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窝头的种类多得很,按制作原料的分类,就有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柿子糠、榆皮面以及菜、叶等几十种。每一种里根据程度不同又有几类之分,如玉米面窝头就有全玉米面,两把玉米面一把地瓜面、一把玉米面两块杏叶之分。好在我不是窝头研究专家,否则一一列举出来,谁也吃不消。
小时候吃过几年窝头。现在想起来最软的是地瓜面窝头,最甜的是柿子糠窝头,最难咽的是树叶子窝头,全玉米面的窝头从没有吃过不知怎样。叶、菜窝头吃得最多,是掺了榆皮面的,榆皮面很粘,菜叶什么的就粘在一起了。但很苦很涩,咽不下去。
七八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鼓了农民干瘪的钱包,餐桌上的花样渐渐丰富了起来,我也告别了天天吃窝头的历史。日子一久,我便忘了窝头的滋味。
意外的,九零年市里实行粗细粮搭配,学校食堂每周一、三、五中午蒸窝头。铁饭碗里有了窝头,师范生们个个愁眉苦脸,不情愿得很。那种窝头,掺了不少的白面,也有糖,甜甜的,我觉得很好吃。后来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黄金塔”的风波,泔水桶和洗刷池放满了金黄的窝头,甚至,竟有些跑到了老师办公室的窗台上。结果,后来窝头换成了煎饼,后来煎饼换成了米饭……后来我毕业离校,学生的伙食就不知道了。
父亲也不用吃窝头了,但五十年前,邻家老妈递给他的.那个窝头却让他至今难忘:爷爷被抓壮丁下了关东,七岁的父亲饿倒在路旁,昏昏沉沉的睡了不知几天,一个窝头救活了父亲,他终于站了起来,到了邻村的姑家。那个几乎完全是杏叶、羊荚叶团成的窝头,成了父亲饭前永久的话题。
四岁的哥哥老盼着父亲回家,父亲出夫修水库,临回家时饿了半天肚子,省下个窝头带回家,让终日吃糠窝头菜窝头的哥哥拿在手里玩了半天,才一小口一小口吃完了,生怕掉了一粒饭屑。幼小的心里,“父亲回家”和“领窝窝儿”连成了必然,可他哪知道,四十岁的父亲眼中流出了多少无奈的男子汉之泪。
一个盛着几块咸菜,一个窝头的小瓦罐,哥哥提了整整三年。在五里多路外的学校上完了初中,哥哥没能继续升学,带着第一名的成绩和装满小瓦罐的遗憾和无可奈何,回了村。当终于能够不吃窝头时,他早已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只能整日与土禾为伴,重复父辈的旧路。
饭桌上彻底消失了窝头时,我长大了,并且当了教师。可是,当我向学生讲述一些窝头的历史时,有好多学生问我:“老师,窝头是什么东西?好吃吗?”
我不能准确的解释什么,但我却想让他们知道:当你们连馒头也吃的乏味时,请你咀嚼一下父辈们曾经吃过的窝头。
毕业前,我把旧书拿出来整理,看到一本本装订好的学习单,从字迹中,我看到自己六年来的变化,感觉是那么模糊,又好像似曾相识,让我不知不觉的跌进了记亿的深渊。
因为妈妈的关系,刚入学的我,对学校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样子像极了木头人,下课时间就做在教室,哪里也不敢去。二年级的我已经知道下课先去上厕所,在去荡秋千,但是偶而会玩到四下无人,才知道要回教室。
三年级是加入武术队的第二年,在懵懂的情况,参加几次比赛和表演都得到大家的肯定,更提升了我对武术的热爱。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同学的妈妈很会做点心,所以我学到很多制作点心的方法,也品尝到“铜锣烧”、“姜饼屋”的美味等等,至今心中还浮现一道道香喷喷的甜点,让我不禁想流口水。
分班后的五年级是再次面临另一种心情的开始,因为这时的我们好像长大的更多,已经是学校的高年级。印象最深刻的是运动会的大队接力,在我们同心协力的合作 下,打进了强敌环伺的绝赛,最后夺得冠军。升上六年级后,我也成熟了不少,已经懂得做读书计划的重要性,凡事都能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近刚结束的园游会,是六年来最后一次,也是最精采的活动。那一天,大家在叫卖声、欢笑声及喧哗声,让心中的情绪“HIGH”到最高点。
六年即将过去了,虽然心里有百般不舍,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适应新的环境,也学到了如何过团体生活,更知道如何关心週遭的人事物,也能适时的原谅别人。最后我将带着六年的“学习财富”及满满的祝福,展翅高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