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初初拿到这篇文章时,并没有读懂它的意思,在细读以后才理解任正非从平实的文字里透露出的一种管理真谛。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华为的冬天》这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然而,不管怎样,这篇文章在实际中的确发人深省。《华为的冬天》的内涵不仅仅只是针对华为,不仅仅只是针对IT业,而是针对所有人、所有企业。它讲述了一个“居安思危”的哲理,同时蕴涵着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变革、需要进步的道理。特别是恰逢金融风暴席卷之际,《华为的冬天》所蕴涵的道理让这篇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更具有批判性!
我们总是习惯在安逸中享受,总是习惯地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总是习惯地说好不说坏!然而世间万物每一天都在更替与变换,运动才是万物不变的真理,发展与变化是必然,这在唯物辩证法中早有论证。居安思危可长盛,我们在安逸中要时刻想到危机,也许有人会说:消极的表现!其实不然,居安思危并非消极,它恰恰是一种更深远的积极,他不是表面的乐观,不是口号里的“积极面对”,它更多地是用行动去表明积极的内涵,是更深层次的、勇于面对的、勇于挑战的积极,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说:“居安思危,而不是危言耸听!”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任正非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成功的人思考的往往都是失败。成功的人从来都不畏惧失败,从来不盲目地为成功欢欣,他们关注的、思考的是:如果我失败了,我该如何去解决,该如何去面对,又如何从失败中迈向成功?
“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也是哲学中所说的正常的兴衰更替,如世间万物的兴衰,如春夏秋冬的更替,也正如这场金融风暴的来临,他不是偶然,而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处于这个阶段中的人和企业,我们要如何去迎接他,是一味地感叹和哀伤,还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作好预防工作?我想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
作为嘉荣的一名员工,一位基层管理者,我相信我们的公司是一个健康发展的公司,而且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同时,我们也必须客观看自己的公司,由于自己公司的行业特性,公司中同样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一些基层的管理需要改进,员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进步等等,在这里,《华为的冬天》同样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首先,全体员工要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公司的发展中去,敬业爱岗。第二,公司员工要积极奉献、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公司员工要勤学苦练,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岗位技能和本领。第四,公司员工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克服我们面临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想,做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的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建设与改进,出路总会有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的,面对危机感,需要全体员工胸怀宽广,正确面对改革。
我记得,我们在讨论《华为的冬天》的时候,一位经理曾说:嘉荣没有冬天!这是经理对嘉荣的信任与忠诚,他相信嘉荣永远都是春天,同样也体现了他愿为创造嘉荣永远的春天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相信他能做得到!于我而言,我认为春天总会过去,冬天总会来临,而冬去春又来,只要我们勇于去面对,勇于去挑战、去变革、去创新,多穿几件“棉衣”,那么我们就会顺利过冬,社会也会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前几天,经过朋友的引荐,结识了某公司高管姐姐。
她知道我从事人力资源,便直言不讳地给我出“难题”:公司的战略与员工当前素质不匹配,公司向导型战略执行不下去,应该怎么办;怎样做人才盘点。
这个确实是很多公司都遇到的难题。且不说我是怎么回答的,我想分享的是,在近期读《华为工作法》中的一些感悟。
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更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公司的价值。那么,从核心管理层来说,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目标,即战略。在华为的体系里,这个叫做“务虚”。“务虚”,并不是制定一些毫无根据的计划,而是需要考察其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预案等。
如果一个公司的战略与员工当前素质不匹配,有可能是老板或者战略跑快了,但是执行层不给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察,公司的组织构架是否完善。所谓组织构架,即是根据战略制定的公司内部的职能细分,且每个职能细分之间是协作关系,都服务于战略。同时,我们需要将战略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团队,甚至每个员工身上——我们可以将此过程理解为KPI的分解。让每个团队、或者每个员工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时间周期是多长、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当然,这也与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部门或者团队、甚至员工便有了工作目标与方向。
《华为工作法》中,对于目标管理有很详细的分解。员工必须得清楚五个要点:What(做什么)、How(怎样做)、Howmuch(做多少)、When(在哪儿做)、Why(为什么做)。
依我之见,SMART原则也使用于目标管理——但前两天一位博士大咖在我朋友圈评论,此原则不见得适用于目标管理。SMART标准即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tion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结果导向的)、Time—based(有时间限定的)。
目标是必须是可执行的,任何缺乏执行性或者无法达到的目标,都是无效的。即是,KPI、或者绩效要点,必须是可执行的、可量化的。即使是无法量化的目标,也可以从质量、时间角度考虑,如服务的及时性等。并且,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前进,在执行中改善工作效率。当然,工作效率的提高,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工作产出的提升。
目标管理——或者说在KPI绩效管理中,离不开“钱”。管理学家德鲁克说:金钱是最好的激励办法。对钱感兴趣的员工,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拓宽自己工作的外延。这样的员工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是,他会去想,怎样才能“做好”工作。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会延伸一些该项工作相关的事务。这样的员工应该会比普通的员工更忙,但是从业务沉淀来说,他们的沉淀更为踏实有效。
同时,华为提倡“灰度管理”。所谓的灰度理论,就是说个人或者组织在推进目标的时候,不要太激进、不要太急于达到目的,而应该选择以退为进的方法,适当妥协。管理,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在适当的时候,需要迂回、折中的方式处理。
当一个公司战略与员工素质不匹配时,除开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外,可以根据各层级的岗位编制与任职资格,做一次员工盘点,哪些人达到了岗位要求,哪些还相对欠缺。对于现有员工在技能方面欠缺的,可以培训;不合格的,甚至淘汰;对于空缺的岗位,可以内部竞聘或者外招。
对于发展型或者扩张型企业来说,中层尤其重要。中层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执行KPI,也要分解KPI给下属,并监督执行。另外一方面,中层的稳定性及忠诚度对于公司来说也很重要。在企业发展或者扩张时,某些中层将会被委以重任,并成为分公司或者分支业务机构的中流砥柱与核心。
所以,在员工不能很好地执行企业战略时,培训可以分层级进行。对于基层的培训,可以进行产品线、业务知识的培训;对于中层,除开产品线和业务知识流程培训外,需要增加领导力培训。同时,可以给员工一定的授权。这样可以调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被受重视、被认可。
人才盘点除开梳理人才结构和培训,还应梳理人才继任计划。企业需要清楚每个层级的人,哪些是具有潜力可以晋升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按照四象限或者九宫格的方式,对于人才进行梳理。对于每个层级里的高潜力、高绩效人才,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并储备入人才库;可以作为继任者计划的备选人员。
当然,企业中也不排除有在某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工作任劳任怨、工作成绩不错,但是建树不高、或者缺乏管理技能暂时不能提升的人。也许,他们在事业的迷茫期;也许,有的人年纪已慢慢变大,竞争力逐渐减少。他们对公司也有忠诚感,不愿意轻易离开组织。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尝试做轮岗。轮岗可以增进员工对公司的深度认知,了解各个业务流程,同时增进员工工作的新鲜感,激发工作兴趣。
同时,在人才盘点中,需要注意有一些人,他们有能力,但是暂时不愿意展示自己。那么,这时,作为管理者,就需要“激活”这样的员工。需要了解员工要的是什么、他们的内心活动,或者说他们畏惧的东西,甚至是痛点。我们需要适时去刺激类似的员工,尽早激发他们的潜力,为公司添砖加瓦。
怎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管理中的一个大课题。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