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是我托我班同学的爸爸借来的,它的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最触动我的是开头作者所虚设的那个故事。从前,美国的一个小镇,森林茂密,草木繁盛,鸟语花香,景色迷人,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鸟;这里的小溪清澈见底,也有人来小溪边钓鱼。但是自从有居民迁移到这儿开垦土地,这和谐的环境就被破坏了——鱼儿死亡,鸟儿死亡,鸡鸭死亡,春天来了,这里没有鸟的鸣叫,这里死寂一片,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
是什么使这样的悲剧发生?
是化学农药!在书中,雷切尔·卡森仔细分析了农药的危害,指出农药尽管帮助了人们,但也给人们带来了灾祸!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大肆地使用***虫剂,而且不加以正确的选择,“好的”和“坏的”昆虫都被***死,使世界逐渐变成了“寂静的.世界”。
雷切尔·卡森在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虫剂的危害有多大,难道我们今天还不醒悟吗?难道我们人类真的愿意自我灭亡吗?
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用更科学自然的办法“拯救”自己,用今后的行为“弥补”先前所犯下的错误,让寂静的春天变成鸟语花香的春天!
褪去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冬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来,以至于没有听到它的脚步声。不!或许是已经老了。已经分不清现在是深秋,还是初冬。儿时的冬季,树木已成光秃秃的枝干。母亲早已准备好厚厚的棉衣棉裤,还有那如今不曾体验过的天层底的棉靴。都是母亲针针线线亲手缝制的。
那时的冬天总是很冷。每天早晨,母亲总是早早做好饭叫我们起床。摸黑去上学。也因此,我总是第一个到学校的。所以,也每每被老师表扬。害羞的我,总是脸红红的低着头。教室里还是用砖头砌成的炉子,小小的炉子盘踞的教室西边的角落里,在那八年的冬天里,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每天早晨上课前,老师总是先让我们做些热身运动。搓搓手,跺跺脚。不然的话,冻僵的手根本无法握住铅笔,更别说写字了。就算写出来,估计也是天书了。呵呵!
时过境迁!今夕是何年?可否忘记年轮,忘记曾经沧海?身在何处?怅然若失……
叶儿潇洒离去,留根痴痴守候下一季怏然春芽。我们可否一样,每一次潇洒的转身,都会有痴心的'等待?若有所得,必有所失,亘古不变的哲理。何必奢望。***,无止境。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了方向。没有雾霾的***扰。难得的风轻云淡。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是人类造就了这个肮脏的世界,还是人们被肮脏的世界所污染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需要生存。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像梧桐一样,忍受希望和离别,守候。梧桐无心。有根的守候,叶的眷顾,它们何为一体,相互依附,无欲无求……
叶,已随风,满地金黄也是一道风景。感叹物是人非。感悟平淡人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是我的风景,我是你的守候……
读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后,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书,很佩服作者的远见卓识,作者的精神也让我很受感动,她身患绝症,却仍然为了环境问题在奔波,她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受到剧烈的攻击。然而,支持她走向这条路的,是她尊重事实的勇气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已经预料到了手中着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可是她还是写了。
她用生命维护着真实,她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见识,她对环境问题了如指掌只是肯定的了,在读《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化学知识也是很了解的,书上有不少化合物的结构图。在她最后一次演讲中,她提出: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越多。这些事实已经证明。《寂静的春天》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
现在的环境,我们有目共睹。我很庆幸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让我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多呆了几年。我生活在一个被山夹着的小山村。小时候,我们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好看,望着那样纯净的天空,心里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和忧愁了。我们经常去小河里打水仗,水很清,溅起来的水花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
我们玩累了,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来喝,清凉的河水,沁人心脾,滋润着我们成长。那时候,我们周围的山是那么秀丽,“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村里的树木很多,山上是树,房前屋后也是树。树木郁郁葱葱,野果也很多,叫得出名儿的,叫不出名儿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什么样儿的都有。清晨,可以听到鸟儿在歌唱,风吹过来的时候,一阵阵清新。我们在田垄上走,裤管被露水打湿……
可是,这样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而去,再也不会回来了,山被开垦出来种果树,露出一片片的红土,天蒙上了一层灰,小河里淌着山上的果树上流下来的农药,我们再也不敢喝小河里的水了,大雨之后,大量的泥土被水冲到河里,小河渐渐地不再有螃蟹了,不再清澈了,小河在一点一点地干涸!我们无法看到“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这样的美景了,也不能享受“棒打野鸡瓢舀鱼”的乐趣了。这些都归咎于人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为了眼前的蝇头微利,不惜破坏环境,乱砍滥伐、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品……
太阳和大地共同赋予了万物生长的能力,人们更多地应该顺应这种规律,不能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这么一句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人尚且有那么清楚的认识,那么明智的做法,时间推移了几千年,自称生长在文明社会的人类倒退了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