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天空像幕布一样拉开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伸展了翅膀,并开始思考,开始怀疑,开始觉悟,并最终开始了行动。遨翔于蓝天之巅,俯视于众山之尘,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作为鹰的一员生命意义的所在。
一次次,起飞与坠落,尝试和失败。一天天,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黑云聚拢,又分散。皎洁的月光下他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那双满是伤痕的翅膀,杂乱的羽毛,坚定的眼神中,写满了不屈,是鹰一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传承。
还记得刚出生,他对于飞行那热衷的态度,还有鹰妈妈的辛苦引导,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成了他骄傲的资本,他并没有取得更大的飞跃,而总是在原地踏步,安于现状。以致于他永远的生活在了地面,在天空中飞翔的现状变成了一种奢望。鹰妈妈——对他抱有极大希望的人,在最后无奈的离开了他。他为他的不可一世付出了代价,每每他在矮树上度日,看到往来自由翱翔的鸟类,才发现蓝天才是他真正的归宿,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并不能满足。
“我要飞上蓝天!”这是他唯一的愿望。
天刚刚破晓,他已经飞出了自己栖息的地方,来到一处高耸的悬崖上。经过数天的苦练,他已不能再等待。他伸展开翅膀,那是一对雄健、有力、年青、自信的翅膀,阳光洒在它的上面,更增添了几分朝气。生死、成败、飞翔与坠落、在他飞上天空的一刹那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他享受的是那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过程,他挥动翅膀,飞向了远方,空中的他显得不再迷茫,自信满满。
鹰最终还是飞上了天空,这其中,满是努力和坚持,是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丛林小道间,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至远方的尽头,路上那些磕磕绊绊的石头与路旁的小溪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小溪林道图。
在那蜿蜒曲折的林间小道上,布满了许许多多令人身心胆颤的障碍,要想到达彼岸?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路旁的小溪在勇敢的向前进?不停息的?无止境地向彼岸冲去,绕过河底那高低起伏的石块,挤出那一条条狭窄的水道,奋不顾身地撞击着水上早已被砍伐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桩,正在向前闯。远远地,那根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桩?满怀着澎湃的心情,随着溪流不停止的向前进,向它的目标——岸边迈进,向它的目标——小草迈进,向它的目标——大地迈进……
小道上的一只兔子,为了跳到路对岸,迈着沉重的步伐,跳过了一个又一个障碍。那不放弃的精神似乎在诉说着: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迈过这所有的障碍,成功属于我。望着这些,我勇敢地迈上了这条小道,果然,小道上的石头是又大又险阻重重。但我不放弃,在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迈过了一道又一道坎。
这条路不正像是如今的初三之路吗?如今的我们踏入初三,面临中考的迫切压力,这些压力不也正像是那条路上的磕磕绊绊的石头吗?如今的我们,在残酷的应试教育下,每天夜以继日地写作业、复习、预习,然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经历的。因为我们步入了初三,所以属于我们的学习之路才刚开始,因为我们步入了初三,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因为我们步入了初三,所以我们要用更多的作业来满足明年即将来临的中考。初三的道路是艰辛的,在这一年中,我们都要奋起直追,为了我们的目标——考上理想的高中而奋斗。在这一年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许多挫折和艰难,我们可能会放弃,可能会流泪,可能会因坚持不了而逐渐放松自己。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只有经历过这些挫折坎坷,我们才能成长,我们才能从困难中找出不放弃的勇气和精神,我们才能领略出人生的真谛。完整地走完这条路,才是对我们的初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勇敢不羁地走完这条路,如今的我们,刚刚踏上这条路?应该有个好的开始。尽管说“万事开头难”但我们只要不畏艰险地完成这个有些险阻的开始,我们便可骄傲地、完整地走完这条路,向我们的新目标迈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初三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真的是理解不行吗,为什么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感觉写的一般般?
压根就没有那种让人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本书我从年初的时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几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无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还是他其实写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扫盲贴,里面说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化啊、道德、科学之类偏社会性的问题。
然而我觉得他写的就像是正确的废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识性问题和道理。
但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因为这本书大部分讲的是文化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少,而我们现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素质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现在倒回去看这本书,就感觉写的很普通,不够惊艳。但是倒回到1997年,那个这些言论见解可能就会看起来比较有创造性。
他写了两个自己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好的反应了那段时期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发大水,村里的一个电线杆被冲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个水性比较好的.年轻人跳下去捞,没想到电线杆没捞到,自己却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讨论,用一条人命去换一个电线杆不值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当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个时期不这么认为,那些说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评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只要是国家的东西就一定要想办法救,一切国家性质的东西的就要坚决维护。
还有个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阑尾炎,去医院看病,那段时期真正医生都到农村“学习”去了,而留在医院的都是工农兵。
有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应该知道,一般这个手术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农兵医生动手术的时候,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盲肠,从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问医生,“你们有经验吗?”
那些工农兵医生低着头,边捞肠子边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其实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例子都反应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一些现象。
整本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王小波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反应出那段时期的一些荒诞行为,再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没有太大的感悟,而且他说的一些见解,现在也变成了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了,所以就让我觉得一般般了吧。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小波先生便是这单调的、乏味的、压抑的.社会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有趣的灵魂。
儿时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只被告诉这些都是金科玉律,笃行之而不思辩个中奥义,现在想来后悔不迭,倘若早些时候多点思考,也不至在很多时候即使心怀疑问,而不得不随波逐流了。对任何既定的事物公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事物皆有两面性,多思多悟不盲从才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但时光流逝,却往往看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哪一类人,或圆滑或虚伪,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的一员。可是,我相信也是我以为小波先生相信的是,这沉默的大多数人里是有没有呐喊出来的声音,这声音蕴含着独特的个性,蕴含着至高无上的品德,蕴含着利他的善意,只是因为不确定,因为惧怕权威和愚昧无知的恶意而被蒙上了一层灰罢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自述式的杂文,不如说是为那些彷徨着的,想要发声的那群人在呐喊,解决那些悬而不决的疑问,告诉他们,权威未必对,墨守成规的道义法则反而会戕害一个人的成长。扇醒了盲听盲信者,启迪了困惑下出入社会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重新给予我机会让我再去审视那些非人生经历以外塑造个人价值观的文字,相信时光推移,更多的人能以此书获得启迪,敢于发声勤于思辨,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