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断探寻,其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其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一个人的底线便是他心中的道德律令。纷繁的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姿态,或高或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看到的世界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坚守。
回眸历史的长河,让我们的`心为之一动的是那些始终不放弃自己坚守的人们。
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无数后人仰慕他的傲骨,也向往他那归园田居的怡然自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底线。官场的污浊让他窒息,也许可以同其他为官者一样,选择低眉顺眼,选择随声附和,但这一切都和陶渊明的理想相去甚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时至今日,我甚至仍能从他的吟诵中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欣喜,他在坚守着。
屈原,一位江边的吟游诗人,用他的一生苦苦追寻着他的理想。总有人不理解,也总有人追问,正如那个江边的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但屈原毅然选择了坚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强烈冲突时,他没有悔恨自己的坚守,徐徐走向江中。他的悲剧被人们诉说,他的坚守也划破天空,成为星宿中明亮的一颗。
目光回到近代,忽显一阵纷乱,但让我们铭记的那些名字依然字字清晰。“戊戌变法”失败,有人劝谭嗣同逃跑,也许有一天能卷土重来。但谭嗣同却慷慨激昂:“有心***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说,各国的变法都有牺牲,就让我来做中国的第一个。他至死都以天下为己任,坚守着那个离他似乎还很远的家国梦。
历史上的那些坚守让人感动,无不显示着那些独立不迁的人和他们的铮铮硬骨。
今天,我们将他们重新提起,让他们给予我们力量,在这个信仰、底线缺失的时代勇敢地走下去。
叶落尽以花为贵,花落尽以叶为美。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坚守本心,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
岁月极美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蝉、冬雪。
春天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它不是一种气象或景象,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春天的花,在经历了一个寒冬的凛冽,它在土地滋养生根。在大地上探芽向上,只为那一瞬的绽放,一刹那的芬芳,它何来如此大的意志与勇气?因为它想用它短暂的芳香以此来证明它来过这个世界。它没有虚度一生。它了却了心愿,不求一世繁华,只求本心一瞬惊艳这个多娆的世界。
夏天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张扬。它不是一种炫耀或显摆,而是一种生命的姿态。夏蝉,它用自己优雅而又高亢的歌声唱响整个夏天。在晨曦微露之时,在落日垂暮之时,甚至在夜深人静之时,它依旧不卑不亢的歌唱着。因为它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它相信“金蝉脱壳”后该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给这个夏天留下一个满满的馈赠。
秋天告诉我们什么叫生命的纯真。它不是一种皎洁或光辉,而是一种生命的情深。天上明月,常令诗人爱恨交织。有人怜爱“辛苦最恨天上月,一音如环,昔昔都成玦”;也有人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更有人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悔月常圆”……而我只愿相信,明月它是有情结的,它亦是坚守本心的。君可见“浮灯一场梦,明月百年心”的质朴传世,君可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遥寄思念,君可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冬天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生命的回馈。它不是一种无私或奉献,而是一种生命的知恩。雪,何其美丽,何其高洁,“梅须逊雪三分白”说的也只是它的淡妆素裹。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给大地,给房瓦,给砖墙穿上一层厚厚的棉袄,不,这些都还不够。它的本心是把这个世界装扮成云染一样的白色,从此再无黑暗。
在青桠下,在暮色中,在岁月的尘埃无边里,坚守本心,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美丽。
教育的重点不是“教”而是“育”,这是我们学过教育学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之后,面对外界诸多因素,又有谁坚守住了这份本心呢?
前段时间,我将学生的一篇教育博客分享到了一个微信群里,群里的一位朋友就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了质疑,说这明显不是学生的作品,让他写他都写不出来,把这样的作文分享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只会让他们觉得现在的老师……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只能把学生的原版作文用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他对比。本想着他将会无话可说,可是他却转移了话题,跟我谈起教育,面对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我很是气愤也很无奈,只是简单的回复了几个字——“夏虫不可语冰”。
现在的社会任何人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加之站在风口,造就出来的一批“有钱人”,让某些人对教育的不满更有了底气。诚然,今天的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全是我们教育者的过错吗?
细想之下,我们还真是脱不了关系。“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是用来化民成俗引领社会风气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我们以前的教育工作者埋下了种子,我们也算是自食其果。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化民成俗,可是当我们面对升学,面对大众的不同需求,面对自身的职称评定等个人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了迎合社会,“育人”也就成了“教人”。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教育实施者想要看到了,我们也想坚守住教育的“本心”,只是有时候真的是很无奈。
在古代,教育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在现在,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利器。面对社会的错综复杂,面对“任何人”的指手划脚,我们迷失了自己,于是政府接手了我们的工作。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文明城市建设,用于公民道德教育,可是收获却不怎么明显,像在各大城市“共享单车私用”这样的事件还是屡见不鲜。
教育变成了不受欢迎的职业,不受欢迎的职业自然也不会受到足够的尊重。一个不受尊重的职业,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说三道四的职业,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坚守初衷。
可是话说回来,解铃还需系铃人。不管我们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样的社会风气,本就是我们教育者促成的,就像高中老师埋怨中学老师,中学老师埋怨小学老师是一样的。社会风气在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还是要看我们现在是如何引领学生的。 “发虑宪,求善良”可以做到 “謏闻”,却不足以动众。不管我们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还是必须坚守“本心”,真正在“育”字上下功夫,去着力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而不单单是追求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