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喜欢科幻题材的小说的,说起中国的科幻,是绕不开《三体》的。十多前《三体》成名的时候,我买过实体书,手机上也下过电子书,无奈没有一次是完整看下去了的,可能女性天性对这类题材的书没兴趣。这两年沉迷耽美小说,不可避免了接触到耽美大神级作者priest了。她的最新作《残次品》是一本构架宏伟的未来星际长篇科幻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的一部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的卖点之一就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的作品了。科幻小说、电影在中国都是小众作品,以前看过的科幻灾难性作品大都来自美国,大多是以拯救地球为题材。而这一次,《流浪地球》不仅仅局限于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类,拯救我们几千年人类的文明。现在我们也不再避讳说地球的毁灭,就是太阳从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自然书里就在说,现在的太阳是中年的太阳,那么有一天,亿亿年之后或许就是太阳的老年、终年,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及至我们的地球也有毁灭的那一天。《残次品》作品的构架中,地球已经是远古地球时代了。
原著中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呈现、想像成为影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感谢《流浪地球》还是比较成功为我们呈现一个视觉感观上的盛宴,宏伟的空间观、精密的太空仓、别有洞天的地下城,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让一切物理上的东西活化成情感,还有参与其中的人类,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生一死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吴京带着整个空间站作为火柴点燃木星。空间站上有三十五万个受精卵,有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所有的DNA,就这么带着这些东西燃烧殆尽了……我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虽然是文学创作,可以有适当的想像和夸张,但是作为地球的小我怎么也得为人类的繁衍和文明让步吧,其实换一个方式,留下这些东西在空间站,分出一个带着三十万吨的燃料仓点燃木星不就可以了。
我想,作为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碳基生命的人类是脆弱的,我们没有花草树木的逢春再生,没有钢铁磐石那样能遭受千捶百炼……但是碳基生命的人类也是最坚强的,我们有着可以为之牺牲自身的家国情怀,有着亲人爱人牵牵拌拌的绕指情愁……
纵观《流浪地球》全片没有发现一个美国人。
疑似美国人是那个人工智能慕斯,而且还是一个疑似反面的角色设定,当然“他”是在执行控制中心的指令,但依然不能摆脱设定的反面角色,最后的下场当然也不好。
以往的美国科幻大片,比如《独立日》当然是美国以一国之力,带上盟友,其他小伙伴吊打外星入侵者,用计算机病毒让外星舰队瘫痪,用核弹轰击外星航母,最后取得胜利,现在来看硬伤无数,硬是把能跨越河系航行的文明拉到和地球一个水平,这个不提也罢。还有很多科幻片,外星科技起码是能星际航行的文明,居然被热武器或者人类的最大***手锏核弹命中,而美国人每次都无一例外的是主角,其他小伙伴能做做下手已经是给足面子,但这一次《流浪地球》里没有明显的美国人。
有中国人,俄国人,泰国人,以色列人,日本,韩国等等,不细数了,这一次中国人是主角,不论是领航号空间站,还是杭州中心等名称都让人熟悉而亲切,这一次靠的不是个人英雄式的里外狂澜,也不是傻傻的设定,更不是用白痴的外星文明设定来获胜,而是靠全体的智慧和力量,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全片都是协商,协作,集体,集群,共同体,人类到26世纪本就应该是一个共同体,联合国应该升级或者已经消失,而由共同体联合管理,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得到全面的释放和集成,合力效果远大于某个国家一家领导。也有幸才能让人类度过这天地巨变的浩劫,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这是一次开始,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我相信,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片中出现没有美国人的情况,世界是全世界的,少了美式的孤胆英雄还有东方市的集体主义,还会有很多有趣的组合和尝试,这世界少了谁都会照常运转,只是这一次美国人缺席了。
昨天,爸爸带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这是一部中国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来太阳急速膨胀,会吞噬地球,人类被迫在赤道附近装上推动器,由空间站引导,带着地球离开银河系,经过2500年,去到新家园。但是在中途,由于几台推动器没了燃料,导致7天后地球将与木星发生撞击。为了生存,人类有了大胆的想法,他们凭借推动器,点燃了木星,逃离了危难,继续征程
太宏伟了!在走出影院时,我不禁感叹。在过去两个小时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亲身游历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满高科技的空间站,庞大的推射器,一片废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现,杂而不乱。虽然整个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时光里,但丝毫不影响现在的我们细细品味。
希望是什么?我在电影中找到了答案。电影中,面对着地球、木星相撞这一事实,无数人绝望了,他们有些低头不语,有些唉声叹气,还有些哀声痛哭可是,他们的行动改变不了任何现状;有一小部分人还对脱险抱有希望,制定出了点燃木星的计划,当联合政府声明对这个计划不抱希望时,他们依然希望满满;当他们的计划眼见就要失败时,他们不绝望,仍然耐心坚持,奋斗到底,最终拯救了整个地球。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坎坷的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饭,只要心存希望,便可越过去,并引导你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但是这还不够,要想成功,还应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却很难。
人人都懂舍身取义舍己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几人?电影中,由于推动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产生的火力不足以让木星被点燃,与此同时在空间站里还有30吨燃料,于是刘培强中校不顾生命危险,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使得木星被点燃,使地球脱离险境,他也因此丧生了。人人都说舍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连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难,何况是性命?
