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视角,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叙述人称来看,记叙文经常采用的视角主要有三个:1.“我”的视角(即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视角来记叙,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抒情,容易写出“我”的心理活动,给阅卷者真实、亲切的感受。“我”在文中一般是主要人物,也有做线索人物的,如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小伙计、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侄儿若瑟夫就是线索人物。但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出“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2.局外人的视角(即第三人称的视角,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事物,用旁观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叙述冷静、客观、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场景转换;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真实。3.“你”的视角(即第二人称)。通篇以“你”的见闻、经历为主线展开叙述,成呼告对话之势,便于直接倾诉内心激荡的感情,展开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另外,用第二人称写物还具有拟人效果,能将物写活,赋予其人的情感。
我在家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最让我回味的就是帮姥姥包馄饨了。一开始,我包的馄饨不是捏不住皮要不就是像个金元宝似的撑破了皮,我失望的垂下头,真是见者容易,学者难呀!
姥姥看出我的窘境,开始手把手的教我:先拿出一张面皮,然后在面皮中间放一点肉馅,再拿起面皮的一角,沾点水,向对角轻轻的对折,折出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形状,从三个角里角度比较小的角向另一个小角翻起来再轻轻对折,一个馄饨就包好了。
我按照姥姥教的步骤和手法,果然完成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我一个接着一个的包起来,在捏住皮的情况下尽量包的造型好看一些,虽然我很努力,不过我的“作品”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没有气馁,一直坚持帮助姥姥把最后一张面皮用完。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多帮忙,这些工作就都是姥姥一个人来做了,作为她的子孙,我有义务帮助她多干些家务活,这样不但可以尽我的一份孝心,更主要的是,我可以在这种劳动中体验到乐趣!
干完这项让我筋疲力尽又让我快乐不已的工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心里不由升起一种成就感!原来劳动是这样开心的一件事呀!
记叙文常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取材,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常常采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写法。记叙文的素材往往是小人物、小景物、小事件、小场面、小感情等,但表达的可能是人生意义、社会问题、生活哲理等大主题。它追求从小处着笔,而从大处着意;切入的角度很小,但是主题开掘地很深。有生活才有分数!机智的考生能从“人人心中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出“个个笔下无”的故事。因此,考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善于观察、思考,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要善于选取那些平凡却能承载深厚主题的小材料来写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