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克立和安娜培养了夏天和诺一,这两个孩子简直是美好人格的范本。可以从西式教育中借鉴什么,汲取什么力量?这就是《爸爸去哪儿3》给我们的重大命题。
夏克立教育出最没有公主病的小公主夏天。夏天说,爸爸告诉她,公主的意思是,要有礼貌、懂得分享以及帮助别人。
而安娜教育出最完美的小王子诺一。如果说其他孩子参加的是《爸爸去哪儿》,诺一参加的则是《宝宝去哪儿》。当被分到烂房子时,刘烨忙着吐槽,诺一则吭哧吭哧生火去了。刘烨躺在床上,诺一叮嘱他,这是分给你的牛奶和给你玩的橡皮泥。
夏天和诺一简直就是美好人格的两种范本。为什么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非常稀缺?
“中国很多小孩是单亲家庭吗?为什么很少看到他们的爸爸?”
中国爸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形爸爸——在小区游乐场、在公园、在学校家长会上,最常出现的,都是妈妈,爸爸成为一种稀缺的存在,以至于很多外国人来中国都会提出一个质疑:“中国很多小孩是单亲家庭吗?为什么很少看到他们的爸爸?”
《爸爸去哪儿3》的第一集就阐释了这个命题。一上来,4个中国爸爸都坦承平常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密室考验,中国爸爸多少都有点儿不知所措。
胡军跟康康有过一次很走心的谈话,胡军告诉康康,他并没有偏心姐姐,他也很爱康康,然后承诺:“以后爸爸争取多陪陪你,好不好?”康康:“嗯。”然后他掏出爸爸的手握紧。
康康表达的,不过是很多中国孩子的共同心声,希望得到爸爸更多的陪伴。
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孩子认为爸爸陪伴他们的时间远远不够,平均每天不超过一小时。爸爸的时间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一个孩子说:爸爸,你现在陪我1天,将来我还你100天,好不好?另一个孩子说:爸爸除了忙就是在家接电话、看电视或者上网,偶尔逗我玩一下,他简直不像我的爸爸,倒像邻居家的叔叔嘛。
在中国,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评判一个男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中国爸爸为什么不陪孩子呢?因为他们丝毫不认为自己有啥错。
一方面在中国,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评判一个男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不会成为一个男人的污点,反而是一大功绩——人家为了工作都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了,多“伟大”、多“崇高”啊。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还广为传诵吗,三过家门而不入,听上去是敬业啊,大家争相模仿,这背后,有多少被稀释的父爱,又有多少有爱饥渴的子女?
另一方面,陪孩子的男人不仅不被赞赏,反而与窝囊、娘炮、没出息等负面词汇相关。按照直男癌的说法,一个男人要多low才会成天待在家里陪孩子啊,这不是娘们***'事吗?我陪孩子了,我老婆干吗?这不是抢她的活儿吗?
所以,成功人士不陪孩子,因为忙。丝也不陪孩子,因为不屑。
潜意识里,他们似乎觉得跟孩子若即若离,还显得挺酷。因为在大部分中国男人看来,为孩子赚钱,比亲自陪孩子,更成功、更高级、更有面子。
男人真的忙到一分钟都没有吗?忙是不在意一个人、一件事的借口,像早教专家小巫说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会议,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当爸爸必须做出价值选择——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选择
反观欧美,爸爸要陪小孩,这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欧美,抱孩子的、牵孩子的,往往是爸爸。看看明星街拍吧,中国男明星几乎没有拍到跟孩子在一起的,而贝克汉姆、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这类全球顶级帅哥,常常是以标准奶爸的姿态出境。就连奥巴马,都会动不动提到自己的女儿,显得自己是个多好的爸爸,可见在西方,家庭在价值排序中占有多重要的位置。
夏克立就说,他花了很多时间陪夏天。当他决定要小孩的同时,就非常明白,宁愿牺牲工作上的成就,也要给孩子充分的爱。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之前,欧美社会跟我们现在一样。社会学家罗伯特·格雷沃在《美国父亲的责任》一书中提到,美国父亲也并不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那时候,父亲还是father——工作、赚钱、有事业、有责任,是一家之主。最近二三十年,父亲们则越发“贪恋”孩子与家庭生活,对照顾孩子与做家务津津乐道。
很多人说,林永健的教育方式简直就是童年阴影。而这就是中国式父亲的典型状态。
夏克立为什么是个好爸爸?从他五彩斑斓的指甲就能看出来。有几个中国爸爸愿意让孩子给自己涂指甲,并且得乱七八糟?
