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我才急忙把目光移到了地上,只见一颗树影旁,伫立着一个瘦弱的人影。没错,这就是我母亲的影子。我没敢抬起头来正眼看她,因为我怕撞上她那双具有威慑力的眼睛。于是,我和母亲之间,便拉开了一段距离。我和她并排走在石板路上。我默默地低着头,不语。
注视着灯光照在树上投射在地上的杂乱的树影。我们互相走着,彼此之间并不说话。此刻,路已到了尽头,我们面临这两条选择:一是走上铺有浅绿色方砖的草坪。第二条是放弃捷径,绕圈去走车来人往的水泥路。只可惜,在当时我们心灵并没有彼此相通。母亲选择了第一条路,而我,则刻意选择第二条路。遗憾的'在拐角处分别。我低着头走我自己的路,许久,终于到了尽头。正瞧见母亲在一棵梧桐树下静候着我。我与母亲四目相对,母亲用她的手轻轻的拉住了我的手,我们肩并肩的走在一起,显然没有了以往的隔阂。就在那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我的脑海中猛然蹦出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渐行渐远的过程。”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并不完全对,因为,当父母和儿女分别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彼此必会在某一处的终点相逢。
于是,我把目光投像了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我,亦许那时我的还在大学中深造或是在我衷爱的事业上打拼,而我的父母却在千里迢迢之外的故乡默默地注视着我远去的背影孤自感叹。当我走南闯北、在人间漂泊无依,一心拼力想在事业上崭露头角时,而我的父母,这一对被我忽略和冷漠了的父母,正在家中做好精致可口的菜肴,祈盼着我这个不可能归来的女儿与他们共餐。当我逐步迈入天命之年,互让明白了这世间的人情世故,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太多的人间的沧桑磨难时,我便不顾一切,、马不停蹄地赶到家乡,去陪伴我家中的衰老的父母。龙应台先生的话,并非十全十美。当父母目送着自己的儿女踏上其人生之路时,自己则踏上另一条与之相反的道路,当漫漫岁月消逝后,你会发现,你的父母正在和你所走的路之交汇处,在那里,静静地守候你,期待你的到来。我愿意在那两条路的交汇之处,默默的等候我亲爱的父母,陪伴着他们,直至终老。
我希望和我所期待的,不是一个终生悔恨的答案。亲爱的父亲母亲,你的女儿会在终点处默默地等候你们,直至你们到来。
xxx:
那天对你说的话,我在此向你说声“对不起”。但不管我对你说过些什么,我也会永远记住,而你也要永远记住,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我,语文不是很好、知识不是很广阔、表达能力也不是很棒。而你,却与我截然相反。除了英语、数学卷上的90几能给予我安慰外,其他科目都只能算是中。有时候,我真羡慕你,想跟你换个脑袋。因为,起码你各科的成绩都算平等。
3年级的时候,我平时比较静,胆子也比较小,没什么朋友。但新转来的你却和我很要好,直到现在。但在漫长的3年多里,也发生了很多事情。
我的课外知识不多,话也不多。可你,却像是一条永远流不完水的'河,话也永远也说不完。一次,我和你手牵手一起在校园的走廊上“散步”。忽然,徐穗琪像箭一样飞过来,把你拉了过去,然后你们两个便“哗啦哗啦”说个不完。我凑过去,想和你们一起谈话时,却发现,你们说的我都不懂,可能你们说的是关于课外知识的。于是,我只能像一只无人理会的小鸟,站在一旁,给你们冷落了。
虽然,我还记得这些。但是,我也记得我们之间发生过的点点滴滴。我记得我们一起排练小品的过程,记得我们一起痛骂男生们的时候,记得我们一起收本子交给老师的每一天。
我也知道,我也有冷落了你的时候。记得,那天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和曹斯敏飞快地冲向体育室,拿了羽毛球和球拍。于是,便痛快地玩了起来,你却只能在一旁无奈的看着(你不会玩羽毛球)。后来,你提出了要一起玩跳跳球的建议,我和曹斯敏却没有听你的话,不理睬你,你二话不说气冲冲地,就走了。我玩得开心,也没有管你走不走了。那次的事,我深感抱歉。
“请有兴趣参加羽毛球比赛的同学立刻来操场”刘老师在广播上说道。于是,不一会儿,操场上,便人山人海了。我在4楼看着操场,你知道我擅长打羽毛球,也知道我很想去参加。便拉着我的手,飞快地跑下楼去。我很胆小,也很害怕。所以最后,还是没有参加,而你却表示对我的失望,有点怪责我的意思了。虽然不是你要参加比赛,可你对我的事却像对自己的事一样,关心、紧张,这也让我无比的感动。羽毛球比赛的事情让你失望了,我在此表示歉意。
不管怎么样,缪丹妮,让我们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度过剩下的2个月吧!!
20xx年x月x日
你的好朋友xxx
“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这句话形容得极为贴切。思想,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单个生命的脆弱迫使人们以集体的方式生活,而独立的思想又使精神的交流成为必需。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关系,大抵由此产生。
彼此逐渐地亲近,感情似乎就随之愈发地亲密、牢固。但在现实生活中,过近的距离却往往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人与人之间还应蕴藏着更深奥的智慧,除去亲近,我想,人际间的交往,还需要一种节制。
盛极必衰,艳极则败,过于极致的事物必会走向泯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与人间的关系亦然。如胶似漆,如影随形,不断拉近双方距离才得以维系的情感,往往破灭得最快。纵然是马丁·布伯这般重视人际交往的哲学家,在论证“我与你”时也曾提出:“人无法永远存在于你我不分的‘你’之世界”。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在肉身上独立的个体,最切实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最隐秘的思绪也只有自身才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多么亲密、多么热情,心中总要有一个宁静的、冷寂的世界,它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节制所要求的,即是自始至终不丧失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不去惊扰,也不让别人惊扰自己这片宁静的天地。这样一种节制,并非所谓看破红尘,一味逃离,而是对对方的珍惜。像菟丝子一样依附于别人,只会失掉自我,整日活在对现存关系的惶惶然而不可完全掌控的痛苦中。
我想,自我的节制是对双方的尊重。在这样一种能够彼此尊重的距离下,人才能从中感到轻松、愉悦,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发觉对方更深层的闪光点。如此看来,节制,是一门人生的智慧,是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制约,从而上升到的一种平衡。
在你和我的'精神世界中,都有这样一片寒潭,静谧、冷清。水雾弥漫,静静守护着心灵的净土。一个节制的人,即使感知得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妄图窥探一二。他是如此深刻地明白:贸然地闯入,只会扰乱其原有的宁静,这是对我与你最大的伤害。
(编辑:李跃)
评点:黄向君
新颖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标题新,以“我与你”为题,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切入角度新,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切入,阐述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思想深刻,开头引用帕斯卡尔的提出论点,中间列举了马丁·布伯的事例,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紧扣论点来说理,最后一句点题升华,并与题目照应。事例典型充分,说理富有条理,思维缜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