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不生的沙漠,只有炎炎的烈日,没有一丝的凉意。曾经的绿树阴浓,早已化为泡影;曾经的人间天堂,早已变为不毛之地。是什么造成如此的悲景?——自私自利。
鸟儿们的故乡在哪里,动物们的'家园在何方?无情的沙漠掩埋了曾经的文明,留下的,只是无限的凄凉!
无情的人们摧残着大地,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根拔起,进而转变成金钱。他们可曾想过,正是这些树木,大地才会充满生机,人类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世界才会充满活力。然而他们却将这一切抛置脑后,因为他们已被利益蒙蔽了双眼、金钱占据了心灵。
每年,随着森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有多少动物因此销声匿迹,有多少土地因此沙化,同时也使得动物们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宁静,只能无可奈何地眼看着危机一步步逼近。
人类,你们听啊!动物们在哭泣、大地在呜咽,它们在呼唤先前的绿荫。它们期待回到梦中的森林,呼吸新鲜的空气;它们梦想在鸟语花香中起舞,在小泉流水间嬉戏。
人类,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万物共同的期待,从现在开始放下你们手中伐木工具,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吧!
近些天里,我读完了一本名为《万物简史》的书。作家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看着一本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做过的事情,几乎是人类做不到的: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些人中,最让我惊讶的就是卡文迪许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学当中,还有牛顿、富兰克林他们,都是用自己来做实验,这点让我非常敬佩。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并不像其他的科普书那样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
最后我要说,《万物简史》是,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今天有幸重新再回顾一下小学时看的一本著名科普著作——《万物简史》。他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的幽默直白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你不会和另一个世界的你握手,因为和反物质的你握手会发生湮灭,然后你们都会消失。”这样的表述使我在小时候也能很好地理解物质和反物质作用之后的关系。说道宇宙的起源,术中这样比喻“其实我们个体都是由电子组成的,如果把我们身上的电子一个一个夹出来就会变成一堆灰色的灰尘了”是多么的直白和简洁。
作者用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笔法给我们展现了宇宙大爆炸到现代的各种妙趣横生的故事。从小时候疑问地球模型是怎么可以切出四分之一看到地球的核心到人类对地球的环境污染;从动物进化的精彩到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从人类社会的茹毛饮血到现代战争的残酷。《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每次写新的书评的时候,我都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漩涡之中。事实上,内心是很紧张的,总怕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广,或者是对某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害怕因为自己的遣词造句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误会。耽误了一本好书,也耽误了自己的表达。
这本《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并非由某一个人所写,它精选收录了吉尔伯特·怀特、亨利·梭罗、沃尔特·惠特曼等等八位自然文学大师的优美随笔。
怎么说呢?翻开这本书,我的脑子里首先响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的声音:春天来了,动物们又到了繁殖季节……咳咳,翻开这本书,书中的八位作者就如同八个优秀的向导一样,带着我们从波光粼粼的瓦尔登湖到飞鸟翩翩的沙郡牧场,从仲夏日的加州内华达山,到雷雨夜的大西洋科德角,听松鼠窜行枝头,看鲑鱼游巡溪底。从喧闹都市回归生灵万物,以日月为友,与天地共饮。如此情景,与苏轼所描绘的侣鱼虾而友麋鹿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这本书是节选了八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而成,为便于我们了解这八位作家,书中在每篇文章的开头都配上了作者的简介和照片,照片我们不去管它,毕竟在那个还不知美容整形为何物的年代,一张脸长成什么样那真的都是爸妈给的了。所以我们还是来说说这些作者,关于这些作者的描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自然主义文学,比如约翰·巴勒斯就是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的自然散文家,亨利·戴维·梭罗更是自然随笔的创始人。
所谓自然文学,属于西方文学流派,诞生于法国,因为自然主义文学主要描写自然中客观存在的景物,所以有人认为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因为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质,所以也说这一流派是受了遗传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对文学的影响,因为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所以相对而言,创作路线狭窄,故而存在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一如日本的推理小说一样,不论是日本的本格推理还是社会推理,其终点都在于对人性的讨论,所以创作道路并不宽阔,所以前途也并不光明。
至少从本书所选取的八篇随笔来看,书中的文字具备相当的科学性,我个人认为,这些词句,就算是拿到科普性质的纪录片中做解说词,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而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文笔都非常的优美,在优美的同时又不失通俗和易懂(作为一部外国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翻译)。
这八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要属《瓦尔登湖》的节选部分。当然,其他文章也并不逊色到哪里,我喜欢《瓦尔登湖》节选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名声在外,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本书中的其他文章来说,读过《瓦尔登湖》节选以后,书中的文字让我产生了去瓦尔登湖一看究竟的想法,这是其他几篇文章没有带给我的感觉。
所谓大师的作品大概就是这样,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毫无词汇的堆砌感,但就是这些看起来平实的词句的组合,让人有着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写作者在文字上的返璞归真吧。
你们好!
我是一只小青蛙,叫维维,我还有好朋友,它是一条小白蛇,叫口口,都遭遇了你们人类的,先说说我吧,我原来住在清清的小河里,我不想当“井底之蛙”嘛!但是是,你们污染河水,我再也在小河姐姐温暖的怀抱里舒舒服服地睡觉了,小河姐姐现在还在伤心地哭呢,我和爸爸妈妈只好到井底去住,又安全,又干净。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天,人用一张叫“网”的东西把我的爸爸妈妈捉去了,了铁笼子里,爸爸妈妈绝望地叫着,我的心都快碎了。有一天,我被顽皮的小男孩捉去了,他使劲把我塞进透明的塑料瓶里,他回家的时候,正好路过抓我爸爸妈妈的`那个人,他把它们开了膛,破了肚,他拿着叉子,正要吃雪白的青蛙肉呢,我当时眼泪一下子滚了,“呜呜”地大哭起来。自从小男孩把我带回他家里后,我就每天被他戏弄,他掐着我的脖子把我拎起来,捏着我的腿把我倒立拎起来。
小白蛇口口是一条无毒的蛇,万物之灵——人类就到处残***它的同伴,甚至有人***有毒的蛇。口口也被关进了五颜六色的笼子里,现在还在害怕地发抖。
我和口口都失去了自由,还有我的父母。人类啊,请保护大自然吧!保护吧!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平,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