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冬天》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由于华为的老总任正非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因此人们就无从知晓这篇文章的真实背景,但是,在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省。应对危机,应对竞争,应对我们共同的冬天。可能要做到一个有效的准备,才是我们就应用心的话题。
应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任正非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着。
所以在那里期望那句“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能成为我们事业的写照,让我们梦想的星火能成功的燎起事业之原。更期望我们的事业,象闪电部队的速度一样,闪电前行。
任正非的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注重流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确实值得借鉴。如何规范化管理,构成工作的模板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工、简化流程,有诸多的解释说明。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想象华为为什么能成为it行业的翘楚,能经受住各种危机的冲击。
人生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爱你自我所选取的工作,让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居安思危,不断丰富充实自我,让自我时刻跑在前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强者的状态,也是胜利者的状态,我们应时刻记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任正非超前的思维、独特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中国it的航母,着实让人佩服!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问题不一样,对未来的担心却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对未来的展望,他们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为生存争取机会,都是为了生存争取权利。
华为让我坚信冬天必须会到来,虽然此刻是春季,但我们此刻就要开始准备。在冬天来临之前我们的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里。要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我们就务必优化优化任职资格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的评价蒙估状态,培养和提拔人才。
华为说冬天必须回来,我们要变革。是的,我们要变革。我们要在变革中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变革是热血沸腾的,而创新就是这热血。变革是适度的,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增长率我依据的,所以我们的创新是要适度的。盲目的创新,换来的是在变革中血的代价,这是一种我们谁都不想付,而且是谁也付不起的代价。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今年的书单,虽然我这一年里也在孜孜不倦倦地读书,不过作为一个“老大补名著着”的人,我的“书单”是羞于拿出手的。在脑子里把这一年里看过的书过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别想要郑重地拿出来说说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阅读就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的碎片,那么,迄今为止《人性的枷锁》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书。更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现今的样子。读这本书的过程,像对照着一面破碎的镜子,看着自己的影子拼图一样呈现,觉得既诡异又心酸。
本来写了两大段谈菲利普的跛脚和爱情,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两个枷锁,写完又删掉了。我也有这样的枷锁,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虽然大抵也看开了,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我知道终有一日我将从中脱身而出,享受宝贵的自由,我直觉离那一天已经不远,我期待那天能够坦然平静地谈起它们,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对。
那么,唯一可谈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环游世界,为此,他选择学医。他是在经历若干波折浪费了无数金钱以后才想到学医的,对于这项工作,他谈不上多么喜欢,或者多么擅长,但是他知道,它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一旦拿到医生执照,他就可以拎着一个药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决的,虽然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码在每一次抛弃自己所不要的东西时从不拖泥带水,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当你能够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师时,你绝不会选择去德国毫无前景地留学,当你沉浸在艺术之都巴黎的浪漫怀抱里未来可能成为传世画家时,你绝不会愿意回到家里去当个苦逼医学生,而他都做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试多种职业的可能,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资本,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完美结合的人寥寥无几,不幸的我也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着。人到中年我才确信写字大概是我这辈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欢并且做得还不错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为和功力,无法凭这件事情养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样去学上一门在这个时代里能够赚到生活费的技能,然后支撑写字这个理想。所以,今年我打算学一门手艺,希望能够学有所成。
菲利普虽然算是出身上层社会,但他的人生无疑是贫乏的,父母早逝,伯父自私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给他亲情的抚慰,求学求职几度曲折,爱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为了摆脱贫乏作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去学艺术,读很多书,企图周游世界,但是这些并没有一点意义。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笔遗产,他的人生无疑将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将就木的几年里,这个对人一向善良仗义的青年天天盼望着得到伯父的死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笔钱来得管用——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如果是在早几年,这本书我应该是看不下去的。冗长细碎的平淡情节,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没有什么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经历,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将其奉为经典。
如果是过几年再来看的话,也许我又会嫌它过于郑重其事了。愚蠢的人类啊,不就那么点儿道理嘛,谁会不懂?值得洋洋洒洒写上那么多字翻来覆去地阐述吗?
