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重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从此剧开播以来就一直关注,当然老007布鲁斯南在此是吸引我的最大动力。碰到高考,而此剧关注度简直不堪追到一半我就无法继续了。转眼半年过去了,我又一时兴起拾起这部满满肾上腺素的西部片。
本剧分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小时候的伊莱,时间是19世纪中期,从被印第安人掠去当做奴隶到在印第安部落里获得尊重的过程;另一条是老年伊莱,时间是20世纪初,此时作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庄园主,作为拥有子孙的大家长,面对家族事业的衰落,面对墨西哥人的反动起义等等危机的过程。
两条线其实除了伊莱本人,情节全部独立,除了到最后几集会偶然闪回没有什么关联,这也导致整个剧十分散,切换也完全没有办法做到顺畅。这种设置可能在原著小说这种文字的载体中可以处理很好,但是镜头就无法做到了。但是两条线不断推进,不断进入高潮,节奏还是把控的很好。然而,19世纪印第安这条线明显没有另一条线紧凑,剧情的紧张度一般。二十世纪中,两场枪战,伊莱冥想中割头皮,墨西哥人女婿的失踪被***,墨西哥人与白人之间的剑拔弩张等等,相比之下,另一条线似乎变成了副线的存在。但是我认为19世纪应该能处理的更好点。
野蛮到文明,似乎是伊莱到皮特的转化,虽然皮特小时候收到同样野蛮的教育,但是同哥哥相比,显然皮特接受了文明的洗礼,接受了法律。这同样是整个美国,特别是西部的发展史。从拓荒者,掠夺者,到不断建立包容开放民主的全新帝国的过程。当然白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降临在印第安人与墨西哥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像伊莱一样贪婪的索取,这场战斗当然不会停歇。直到今天,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一个如此之大的移民国家是很正常不过的,在我看来,永远无法解决,这是根植在祖祖辈辈像伊莱这一辈一样斗争史中的。
我认为第二季很难拍,首先印第安人线感觉已到了穷途末路,墨西哥人这边最有权势的人死了,突兀的又弄来个墨西哥领袖?第二季20**见吧。
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拐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儿子吃老子,***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死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