疏离才是威严,威严才是爱,这是中国式父爱的标准。所以中国爸爸在孩子面前,总是端着。
因为他们要扮演那个“正确”的爸爸。正确是什么?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是他提出命令,让孩子服从。更极端点的,像典狱长和囚犯。
康康非常大气懂事,可作为一个孩子,很多时候让人心疼。因为他哪怕在最亲的人面前,在胡军面前,他的状态也不松弛,特别隐忍。因为胡军也总是端着啊,林永健就更夸张了,所以当林大竣犯错,他训斥一番,头也不回就走掉。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说起饺子,可以说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中国,每当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会包饺子。饺子滑润可口,味道鲜美,寓意深刻。每年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这句话代表着人们对饺子的钟爱之情。
饺子由来已久,始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回乡路过南洋时,看见不少穷困老百姓耳朵冻伤,饥寒交迫,很多人染上风寒。张仲景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用羊肉、辣椒跟袪寒提热的药材做馅,再用包成耳朵形状,盛给穷人们吃。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为了感谢张仲景的善良、无私。每年的冬至跟除夕,人们都要吃饺子。渐渐地,吃饺子就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习俗。
在不同的时期,饺子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东汉末年称饺子为“娇耳”。唐代却称之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岁角”;明末称为“粉角”;清朝又称为“扁食”……随着历史的发展,饺子渐渐开始变得名目繁多。如广东的澄粉虾饺、上海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水饺、东北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钏水饺等,都各有特色,受人欢迎。
饺子不仅好吃,而且做法独特、简单。首先需要将面团搓成长条,再把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块,擀成面皮。然后将一些菜或肉剁碎,用油盐酱醋等佐料调成馅。再用面皮把馅包起来,用手把面皮一点点儿捏紧,这样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做好了。这些包好的饺子也是形状各异,蕴含深意:月牙形的叫“捏福”;元宝形的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麦穗形的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看来,这小小的饺子里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饺子可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专利哦!外国的饺子也别有一番风味。如俄国人的饺子馅有牛肉、胡萝卜、鸡蛋、葱头、盐跟味精等,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饺子馅中添加一些辣椒末,而且包的个头很大。最特别的是他们煮饺子用的是牛骨熬成的清汤。不过,对俄国人来说,喝煮饺子汤是第一道菜,吃饺子跟是第二道菜。其他诸如匈牙利饺子、意大利饺子、朝鲜饺子等,也都很有特色,别具一格。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馋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份香喷喷的饺子吧!
提到河南小吃,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是河南齐名的三大小吃。今天我就给大家简绍一下这:河南烩面。
这烩面,看上去卖相极好:透白的面条,配上像碧玉般的香菜。可是让人食欲大增,还没吃呢,哈喇子估计就要留下来了。如果再淋上辣椒油,白里透红,绿配红。当艺术品展出都可以了!
看着好看,做法嘛……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说白了,就是羊汤煮面,但想做好,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去了。
先要熬煮面用的羊汤。用羊肉跟羊骨头,配上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纱布包裹,制成调料袋,放进锅里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慢炖2——3小时。(怎么感觉像某些方便面的广告……)煮完放盐,放在一旁备用。煮完出锅的羊汤,带着一股鲜味。还没吃面呢,胃口都已经打开了。
之后跟面。跟面前要先加上一勺盐。之后,每揉10分钟,就要醒20分钟。而且要反复3——4次,不然面条可不会劲道。不过,这个步骤,也确实有点麻烦。面条揉完后,擀成合适的形状。还可以抹一些色拉油,增加色泽。再盖上保鲜膜,然后再醒20分钟。在醒面条的时候,还要准备一些配料:羊肉、粉条、黄花菜、香菜、豆腐丝、海带(或选用木耳)、鹌鹑蛋。
接着就要煮面了。锅中放入熬好的羊汤,然后把羊肉、香菜等配料放入搅匀。之后放面,并加盐调味。煮熟出锅。一碗美味的烩面就做好了!
吃的时候,就是一种享受了。依照我的习惯,先把配料吃了。各种鲜味,冲入嘴中。一下把胃口打开。之后吃面,一口口面片带着羊肉的鲜味入口,一点也不觉得腻,而是很爽滑。吃碗面,再喝上一口鲜美的羊汤。一声“爽!”脱口而出,真乃人间第一美味!
不光是好吃,这烩面的来头也很大。传说,在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登基前。他患病落难与一个农民家。一个老妇人将一头“四不像”(麋鹿)宰***,炖成汤。做面条给李世民吃。他一吃,病就好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们河南的特色美食:烩面。各位“吃货”(指特别喜欢吃的人)们,动心了就赶紧找家烩面馆,买一碗大快朵颐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