我庆幸在最合适的年纪读到了它,完全无障碍地与人物平行前进,与他一同抵达终点。
看过书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主题。然而,“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当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历遍沧桑以后所作的选择。是的,人生无意义,所以,你应当专心专意使自己好过。
一本让人收获颇丰的书,毛姆的犀利辛辣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标识,但直指人心的冷酷,悲天悯人的良知才是他创作的核心。整本书看的让人纠结和难过,但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才能发现那种恍若隔世的疏离感,这是一种巨大的美感。似乎很多读者意识不到自己读的既是人性的恶,是生活的残忍,是羞耻和痛苦,同时更是人性的善,是极致的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怜悯和对人生冷静的判断。我们说好书能让人到那些被限制住的,我们本没有机会体会到的别样人生,而这也正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对结局不满,似乎认为主角最终还是跳脱不出人性的枷锁,没有得到自由,而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请大家不要对本书产生误解,它并不想告诉大家从痛苦生活中解脱的法门,而是旨在让人体会,什么叫痛苦,如何与痛苦相处,如何与人生和解,而和解并不等同于解脱。枷锁无处不在,生而为人,本无可遁逃,但人性可以调整,***可以消解,人痛苦的回忆可以被融化,可以被深藏。理解人生本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沧海一粟,生命的本质只是上帝的玩笑,才能获知广阔
“菲利普面带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此时此刻,太阳当头,阳光灿烂。”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讲完,我也随之长长舒了一口气,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上下两集共870页的巨著,以圆满的结局而告终。
在《序言中》,毛姆说《人性的枷锁》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不是自传。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锁》,当时41岁的毛姆写此书必然是在三十多岁,可见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长史。故事从菲利普九岁写起,到约三十岁和丽莎结婚结束,其间二十年前的生活历程,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有诸多不可选择的东西,而且必须要被这些东西所捆绑,诸如身体状况、家庭教育、生活条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且是一个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岁时相继去世,成为孤儿的他不得不跟着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伯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须受到宗教的熏染,每天他要读《圣经》周末要坐在教堂里虔诚地地礼拜,这种枯燥无味的活动让他毫无兴趣,可是当听大伯说上帝无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动大山时,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身子跪地祈祷,真诚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脚,但没有。他开始认为“信仰是外部强加给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环境和榜样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童年时代的信仰,像脱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样卸掉了捆绑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锁。
菲利普日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让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他要画画。他在两年的画画期间思考了许多问题。“菲利普经过苦思冥想,得出一个结论:凡是真正的画家、作家和艺术家,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力量,驱使他们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业上,这样一来,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让个人生活从属于艺术事业。实际只是受到主宰他们的本领的愚弄。生活从他们的指缝间流过,他们一辈子就好像没活过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该好好地过,而不应只用作会话的题材。他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经历,从人生的瞬间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后他打定主意要采取某种步骤,并承担其后果。”菲利普问了他的画画老师,如果注定只能是个二流画家,他宁可放弃。就这样,菲利普卸去了只能当个二流画家的枷锁,他决定从医。
在学医的过程中,菲利普认识了米尔德里德。这个他看上去不漂亮的点心店女招待,最后却让他疯狂地痴迷地爱上了她。他也知道米尔德里德并不喜欢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这一场畸形的恋情,但他却左右不了他的内心。这一场恋爱让菲利普饱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对米尔德里德说:“我曾经认为我可以设法让你爱上我,但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后,米尔德里德的堕落,使菲利普慢慢厌恶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锁。这一枷锁,不像宗教和画画卸去的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时间的来松绑。
菲利普投机股票亏本负债,不得不受贫困的煎熬。他无奈地流露街头,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顿时收留了他并给他谋到一份“顾客招待员”的工作,他还不知道会怎样呢。正是和朋友阿特尔涅一家的愉快来往,让菲利普结识了阿特尔涅的女儿,成就了一个圆满的家庭。
故事的结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个道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学习、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直到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完美的线条。
毛姆笔下的故事,总是在细节中给人以启发和深思。他的话字里行间透着哲思与睿智,读来颇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长经历,是每个人生活在世的必然过程。纵观人的一生,其实总在受着别人以为应该做的事情的影响,而不是为我们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对待人性的枷锁,毛姆说的一段话很值得借鉴:“回想起自己走过的漫长人生历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给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变得如此艰辛的残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发现,同样由于这种残疾,他却获得了那种带给他无穷乐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没有这种残疾,他就永远不可能目光敏锐地欣赏美,不可能热爱文学艺术,也不可能对生活中的各种景象发生兴趣。他经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视,而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转向内省,促使他心里开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无均有两面性,失此得比。不难想象,看似枷锁的一面,同时也隐含着不为人知的优势,善于利用,便是成就。
“每个人都有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远爱她,她就永远美丽!”
