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看这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我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的操作,越有积极性。
但并不意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而不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不是活动的旁观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的全过程,包括活动中方法的`指导及交流形式和总结整合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技能。
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教学,学生是主体,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但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动”,动脑、动手、动口,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来促“动”。
综合实践活动也不是培养少数学生的特长活动,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除了“激发兴趣”出发,“鼓励+赞赏”的教学理念是全员参与的重要保障,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己,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所得,都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环境的创设首先来源于幼儿,而且这些环境所反映的应该是对幼儿发展实实在在的真切关注。但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确立了主题和内容后不自觉地陷入一个怪圈:教师自己想好了环境创设的思路,而忽视了对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需要的观察,忽视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关注,导致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和发展脱节,仿佛是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活动与环境成了两张皮,搞得教师很累,同时也难以达到呈现幼儿经验、活动过程和梳理经验的效果。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从如下途径去做:
1.根据条件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教会”幼儿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操作材料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会”.这样我们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目的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2.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探究环境。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后,就应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3.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调整活动环境
教师在引导幼儿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教师要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的活动环境。
总之,只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团结奋进,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幼儿的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提高。
一进大门,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摇摇晃晃的太平桥,两边的扶手是由铁链做成的,有手指般粗细,长约50多米,人走的地方是用木板铺成的。你走上去,敲在不停的摇晃,似乎要把你甩下河似的。但只要你抓住两边的扶手,一点一点往前走,你肯定不会被桥甩下去的。
离开了惊险的`太平桥,我们来到了射击场。那里枪的子弹可不是一般枪的子弹,而是红外线。只要你瞄准目标,扣一下扳机,就会射出一串红外线,只要你瞄准的目标爆了,就说明你射中了,哈哈!真有意思!
离开了有意思的射击场,我们就来到了整个综合公园里最好玩的海洋馆。里面有海豚、海豹、白鲸等。其中我最喜欢白鲸的救生表演。驯养员和小白鲸一起上场时,驯养员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下了深深的水池里,观众们发出一声声尖叫,都为他担心,再看那只小白鲸,飞快地游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驯养员驮上了岸,真是虚惊一场,大家都为白鲸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综合公园除了以上三个景点,还有许多其它好玩的地方呢!比如地震房展区、小小世界、温室等景点。
啊!多么好玩、多么令人流连忘返的公园呀!
进入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伴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呈现多样性,国家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如何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幼教领域的一大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邂逅西瓜虫,本是一个孩子随机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跟随孩子的步伐,敏感地去捕捉孩子感兴趣的教育信息,通过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引领孩子真正走进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在一次由孩子邂逅西瓜虫后生成的观察认识型科学活动——《认识西瓜虫》中,我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一些思考。
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观察点,增强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皮亚杰曾经说过,如果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对儿童观察能力的训练。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起码也表明了观察对儿童学科学的重要意义。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也有这样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科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观察。
案例 偶然的邂逅
雨后的早晨,小朋友跑来告诉我:“老师,地上爬出来好多小虫子。”当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西瓜虫上时,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将西瓜虫宝宝小心翼翼地请进用鞋盒自制的昆虫盒内,并提供给孩子人手一只放大镜。活动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来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在第一次自主观察中,我们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对观察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印象。在第二次细致观察中,我们提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和观察点,从西瓜虫的外形特征入手,把对活动计划的关注转化为对童心的关注,并引导幼儿在学习中观察,在观察中学习。
教师的引导
西瓜虫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常见的,所以孩子并没有在意它的存在。五、六月份的雨后,是西瓜虫出没最为频繁的时候。孩子们对动物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虽是偶然观察到的现象,但充满好奇,急切地想知道有关它的所有问题。比如,它有没有眼睛?有没有鼻子?是怎么走路的?它住在哪?它吃什么?它有朋友吗?它有敌人吗?等等。因此,当孩子邂逅西瓜虫的那一瞬间,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从生活中发掘的学习题材,促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拉进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的科学知识。
适时帮助幼儿形成问题,使幼儿获得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意识的邂逅以后,教师应引领幼儿去进一步触摸科学,感受科学。
案例 邂逅之后的相识
当有幼儿说出它的名字叫西瓜虫时,教师适时提出:“为什么要叫它西瓜虫呢?跟它的外形、长相有关系吗?它的名字根据什么而来的呢?”幼儿再次用放大镜进行深入观察。有的孩子说:“西瓜虫身上有一条深一条浅的花纹,象西瓜皮一样。”有的孩子说:“我轻轻碰碰西瓜虫,西瓜虫就蜷起来了,圆圆的,象小西瓜一样。”此时,答案的正确与否似乎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教师的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把围绕西瓜虫进行的观察、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等机会都交给孩子,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了解为什么它的名字叫“西瓜虫”,而不是直接告知:“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认识西瓜虫。”这样的引导主要是发展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案例 相识后的相知
在“进一步了解西瓜虫的生活习性”这一环节,教师给孩子提供了自制大昆虫盒。昆虫盒内为小西瓜虫们创设了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的环境。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孩子猜想:“西瓜虫喜欢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接着,孩子们有的选择西瓜虫在“用太阳表示干燥的指示牌下”,有的选择西瓜虫在“用雨滴表示潮湿的指示牌下”,双方通过辩论的形式说出各自的理由。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在干燥的地方,因为这样就不会觉得冷。”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因为它会怕热。”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有太阳的地方,因为太阳晒在身上很暖和。”还有的孩子说:“下雨的时候,我就喜欢踩水,觉得很好玩,西瓜虫也喜欢有水的地方”……最后孩子在明确实验目的后,再通过亲自操作、观察,进行“西瓜虫找家的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的引导
虽然是科学活动,但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必要的。猜想、辩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倾听、质疑。倾听他人的发言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至于质疑,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儿童总是在还没产生疑惑的时候就先得到了答案,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的需求。如果儿童在任何时候都依赖从成人那里获得答案,那么,他们对所有事物的解释都缺乏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他们就会彻底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成长的自信。因此,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多种表达方式。此环节主要是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有的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的方式记载下来;有的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在此次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游戏,幼儿理解了“蜷”这一现象,从而大胆地用动作、体态来表现自己的观察、发现等等。
无论是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还是多种表达方式的培养,出发点都是为了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从而习得与他人不同的经验。
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开发、生成和深化教育内容
与西瓜虫的相逢、相识到相知,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空间,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知识经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自我成长,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当然,怎样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使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与期待,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案例 相知后的期待
活动即将结束,教师抛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你还希望知道有关西瓜虫的哪些事情?”这下,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活跃起来。有的问:“每只西瓜虫长得都是一样的吗?”有的问:“哪个是西瓜虫爸爸?哪个是西瓜虫妈妈?”有的问:“西瓜虫会说话吗?”有的问:“西瓜虫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的问:“西瓜虫会生小宝宝吗?”等等。多么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啊!“这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一一解决,那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百科书,上网去找找,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关于西瓜虫的秘密,对吗?”
教师的引导
“有关西瓜虫,你还希望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你说它是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也好,是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也好,是拓展幼儿的经验也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关注幼儿的需要,始终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并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邂逅无处不在,它不分地点,不分时间;邂逅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发现。教师只要适时引导,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到孩子手里,就一定能引领孩子真正去喜欢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并期待观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