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小孩退步2分,亲吻变成了巴掌。“落后”的小孩进步6分,巴掌变成了亲吻。这幅漫画述说着这样一个当今教育的事实:真正的.教育在简单的肢体语言中迷失。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到,或许对那个考98分的孩子来说,这次卷子更难一些,他需要的恰恰是鼓励;而那个考61分的孩子因为马虎,本可以考得更好,他需要的反而是鞭策。而一个吻或是一个巴掌,全然抹***了闪光点,无视了背后的问题。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龙应台在《跌倒——寄k》中写道:“我们拼命学习一百米冲刺,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伤口;痛得无法忍受时怎样面对别人;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同样,林森浩的悲剧,无疑是在“唯分数论”下,对孩子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成熟心态锤炼等综合素质的缺失的警钟长鸣。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给孩子以耐心与理解。阿尔·爱迪生小时候成绩奇差,被校长以“低能儿”撵出校门,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校长说你是低能儿,我不以为然。”正是母亲的耐心教育,使得爱迪生最终成为“发明大王”。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暗夜灯塔,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想中断学业追求自己的音乐人梦想。当他忐忑不安地与父亲商量时,父亲微笑地说:“别担心,你的哥哥姐姐不也没有完成学业吗?他们(媒体)顶多会说你步入了他们的后尘。”“爸爸把我的音乐放在与他的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说做我热爱的就好。”已是著名的音乐家兼慈善家的彼得这样回忆道。
我希望,更多的“虎妈”“狼爸”成为智慧的,善解人意的父母;我希望,孩子的脸上不再是唇吻和掌印,而是阳光的,自信的,充满朝气的笑容!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
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画面中,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98分挨到了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不及格,受到了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杨透过两个孩子得到不同分数后的不同遭遇,我们不禁要感叹:唯分论英雄,功利何其重!
孩子或许能在得满分,有进步时感到成功的喜悦,但当带着惩罚性质的耳光降临,孩子的心中便陡然多了“失败”带来的焦虑与压抑,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素质由于这种奖惩的反复而一低再低,对考试畏惧,对成功焦虑。
说到底,这还是爸妈们“唯分论英雄”的功利心态在作祟。心中太过渴求孩子的成功,以致自己先患上了成功焦虑症,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也染上这种“病症”:凡事必求完美,即使离完美只差一小步也是失败。长此以往,不管是爸妈还是孩子,都容易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更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放眼当下,这种功利心态、焦虑心理也并不少见。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出大名发大财挣大钱的人;毕业生择业先看薪酬再谈兴趣;一些人甚至为名为利不择手段,什么都可以抛弃!
其实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要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非虚浮躁动。爸妈和孩子都需拥有驾驭心态的能力。
人生须有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
人生一世当摈除功利之心态永怀淡然之内心,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的世俗中不迷失自我。
突 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个脸色苍白,正在掉泪的男孩正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心里正在想:为什么每一回我上课都认真听讲了,我也没有及格?为 什么我每一回都认真完成了老师的作业,我还是没有及格?回家后,爸爸一定会大骂:“你个小兔崽子,才考了这点儿的`分数,打死你!”他吸了吸鼻子,心里万分 无奈,不知不觉地把这张试卷叠成一个纸飞机,吹了一口气,把它给投了出去。看着纸飞机远去的身影,他喃喃说道:“飞吧!从今天开始,我会更努力的!”
“呼”一阵风吹了过来,这个飞机像一只正寻找方向的大鸟跟着风在街道上飞舞。最后,落在了我的脚下。
我叹了一口气,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分数已不知不觉地成了衡量我们学生的标准。不过,我想对小男孩说:“不要灰心,我相信你,你下一次一定能考出一个出色的分数。加油!”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我们不能以分数来说明一个人,我们还要从品格来看这个人。爸爸、妈妈、老师们,请听听我们孩子们的心声吧!
精彩点评:一张“走失”的试卷引起了欣雨的一系列推测,作为同龄人,小作者凭借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解读试卷主人的内心声音,去想象那“悲凉”的画面,从而表达现代孩子最真诚的渴望!文章很有可读性,欣雨不错哦!
瞥见分数,几家欢喜几家愁。由100分退为98分的孩子,经历亲吻到耳光的奖惩;由55分进步为61分的孩子,感受的则是耳光到亲吻的悲喜。这幅场景,使人会心一笑之余,不由得深思:正常的成绩波动,何以如此强烈地牵动爸妈的情绪?
究其奖惩差别的原因,不过是退步的“好孩子”没有取得满分,而“差孩子”完成了由不及格到及格的飞越。简言之,退步意味着惩罚,进步会换来奖励,对宏观视角下孩子所表现出的稳定水准,爸妈们似乎并未予以考虑。然而,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家庭教育在孩童启蒙中的地位尤其无可撼动。如此简单干脆的处理,影响的,岂止孩子稚嫩的脸颊?
今昔求索,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聚焦新闻,被誉为“东方神童”的魏永康,其母得知他被中科院劝退的消息时,歇斯底里着让他“去死”,却忽略毫无自理能力儿子的内心隐痛;放眼四海,一场考试完结后,多少“进步了重重有奖”的诺言正等待兑现?忽忆起马克·兰博教授的“过度理由效应”:金钱等物质奖励的外在动机,会削弱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再将目光转回那两名为成绩左右的孩童,虽不可危言耸听断言他们的未来将拘泥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的世俗,但在下一场测验中,恐怕除了试题,他们也会投注几分心思在对“糖果”的期待和对“棍棒”的惶恐上。由此推之,岂独两小儿哉?是否千千万万稚子,都不能意识到考试本身“查漏补缺”的效用,而是专注于脑海中爸妈时嗔时悦的脸色,紧张于罅漏中的奖惩?一声长叹。
无论如何,看见孩子无邪天真的笑颜是所有人的心愿,“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号召亦是无可非议。静言思之,这并非不切实际的虚幻畅想,而是触手可为的动人之举。当面对孩子成绩的55到61,或100至98时,应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旷达淡然置之。“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中坦率表露了对孩童的欣羡和维护赤子之心的呐喊。而作为家庭教育的施予方,爸妈们可否宠辱不惊,以良好的心态处理望子成才与循序渐进的理性平衡?衷心希望,进步也好,退步也罢,都能看到孩子脸上如花的明艳!
那是一节数学课自习课。数学老师特意吩咐我坐在讲台上照顾班级纪律。我当然不能辜负老师的厚望。我坐在讲台上专心地注视着下面同学的一举一动。突然,我发现我的同桌竟然在下面写语文试卷。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把从同桌的`手里夺过了试卷,狠狠地拍在讲桌上,并警告同桌下课再去拿。可没想到,我的态度惹火了同桌,他不仅不听我的话,还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直接把试卷从讲桌上拿走,还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气急败坏的我从讲台上走下来,再次夺走他的试卷,并把试卷甩再他的脸上。没想到,他竟然站起身毫不留情地打了我一巴掌。我气呼呼地坐上了讲台,试着平静一下我恼怒的心。
下课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我想把这件事情告诉数学老师,可一直没等到老师回来。于是我坐在座位上好好想了想:我不应该把试卷仍在他的脸上,这样对他也太不尊重了。而且,如果不是我先羞辱他,他也不会打我。想到这里,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决定向他道歉。
我红着脸,鼓足勇气对同桌说了句:“对不起,上课的时候我不应该那样对你,是我的错。”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同桌见状,吞吞吐吐地说:“其实——我也不应该打你,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也有错。”“那我们和好吧!”我连忙说。
最后,我们俩“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我们又重归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