一进入热风阵阵的地铁,向周围看去,除了坐着打瞌睡的,剩下的人无不是捧着宝贝一样的手机,或看书看视频,或玩游戏,或聊天谈生意。黑色的瞳孔中反射出的点点白光已经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属于手机的时代。
手机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改变,这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然而如果有人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方便人们的生活。
对于整个社会层次来说,它是必要的。它加快了社会进程发展,增强了某些特定人群之间的联系,比如交易双方,营销者和客户,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手机。作为最开始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手机使两个人的关系比其他人要更近。
而对于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来说,手机的出现则是一个坏消息,它架空了这个真实的世界。它淡漠了亲人之间的感情与认知。很多人发现,在与家人用手机沟通的时候,交流似乎并不是件难事,而面对面时,开口说话聊天,即使是平时经常说的话题,也很难找到时机说出口。“先别吃,等我先拍张照。”这句话谁都不陌生,这九个字正是人们真实的写照。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的氛围竟然不如一张小小的照片。胡乱吃几口饭,又接着沉浸到手机的世界中去了。
“人生而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的这句话也是现在人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手机的使用者变为了手机的奴隶,时时刻刻被支配着。手机作为工具,当它的功能逐渐完善增多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悖论,手机是主人,还是人是主人?它逐渐超过了人之感情的地位,甚至越俎代庖,取而代之。它侵蚀了人们的亲情和友情。
当你发现百无聊赖也要打开手机锁屏,仅仅是为了瞥一眼,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时,请放下手机,松开那紧绷的手指。和家人聊聊天,让他们和自己一同从被手机绑架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去看看生活真正的模样,去看看手机之外的世界。冷暖自知,要知道,手机中的情意绵绵不如现实中的一句嘘寒问暖。
《人性的枷锁》是作家毛姆最负盛名的自传小说。因为篇幅过长,断断续续读了快两个月。翻到最后一页,开始依依不舍。
于是,合上书本,回忆和它第一次接触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听到了召唤,秒间还原出初见的感受:一阵浓浓的悲情,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好像闻到一种过浓的味道,味道太过强势,势必导致你无论香臭,都无力呼吸,以至几乎窒息。
一位年轻貌美却虚弱不堪的妈妈,躺在床上,等着抱一抱7岁的儿子。儿子半睡半醒地紧缩在妈妈的怀抱中,静静地看着她。他脸上挂着浅浅而满足的微笑,微笑中传递着孩子简单的幸福,就像无数次缩在妈妈怀里一样。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可这次的拥抱,却是命运给予的'最后一次温情。7岁的菲利普永远不明白,那时候的妈妈已经病入膏肓,哪怕是给他一个吻,都用尽了她半生的力气。小小的他,怎么能读懂妈妈的温柔微笑里,掺入了不舍和泪光。他也不知道,他被抱走后,妈妈怎么痛恨自己无力再握紧他的小手。就这样,他失去了妈妈。就这样,妈妈装着对他的牵挂,追随他的爸爸而去。他们无奈地放开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脚,永远地离开了只给他们家冷酷到底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妈妈过世后,爬到妈妈的床上,抓着妈妈的衣服,枕着妈妈睡过的枕头,埋着头小声地哭泣。因为不懂,不信妈妈永远的离开,因为害怕陌生的未来。哭着,哭着,直到哭累了,在泪水中睡着。这种情形将会伴随着他成长。他,天生残疾,无父无母,生活穷苦...... 可以料想,未来的孤单寂寞,冷嘲热讽,欺凌侮辱,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艰难的人生,既然有开头,势必有结尾。
这位不受命运眷顾的主人公,开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长到中年的人生过程。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许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跛脚,他刚进学校,就被大孩子欺负。他们模仿他走路,强迫他把有缺陷的脚展示出来。他一开始拼命拒绝,后来却屈服在了别人的铁拳下面,伸出了那只残缺的脚。他用尽一生的屈辱,满足他们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风暴平静下来后,他在黑夜里躲进被窝静静地流泪。他痛恨自己对恶霸的屈服,反省自己性格的懦弱。后来,一切太痛苦了,他回忆起妈妈,感觉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很多次,他都通过这样的幻想,游离于现实,从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唯一的温暖和救赎。
时间就是这样,虽然步子迈得很重,但它还是会走过每一段历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长,真的是苦多甜少。因为苦难总来凑热闹,他性格中的外向开朗便一一离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学校的大孩子。别人对他的脚不再好奇,他求学的日子开始好转。因为酷爱读书,所以他的学习成绩秒***其他同学。别人能不能拿奖学金还得看他的选择,如果他去申请,其他人机会渣子也没有。这成为他骄傲的资本。他掩藏不住对他们浅薄的蔑视,他开始对学习心不在焉,提不起兴趣。最后,他急不可耐地辍学,跑到德国去深造。放弃了几个月后唾手可得的奖学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得到的剑桥大学入取通知书。
