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村里,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四个场景——“城市馆”、“自然馆”、“生活馆”和“商业馆”,四个场馆中的部分物品和布景都是实物,每个场馆又被分成几个场景,外教和中教轮流授课,我们这次可真是与英语世界来了个亲密接触。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和实物情境下,我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涨。就比如说在城市馆里吧,刚进城市馆,一个美丽的大都市——上海的模型立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物的模型,在镭射灯光的映衬下是显得格外的雄伟壮丽,你甚至猜想不到的是在城市馆里居然会有一节能移动的地铁车厢,在最后一节课中,老师终于带着我们“乘坐”了一次地铁,这“地铁”中,老师不停的作者令人捧腹的`动作,使得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乘坐”一次平时已经坐得习以为常的地铁。每当外教拉开悬挂的粉红色幕布时,或旋转布景板进行场景切换时,我们都会发出声声惊叹,因为,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学习过英语。在商业馆的超市里,甚至可以看到真实的收银机等等实物,我们真实地体验着用英语对话来购物的整个流程,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来学习这个角色所要说得话;在生活馆里,老师会用英语生动地为我们介绍各式厨具用品,并且还和我们做游戏,让我们在游戏当中来巩固与加深你对这个英语单词的印象,如果你读得好的话,老师会和你拍手,表示鼓励;在自然馆中,我们仿佛亲身来到了大自然中,有热带雨林,有北极,海洋,在教室的墙上还贴着国家的地图和标着英语单词的国旗名称,在自然馆中最有趣的还是要数在进门时有一座假山,不高的假山上悬挂着一个吊绳,仿佛可以真的用来攀岩一般。我们不时为老师们幽默、生动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爆发出阵阵笑声,为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加油。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快乐的学习了一次英语,也然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希望以后这样的实践活动多一些,能够我们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期待着有更多的同学能来到这个英语村里来,让他们也体验到更多学习英语的快乐!
这个星期六阳光明媚。趁着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我们慧星小队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小队户外活动——爬保俶山。
我们从黄龙洞集合,沿着台阶往上攀登。山上风景优美,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有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有金黄色的银杏树,还有两边挺拔的竹子。大家你追我赶,很快就到了初阳台,上面已经聚集了很多来锻炼和游玩的人,从那里可里远眺美丽的西湖、连绵的山峰。我们在初阳台上玩起了游戏,直到大人们提醒我们该下山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初阳台。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参观了抱朴道院,并最终到达了这次活动的终点——连横纪念馆。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台湾原住民的文化!
这次小队活动,既让我们锻炼了身体,欣赏了杭州的美景,还增长了知识,真是太有意义了!而且,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户外的小队活动。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碧如洗的天空中飘着变幻多端的白云,一会儿变成一只小绵羊,一会儿变成了一个苹果,一会儿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可爱极了。
山脚下,有一棵棵茂盛的大树,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在唱歌呢!
绿油油的草地上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草地的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如同洒了银星的绿绸带。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中窃窃私语,有的还在捉迷藏呢!小蝌蚪也来了,它们在水中摆动着小尾巴游来游去,多么像一个个小逗号呀!几只鸭子可开心了,一会儿将头钻进水里,一会儿又露出水面,不停地甩着头上的水珠,还“嘎嘎”地叫着,那是在呼唤同伴吧?
河边长着绿油油的芦苇,一阵阵风吹过,好像在向人招手,过了一会儿,飞来一群小鸟,有百灵鸟、喜鹊还有小麻雀……它们站在芦苇上,叽叽喳喳地好像在开会,像在说:“今天的天气多么好呀!我们快乐地玩游戏吧!”它们有的飞,有的跳,可开心了。
柿子成熟的季节,老远就能看到园子里点点星星的火红…… 我们彩来到西溪湿地,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年的丰收美景。
此时的小岛瘦了,河道宽了,林子稀疏了,蛙声消匿,唯树干挺拔,游客们有的干脆就爬上了树去享受采摘之快乐。柿子红了,荷花谢了,水草枯了,水更清了,残壁断亘更显苍老深沉了。
秋日的西溪犹如浓墨重彩的水乡风情画,是最适合创作油画的季节。火柿节期间邀请韩国、法国的国际知名油画家来西溪进行写生创作,并将作品分别在高庄和湿地博物馆进行展出。同时还将在三深大会堂展出著名国画大师何水法先生携弟子共同创作的“抱华秋实”西溪风情国画百余幅。中西绘画艺术的联合,水墨黑白世界与油彩绚丽画面的碰撞,将火柿节的美景衬托得更加富有诗情画意。这是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在西溪的交汇,将激发出西溪湿地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传统与现代建构一座桥梁,为湿地增添更加深厚的文化风韵, 所以我们也一起来到西溪风情节去领略艺术家的画作和我们杭州当地风俗的碰撞:
西溪湿地火柿节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快到活动结束时我们还流连忘返,依依不舍, 期待明年春暖花开的使节,我们大家一起相约美丽的西溪湿地。
