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卫工程——长城,有伟大的不朽诗篇——《离***》,有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但是,如果有人问你:除了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的以外,你们又有多少值得自豪的呢?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回答呢?的确,近代以来,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华文明衰落了。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看看百余年的近现代史中华民族所发生的巨变吧!1842年,拥有百万大军的清政府在一万余名海盗式英国远征军的打击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华文明的政治保障丧失;
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毁,《天津条约》便利了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侵略;
旅顺口的大屠***,台湾的割让,南京城的血雨腥风另多少国人为之心碎。这些历史的耻辱应当铭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异族的入侵者面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挣扎、反抗。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求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撒热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才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949年10月1日,***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华民族取得了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政治、经济的独立并不等于文化的独立,文化是一个文明的主要内容,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文明犹如一个空壳,就不能称之为文明了。政治、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基础。政治、经济的独立为文明振兴中华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我们并没有利用这个条件去整理我们的文化,振兴我们的文明,相反,我们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中国文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由中国人来整理,只能以中国人共同认可的思想来指导,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来指导。继承中国文化的方针应是对中国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的人提出,而不应是在某一方面有造诣的人提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各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仅在某一方面精通的人,无权也没有资格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方针。
,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次浩劫。文革过后,中国文化界更是不遗余力地“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并用全套进口的“体系”来裁割文明古老的文明,文明的先辈倘若地下有知,也会被这些“孝子贤孙”们活活气死。
冰心老人曾经伤感地说,中国文化界将在几十年内化为一片沙漠,我没有看到真比你们幸运的多,一句话点出了当前文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成为沙漠之后,文明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就成为一个空壳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中华文明下一代继承人,该怎么办呢?是坐视其沙化还是奋起挽救呢?我的回答是:复兴中华文明。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心声。只有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才能实现我们民族真正的繁荣、昌盛、团结、强大。
让我们,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中华后裔携起手来,为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而奋斗吧!
初遇《古典之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我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近,或者说,离纯粹那么近。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于是我很好奇。
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平。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习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近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
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古典之殇》这本书,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不止是一昧哀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寻自然之韵,尽所能来守护,华夏这五千年的传承。
现在社会之上,奢靡成风,攀比成习,华而不实的风气蔚然,不少人为金钱所惑,丢弃了千古传承下的风骨。工业化不断推进,丢失了自然的灵性。可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想,简单自然质朴,一袭布衣,一杯清茶,三两个知己,淡然自处,聆听自然之声。我们张开手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用一腔热忱去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我们爱它,除了爱,别无选择,就连那些憎厌不满,也都来源于爱。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心中之梦,去回到那样清明的岁月,聆听古典的弹唱。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
本书由远古时代开始。最开始的中国古人类比如元谋人、丁村人等等还没有审美和艺术的概念,但已经掌握了使用工具的技能,他们会对这些工具进行打磨穿孔之类的造型改造,以符合使用规律。这个行为属于生产的物态化,停留在实体器具表面,未深入到精神层面。经过长久的时间后,人类的大脑进一步开发,人类的高级属性想象功能渐渐被唤醒,出现了巫术和图腾以及神话故事。在古代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而神“女娲”是人首蛇身的非现实人物,说明那时动物蛇被人们视为一种可以通灵的高贵生物。中华图腾龙的主体就是蛇身加上其他动物的局部肢体形成的,
另一精神图腾,凤,则是由鸟蜕变而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者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言外之意即此时的审美活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是当时人们随大流而无意识做出的行为。审美活动必须是主观能动的行为。到了黄帝、尧舜禹时代和紧接着的夏朝,冶金技术逐渐发达,占卜和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出现了。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使用了野蛮的手段战争。原始社会晚期以来,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抢夺资源和底盘,冲突和战争越来越频繁,还有青铜武器的帮助。崇尚武力成为当时的风尚。饕餮是完全由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不像龙凤身上还可以找到现实动物的痕迹。
其特性是、吃人,给人一种超自然的威吓恐怖之感,与当时野蛮的原始风尚相符,所以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经常可以见到饕餮兽面纹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对美的有意识的追求,审美艺术从巫术和祭祀的阴影下解放出来,理性主义兴起,是一个意识解放的活跃时期,百家争鸣而独尊孔儒。李先生这样评价孔子的思想:“他把原始的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儒、道互补。在文学方面,经典的《诗经》就是这个时间出现的,原始文字由记事变为抒情说理,“赋比兴”三大经典美学原则诞生。其中比和兴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讲求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借用比和兴的手段来达到的。当时的中原北部理性精神占据压倒性态势,但是中原南边的地区由于原始氏族社会有更多的残留,依然强有力的保持着绚烂的古文化。在文艺审美领域,则是表现为由屈原代表的楚文化。屈原的离***以及楚辞,字里行间中仍旧充满了浪漫激情,还可以看出远古的神话传说巫术文化体系的影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在这之中表现的更加自由。汉代文化继承于楚,但又有不同之处,其主要特征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从出土的各类汉代画像砖来看,既有幻想中的神仙天宫景象,也有上层贵族游玩享乐的.图画,还有底层人民辛勤耕作的图景,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都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热闹非凡的社会画面。这些画像没有细节修饰,也没有主观抒情,仅仅通过夸张的体态和弯曲疏阔的线条来呈现出一种气势,也叫作古拙的美。
东汉以后,城市和商品经济萎缩而庄园经济日益发达,大量个体小农成为农奴,各地门阀士族分裂割据各自为政。进入魏晋,新的思想观念涌现,脱离功利实用的纯哲学思考风潮出现了,人开始觉醒。《古诗十九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诗中有对生死存亡的哀叹,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表面上看来非常的颓废消极,实际上深藏着的是对生命的强烈不舍和留念。既然生命短暂,不如及时行乐。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成为哲学文艺的中心。魏皇帝,同时也是大才子曹丕首先提倡文章华美,这个观点马上被当时有钱而无所事事希望通过做文章使自己有价值的上层贵族们所接受。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协调、错综、统一等等的极致追求,使魏晋文学体现出一种华而不实的特点。
关于隋唐的艺术特点则是由佛像切入的。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争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好把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宗教中,因此这时的佛像普遍面目严肃,身材高大,四周画满了血腥悲惨的佛教故事壁画。而在唐朝的统治下天下太平,经济发展迅速,佛像由原本的巍峨变为亲切可亲,秀骨清像,面容平和带着慈祥的微笑,壁画也多是欢快的故事,以对着欢乐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文学方面,唐诗的发展过程也非常瞩目,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有少年人对青春短促的轻愁和对浩大宇宙的茫然,虽然低落但仍有轻快之意;盛唐是痛快淋漓,士大夫们渴望通过建立军功来报效国家,冲破传统的束缚,抱负满怀恣意放纵,李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中唐则是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齐头并进,百花齐放,达到文学艺术的高度成就;晚唐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之中,人的心境成为美的主题,并且逐渐向词过渡。宋朝的词文学非常发达,词人们通过长短不一的句型,更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书法艺术与文学大致对应,由工整走向飘逸。
明清时期,小说艺术逐渐兴起。这些戏剧小说充满了小市民的庸俗趣味,或许不如上层士大夫的艺术品位那么高级,但是有一种新生活力,体现了对长期封建压迫的不满和抵抗。纵观全文,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明清小说戏剧则描绘了世俗人情。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
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心中。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