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他能规规矩矩地完成学业,也许以后的路途就不会那么辛苦,不会波折,不会几次半途而废。因为终点都是一样。走到终点的时候,他终于学会了正儿八经地生活。他选择了父亲曾经的职业。中途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两年的时候,他生命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重新回到他学习的医学院,完成学业,拿到医师执照。想想,这个行医资格曾经不过是他4次生活尝试之后的替补和将就。
曾经疯狂的文学梦想,痴迷的绘画理想都成为了过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温不火,却是个抑制不住暗流涌动,而绚烂的梦。他,历经折腾,最后不过就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健康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因为当初的叛逆,他绕好多弯,一瘸一拐,才终于靠岸。他的经历,丰富,沉重,但真实,强烈。如果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不是遵循内心的呼唤,他可以轻松地生活。却不会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这并不是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个青春,挥霍父母所有遗产,经受住身体心灵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最后,我们大概都会忍不住对菲利普说声谢谢。因为,他身体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们。读者们,读来,总是感同身受,却省去了岁月的蹉跎,以及无法承受的疼痛。
谁的青春没有在循规蹈矩地读完10几年书后,意犹未尽地畅想着辍学的生活。
谁的青春,没有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是天才,想要抛弃所有,追逐所梦所爱。
谁的青春,没有爱上一个让你卑微到尘埃里,还开不出花来的人。
谁没有假设过,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换爱人的一个热吻。
只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够勇敢,不够浪漫,最后我们通过计算,选择抹平心里那股幻想的波澜。虽然我们表面乖乖地,可心底,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果当初选择另外一种生活,自己该会是什么样子?
用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毛姆的经典作品《人性的枷锁》,之前以为这本书的主题是爱情,看过才发现,他不仅仅是关于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职业选择,生活方向等等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各种迷茫和反思。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菲利普·凯利展开,刚开始,他还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锁中挣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挣脱了青春迷茫的枷锁,蜕变成熟,步入三十岁的人生阶段。
菲尔普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让本就孤独的小男孩,变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让他既想融入集体,又不敢向他们敞开心扉,努力讨好却始终得不到同龄孩子的尊重,就这样,他一路磕磕绊绊,努力逃离童年的孤苦,以为长大了,就自由了,却发现,生活永远都不会让你好过。
在友情里,菲利普斯经历过同伴的背叛,也经历过挚友的不离不弃;在爱情里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爱,也遇到了不屑一顾的被爱;在亲情里,父母的早逝,让他很少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寄养在大伯家,让他对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尔普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是你,也是我。时而善解人意,时而尖酸刻薄,时而慷慨大方,时而吝啬小气,时而慈悲,时而冷漠……月有阴晴圆缺,菲尔普斯就像那轮月,阴晴有时,时而明亮,时而黑暗。
也许这就是人性,十恶不赦的魔鬼极少,尽善尽美的圣人鲜有,大部分都是介乎于黑与白的凡夫俗子,快乐有时,悲伤有时,自私有时,牺牲有时,挣扎有时,解脱有时……尽管如此,我们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去爱,明知道总会被生活打败,还是会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会死,还是会好好活着,也许到头来,我们还是会被人性禁锢,但却从不放弃挣扎。
最后,借用高晓松的一段话,也许无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难题,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们早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能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对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