春天是温和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清高的,而冬天却是冷艳的。
冬天是一个冷酷的***手,他扼***了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使花朵调谢,小草枯萎,落叶调零,你看,那白杨的叶子在一夜之间全部落尽了,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金黄的波涛上下翻腾,你听,花儿在风中叹息的声音,小草在月下哭诉的话语,是多么的无奈与悲伤。鸟儿们听见了它们的叹息与哭诉。躲到了没有冬天的南方。
但冬天又是一位温柔的姑娘,她给朝阳抹上红润,给大地抹上白纱,你瞧,那湛蓝的天空中旭日像醉汉的面孔涨的通红地从树后出现。它的辉照射着大地,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乡间小路铺满了白露,在人们脚下踏的籁籁作响。
冬天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步伐蹒跚,历尽苍桑,饱受风雪的磨难,但是他依然不改对大自然的爱恋,你看,越冬的麦苗身上,是他盖上的棉被,繁叶落尽的树下,是他执意培上的冬肥,害虫肆虐的田间,是他施上的***虫剂,他使青松更苍翠,使冬梅更芬芳,使天更高,地更远,人们更坚强。他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了这个世界,对于自己,他没有丝毫保留,当春天的脚步逐渐走近的时候,他又是那样断然离去,把希望与祝愿给了新的一年。
冬天,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你都是最冷艳的,最完美的,也是最令人怀念的……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到了,它乘着金色的小车,悄悄的来到了人间。
田野里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玉米露出了金色的牙齿,还笑着捋了捋胡子;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好像火炬似的;稻谷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风一吹,稻谷弯了腰,好像在感谢农民伯伯的养育之恩;豆子听到秋天来了,争先恐后地想出去,豆荚妈妈仿佛明白了他们的想法,把他们放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子离开了妈妈的拥抱,欢蹦乱跳地跳到田野上。
果园里飘出了诱人的香味,晶莹剔透的葡萄挂在枝头,像一颗颗紫莹莹的玛瑙;一个个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好像在和我微笑呢;石榴一个个又大又红,你挤我碰,人们真怕它们会掉下来;一个个柿子挂在树上,像一盏盏小灯笼,这些水果散发的清香真令人垂涎欲滴。
公园里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枫树的叶子通红通红的,像一个个熊熊燃烧的火焰;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扇啊扇啊,好像在给秋姑娘扇风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的花坛,花坛中间有一棵金桂树,在远处就闻到了清香,在近处一闻,就闻到了很浓的气息,桂花树的下边是一株株美丽的菊花,有雪白的,有淡黄的,有暗红的,有粉红的,还有淡红的……简直就是美不胜收。
我喜爱这美丽的,心旷神怡的秋天。
踏出家门,看到满地散落的金黄色的桂花才忽然醒悟。秋天来的这么快!夏,已经消身匿迹。原先穿着单薄短衬衫的孩童,也披上了几件长袖。
秋姑娘悄悄地从那里飞过,把什么都变成金色的了。我走在那条熟悉的林间小路上,却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两旁的银杏树撑起金色的大伞。在阳光的照射下,掉落的叶子轻轻拂过我的面容,顺着发丝摔落在地上,我赶忙用手去接,生怕这些叶子在碰到地面的时候摔碎了。
前面是一片池塘,顽皮的鱼儿蹦出水面,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溅起无数的水花,碧波荡漾。引起水草在水底翩翩起舞。岸边火红的枫树林里住着几户人家,棕色的小木屋里发出悦耳的琴声,盘旋在空中变成金色的音符。
过了池塘就是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上有着许多割麦的人们。男人们在前面卖力的割着,妇女背着箩筐在后面拾麦穗,调皮的小孩子则在麦田上奔跑、嬉戏、打滚儿,弄得满身都是泥土。秋风轻轻地撩起田野上忙碌的人们的衣襟,又像那些孩童一样在田地里躲躲藏藏。此时的景象成了一副秀丽的风景画。
秋天的声音是最亮丽的,听!喜鹊在给它的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山妈妈在给土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秋,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秋,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秋,是一种富贵的色彩;是一副最美的风景画。我爱秋,更爱金色的秋!
远离城市的喧闹,漫步在林间小道上,让我们一起会归自然。
走在林间小道上,望望小路两旁的大树。看,大树像一个英勇无畏的士兵,保护着这条小道的宁静。把目光从大树移向小草,它没有大树的高大威武,没有花儿的美丽可爱,但它又这顽强的生命与无私的奉献,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看看美丽的花朵,它们虽然没有城市花朵的鲜艳和气味,但它们都默默的点缀着小道,不与别人争斗,一心一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呼吸一口林间小道的空气,这种感觉是在城市中无法感觉的。在城市的空气中是汽油味、是臭味、是灰尘,而林间小道上的空气却是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味,青草和泥土味。这些味道在空气中交织在一起形成大网把我们包围,让我们感到步入仙境。
抬起头看在城市里看不见的景象,星空!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在互相打闹,射手座拉开弓瞄准猎物,双子座在为一个决定吵了起来每一个星座都是如此可爱,只有在这片城市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才有它们的声影,而林间小道的上空就是它们的家。
时间不早了,我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这片宁静的土地。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低头看了看手表,走向喧闹的城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