舍弃是一个人必须学会的,因为它不是单单为了自己,更多时候,它是为了顾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要从大局出发,多为他人着想。
这部科幻片的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而且告诉我了许多道理。此次观影,我受益匪浅。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部国产电影刷屏了,很多人赞誉它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起点,无论是特效还是剧情都堪称一流。怀着好奇我走进电影院观赏了这部影片。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xx年,讲述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一千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在流浪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4000多台行星发动机熄火。虽然在全人类共同努力下发动机恢复了运作,但地球已经突破了洛希极限面临解体,人类文明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灭顶之灾。主人公刘启提出了“点燃木星”的方案,在其父刘培强的牺牲下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平心而论,在剧作和制作方面与好莱坞一线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浪地球》的价值在于:中国终于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主题,拍出有自己特色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对“英雄”这个形象的塑造十分有东方韵味:为保住火石坠下深渊的无名司机;为了救韩子昂丧命的队员刚子;发现智能机器人“莫斯”叛逃后协助刘培强,不幸牺牲的领航员马卡洛夫;来自不同国家的救援队不约而同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最后机会,只为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所有人都拼尽全力,生死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愈发清晰。
事实上,通过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构思本身就极具浪漫主义,和中华五千年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影片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对联合政府说出:“没有人,一切都没有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人,是感性兼有理性,是复杂情感的集合,是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温度的,绝非空间站中储存的DNA图谱和电子档案所能替代。因此,当刘培强知道希望渺茫时仍然选择了牺牲空间站,去搏取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莫斯评价“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正是对整部电影最好的升华。
“人类的勇气和坚毅必将被镌刻在星空之下。”
大火不断向蒲公英烧来,蒲公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突然,在蒲公英身边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大风,轻飘飘的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而起,飞向四面八方。就这样,蒲公英开始了它的“流浪地球”计划。用风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还有罗蘑,棉白杨等。
接着,成功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是凤仙花。一阵大风吹来,把石子砸在种子荚上,种子荚像炸弹一样炸裂。有的种子落在一些逃亡的动物身上,避免了葬身火海的命运。种子跟着大逃亡动物随波逐流地奔跑,成功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还有喷瓜,豌豆也用同样方法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
看着其它植物如火如荼地实行“流浪地球”计划,牛蒡一点也不着急,它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说时迟,那时快,一只逃亡的动物触碰到了种子,种子挂在了毛茸茸的动物皮毛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完成了散播种子的任务了,动物跑得风驰电掣,可以将种子散播的更远。
面临着危机,大家以为大树菠萝无法传播种子,以为它束手无策,以为它是死路一条。可是菠萝蜜早就成熟了,有一些动物早就对它的果实虎视眈眈,尤其大象已经把种子拿来饱餐一顿了,然而大象无法消化种子,等种子随粪便拉出来时,它已经逃离灾难现场,没想到率先启动“流浪地球”计划的竟是大树菠萝。
植物们为了完成逃亡任务,量身订造了“流浪地球”的逃亡计划,不同的植物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它们最终幸存下来,得以声息繁衍,种子们历经磨难,逃过危机的威胁,这当然离不开母株的舍身相救。而植物们千奇百怪的传播方法,也让地球变得多姿多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