建的女子结婚之前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尤其在大户人家,深埋春闺是未婚少女生活中最大的主题。因此“怀春”一词的来源也在于此。因为除了父兄很少见到青年男子,所以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崔莺莺一见到张生或者“墙头马上”中李千金见到裴俊军立刻就能心生爱慕,毕竟见过的男人太少啊。说实话,家里憋着女孩子揪心,男孩子其实更揪心。为了避免双方憋死,给祖国的未来留下青年一代,传统就安排了这样一个节日——元宵节,又叫做上元节。节日的传统是观灯,到这一天,妇女少女都会被允许出门,这就给男子,或者说男女一个眉目传情的机会,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月上柳梢头”的一幕。欧阳修的《生查子》写的就是北宋时期的元宵节,男女该日约会已经成俗。所以元宵节传统意义上来讲确实是情人节。
至于能跟七夕跟情人节联系自然也有很多理由。七夕本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可惜古人没有从中提出爱情的元素,只是想到织女见牛郎一面着实不易,她高兴可能会把织物的妙手传授给天下的女孩,所以七月初七很自然的成为了“乞巧节”和“女儿节”。如果说没有爱情元素也算很牵强,毕竟传说中这一天晚上能在葡萄架下听见牛郎织女的窃窃情话。如果这个传说就能让现代人认为七夕节足以成为情人节,自然还不够充分,另一个来源本人感觉应该来自于一句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自然也算是现代人认为七夕是情人节的“铁证”吧。这样看来,作为纪念,认为七夕是情人节也算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啊!不过本人还是倾向于元宵节。
说到这里,想想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已经被遗忘,其中七夕的“夕”就有独特的解释,可惜我翻遍典籍也查不出来,也算是我的悲哀吧。
七夕无他事,闲谈情人节,如此也算甚好。末了一首诗,杜牧的《秋夕》,今天写最合适: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一年一度的七夕,在不觉中又要来临了。可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这个节日呢?茫然中不知所措的感觉,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呢?
一个节日能让你回忆起很多的曾经,一个失落能让你知道自己曾经的无知,但这样的一切又有多少人能愿意去尝试呢?生活在不知中让你知道了失去的可贵,但这一切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在很久以前我知道了一种感觉那叫;爱;在若干年以后我品尝到了一种感觉那叫失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到另一种最痛苦的感觉那叫无奈。曾经的我也是疯狂与堕落共同相随,可如今的我是为了一种感觉在生存。
七夕,一个阴历的节日,可是我们还是那样的记着这个节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怀念和记忆,我想,我们都是人,我们都脱不了俗,因为有感情,所以我们才会更多的回忆和期待,直至最后的付出。生命的短暂在眨眼间就会消失,但有多少人会这样的去把握和珍惜呢?
七夕,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在去年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七夕,可如今我会为了这样的一个帖子而说上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码上这一段比较蹩脚的文字,因为我知道了这样的一个节日,我了解了心中的一份思念,更是自己在期待着那样的一份感觉。当真的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也许我会什么都忘却了,关了自己的手机,断绝一切的外界联系,找一片四面有山,中间有水的地方,来犒劳一下自己那颗疲惫的心,因为这样也许我才会更舒坦些。
七夕,在我的回忆中只有天上的神仙才有的日子,我对于我们这些在地球上生存的人来说,自是更羡慕那份浪漫与执着。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会那样的源远流长,我想就是因为我们也喜欢那样的浪漫,喜欢那样的感觉,那种在旁人眼里无法理解更无法读懂的所谓意外;,这样的感觉此生又何求呢?
七夕,只是一个节日,但我会好好珍藏,毕竟过了这一天就只能等来年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