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否记得?是您,带领我们走进趣味课堂,您的精彩的讲课,每次都使我们趣味盎然。
您可否记得?小学时,您因为重感冒而哑了嗓子,吱吱呀呀无法发声,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您急中生智,忙叫来班长做您的助手和“翻译”。一次上课,班长实在不明白您的“手语”,您急得满头大汗,比比划划。这时,有一位同学反应过来,大喊了一声,您的皱眉才舒展开来,向那位同学举着大拇指。
您可否记得?每次有“重大新闻”,您就在班会上课上与我们分享。敬爱的老师,您不仅引领我们学知识,还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您说,不仅加减乘除要一丝不苟,对待生活更要耐心守候;您说,美好生命需要珍惜,不论遇到啥情况,活着就是硬道理!您说,暂时落后不要紧,重要的是眺望光明和前行!
是的,您对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当我们有了进步,您就竖起大拇指;当我有了错误,您就悄悄指导我。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团结友爱,什么是互帮互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毕业后别人都都会说,我骄傲,我曾是花园人,而我要说:“我骄傲,我永远是‘齐飞人’!”
您是否记得,我们齐飞班的博客?您每次都点上表扬与批评,这个博客记录着我们的'足迹,我们的点滴。
您是否记得,您经常为我们写稿,“毕业诵诗”、“读书汇报会”等,使我们班更胜别班一筹;是您,让我们爱上国学,让我们变得开朗;是您,给我们无私的爱,让我们意志坚强!
您可否记得,毕业前夕,您给全班六十三位同学每人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毕业赠礼,每首诗里不仅隐藏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还对我们这五年的成长进行了经典的总结与概括。今天,就在今天,我要把它重新朗读:
可爱懂事杰,
德智体均佳。
艺高文也深,
明天栋梁佳!
是的,老师,您两鬓的白发,见证了我们五年的成长!您循循善诱,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老师,敬爱的老师,我爱您!
花园学校七年级八班 高智杰
杰克·伦敦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美国人把他尊崇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劳动人民中,为人民写作,为人民请命,尽管他存在始终无法解决的世界观矛盾,但这就是他,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英雄的缺憾。但无论如何,杰克都为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笔。他的故事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啊!不错,你可能毁了我的事业和我的写作。我是天生必须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可是资产阶级精神和现实主义是敌对的。资产阶级全是胆小鬼。他们害怕生活。而你呢,却千方百计地要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也弄得循规蹈矩。你希望把我塞进一个两英尺宽、四英尺长的生活的框里,在那里,生活里的种。种价值全是架空,虚伪而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教养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础上的—我得承认,庸俗得无以复加。我刚才说过,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规蹈矩,用你的阶级理想,阶级价值和阶级偏见来把我改造为你们阶级的一员。”这是马丁发自内心的独白,也是作者当时内心的写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了一切,因此它是迫害群众的。当时的资产阶级者大多是庸俗的、自私的和虚伪的。
作者有意把马丁刻画成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人们都认为作者是在为个人主义作辩护,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抨击个人主义,他深知自己被个人主义的病毒不断侵蚀,而他却无法控制自己,马丁最后的结局也是作者的写照。
马丁是一个青年水手,他身体壮实、长相出众,在工人阶级很受欢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阿瑟,并且对阿瑟的妹妹萝丝一见钟情。她也被马丁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
他是工人阶级出身,而萝丝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马丁为了配得上萝丝,开始每天读书。人们都认为他在浪费时间,劝他去找份工作。后来,他与萝丝私定终身,萝丝也劝他去找份工作,但他始终不听。
因为一场误会,马丁被记者说成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使身边的人都疏远他。但好运降临,他之前卖不出去的书现在都被刊出来了,他成了当红作家。以前疏远的人都来讨好他,萝丝也愿意与他重修旧情。使他不明白的是——“我还是那个马丁,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写作品,并且还读给部分人听过,但那时他们都劝我找份工作,如今我可没有变,我还是那个马丁,但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变了?”
马丁终于想通了,人们看中的不是马丁这个人或他的作品,而是他成名后身上所附带的钱和名誉。认识到这一点后,马丁开始对整个世界失望,他的思想变得空洞,整个人都变得颓废。最终,他投身于海洋的怀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的思想在开疆拓土时要格外小心,有时看得太明白,反而害了自己,该糊涂是就得糊涂。在探索思想的道路上,应以思想的价值为目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的。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都是思想的载体,当思想超负荷时,就会毁了载体。马丁就是这样毁了自己。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叫《万历十五年》的书,真是感觉受益匪浅。好久没有这样的撼动过了。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叫人回味。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记得上大学时“国学”兴盛,有一次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万历十五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万历十五年这发生的看似琐碎的事情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个人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中国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游牧民族的节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没的边缘,落日余辉,败落已经是无可逆转的事了。
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全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劝和,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这种过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在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作者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明朝晚期的症结所在,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官僚组织松散,导致国家实力空虚,而微薄的薪水又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
1255年前,有一个王朝的叫做唐,有一个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个矮胖子叫做安禄山。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彻底的改变了唐朝的命运,曾经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这个年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424年前,有一个王朝叫做明,有一个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钧,有一个神秘的年份叫做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个年份也是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儿。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的被调离蓟州前线,前往广州,职务未变。但是那曾经的舞台,曾经的时代已经不再属于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征战,练兵;三十六年后,戚继光重返家乡,妻子王氏弃他而去。曾经征战三十余载,曾经获得无数荣誉的老将军;曾经横扫倭寇、蒙古的老将军,在孤独与凄凉中安然死去,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谥号“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后仅留下纹银十两,生前倍受同僚攻击、百姓崇拜,不贪污受贿、刚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在张居正死后,应诏前后担任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与万历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万历皇帝彻底改变了
曾经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不上朝、不愿意接见大臣,此时朝廷的内争是十分严重。张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无人看管的一盘散沙,弹劾奏章不断,各党相争。
世间已无张居正,虽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仍然在执行,但是已经无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断努力着。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首辅是困难的,必须面对众官员的反对,必须赢得皇帝的赞同,必须付出时间与精力……这些限制着无数首辅们。张居正排除异己、争夺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对明朝是有巨大贡献的,他开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作者黄仁宇也是在书中表达出了对张居正的推崇,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个“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于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况,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这本书中主要以人物为主线,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绍了当首辅的困难与当皇帝的烦恼,作者在书的末端这样说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没落,没有张居正,或许大明会早多少年灭亡。一切都是未知数啊!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 NoSignificance,直译成汉语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一年”,这是常常被史学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却将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写出了万历十五年的风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