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开始学时,只能弹几个苦涩的音,听着人家流水般美妙的音乐,我羡慕得瞪大了眼睛,心里直痒痒,恨不得马上凑过去学到手。我实在忍受不住这难熬的“折磨”,只好随便在琴上乱拨一气,既不连贯,又没有一点神韵。
学习古筝和任何一门乐器一样,要打良好的基础,在这漫长的训练中,我又体会到了酸甜苦辣。
刚刚会弹一首曲子时,我兴奋的不得了,连走路也比平时有精神。我向妈妈提出要买一台古筝,她同意了。这块木头踏进我家门口的那一天,我无论何时都像宝贝似的抚摸着它。待我在它的身躯上弹奏曲子时,这生疏的.琴音令我不相信是自己弹出来的,涩涩的,断断续续,就好像正当炉火旺盛的时候被泼了一头冷水,我沮丧极了。
后来连续几天,我赌气不碰那块“该死”的木头,直到气消时才重操旧业,又发现自己笨拙的手指已不听使唤,我被气得股股的。那次在老师家学琴听见老师说退步了,我的脸上火辣辣地疼,仿佛被人打了两个耳光。现在我知道,成功是要积累的。
在我古筝考到7级时,老师安排我和几个同学参加白云区举办的“琴棋书画”杯比赛。那时我洋洋自得,很以为了不起,骄傲的像只大白鹅。比赛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别人在弹奏时不仅音色美,错误少,还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选手们挥袍展袖,脸上的表情好像他正身临其境,有眉飞色舞的,有愁眉苦脸的,有悠闲平静的,也有气冲牛斗的,看了他们的表演后,我真是自愧不如,随便敷衍一下就过去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涯里,我还要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谦虚求学,让别人羡慕自己而不是自己羡慕别人。
学习古筝,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滋味,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会继续认真学习,锻炼我的毅力,汲取生活经验和更多的道理。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8:00我必须赶到琴行去参加古筝考级。妈妈帮我简单地梳妆打扮了一下,我们匆匆吃完早饭出发了。
琴行里有好多小朋友呢,都是来考级的,有的考像我一样考古筝,有的考吉他,有的考钢琴……我很快把古筝指甲包好了,等待轮到我。妈妈问我紧不紧张,我说一点都不紧张。
轮到我了,我开开心心地上了楼,进了考级房。这时候,我才感到有点紧张,但我深呼吸了一下,按照老师教的礼仪向考官行礼,然后落坐。我先弹第一首《剪靛花》,可只弹到了半,考官就让我弹第二首《旱天雷》。又弹了一半,考官就让我停下来,对我说:你的手形很不错,弹得也很流利,优秀,要继续努力哦!我有点害羞地笑着,可我的心里是多么高兴呀!
我会努力学好古筝的,不让老师和妈妈失望,不让考官失望!
我对古筝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炎炎夏日的,每天都出去练琴对我的毅力还真是个极大的考验!这不,望着外卖骄阳似火,不禁犯了难:这么热的天我出去,大概就被晒成人肉干儿了吧?我得想个什么办法,在家里也可以练古筝!正当我想来想去的时候,飘窗的手机让我有了个主意:互联网现在这么方便,说不定就有足不出户就能弹古筝的应用呢!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打开了应用商店。突然,我眼睛一亮,每日推荐里居然有一个叫“古筝”的应用!我欢欣若狂,高兴的'不能言表,可算让我找着了,以后再热的天我都能练古筝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应用,可是他却要初始化,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过了好一会儿,应用终于打开了,屏幕上是一架古筝,上面还写着弹奏两个字,我点开了弹奏这两个字,古筝的二十一根弦边映入眼帘。我试着弹了一首我的考级曲目《渔舟唱晚》很好听!音也非常的准,而且快段儿也非常连贯。更好的是我还可以学习新的曲子!在这个应用里有一个大大的曲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曲子,有流行曲,还有经典名曲!总之,曲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有讲解视频,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在线问老师,这样,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学到新的曲子,这可真是意外的收获呀!
这真是一部很好的应用!它的功能很全面,而且非常适合我这种“懒人”使用。如果你也不想出门弹古筝的话建议你下载这个应用哦!
我从小跟乐器没什么接触,而我第一次见到古筝是在大街上。那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坐在用报纸垫着的地上,她的面前放着一架古筝,而她,熟练地弹着 动听曲子,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们。那一个个从古筝上跳出来的音符,变成了一个个音乐精灵,随着姑娘的节奏和旋律,在空中自由地舞蹈,掠过街面的风在一旁 伴奏。在场的人们跟着节奏在鼓掌,这种温馨的气氛打动了我。琴声停了,观众的.掌声却还在响,还用欣慰的眼神看着这位小姑娘。这时,小姑娘拿起自制的小木槌 敲打着琴弦,发出一种哀怨的琴声,让人感受到小姑娘内心深处的那种说不出的悲凉。这音乐仿佛是一曲神乐,从人们的耳朵里一直传到心里。这琴声把我们带到了 春秋时代,见证了伯牙和子期的友谊;把我们带到了唐朝,见证了诗仙李白的风流倜傥;把我们带到了清朝,见证了康乾盛世。这琴声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深的震 撼。
一曲终,姑娘把放在身前的小碗拿起,走到人们面前,用手做了一连串的动作,满腹疑云的观众们后来才明白,这是一位哑巴姑娘,人们纷纷解囊,投以的不是施舍,而是最敬佩的赞赏。艺术来源于生活,虽并非全部雅俗共赏,但只要有心却也能感受其乐曲高妙。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