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市的林业生产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虽然近几年发展势头较猛,林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仅为4.2%,低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与建设林业大市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我市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银杏的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开发利用还任重道远。部分果树存在着品种老化、单产低、果品质量差等问题,所以要尽快实现经济林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目标,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根据各地林业生产特点,在全市区分高沙土地区、沿靖地区、沿江地区和城郊四大区域,实施分区突破战略。高沙土地区以银杏生产为抓手,在挖掘宜林地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林地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古银杏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沿靖地区重点抓好银杏幼林抚育和银果间套种工作,加快建设名、优、特、稀果树生产基地。沿江地区的重点是抓好生态防护林建设,并做好江堤绿化、美化工作,发展江堤旅游。城郊地区以城市林业和花卉业为突破口,巩固提高现有林业建设成果,扩大花卉生产面积,提高生产水平,做好主城区的后花园。在搞好林业绿化的同时突破林业加工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努力,力争 “十一五” 期末有林地面积:37.6万亩;森林覆盖率:20%;活立木总蓄积量:93万立方米;森林采伐量:年均952立方米。主要产品产量:银杏:年均 10万株;杨树:年均 100万株;白果:年均4000吨;蚕茧:年均287张。加工白果2000吨,银杏叶1000吨,产值2亿元;林产品加工产值达3亿元以上;林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8%。
根据国家和省今后农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与要求,首要的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江苏省既是产粮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粮食用作畜牧业和副食品工业的原料,粮食转化量大,当前粮食过剩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必须保持粮食稳健发展。当然,粮食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播种面积,而是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我市粮食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农产品优质品率不断提高。但是,种植业及其品种结构调整的潜力仍很大,目前价低滞销主要是种次质劣和大路货品种,而质量高、品种优的一般还供不应求,所以要尽快提高档次和品质,增加科技含量。今后要本着稳定稻、麦、蔬菜面积,抓好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化调整现有作物的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优、特、杂粮生产,尽力扩大优质油菜、优质稻麦、优质蔬菜的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优质水稻、优质小麦、优质油菜及地下农产品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粮油豆肥蔬菜化生产,培植和发展本地名优经济作物,以此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十一五”期间作物布局上总体建议是:三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水稻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蔬菜面积稳定在20——2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2——3万亩;优质小麦扩大到30——40万亩;油菜扩大到25万亩左右;花生面积10万亩;鲜食玉米2——3万亩。但是,根据我市各地的具体情况,既要认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的倾向,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市围绕贸工农、产加销诸环节创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运作灵活的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对市场调查、市场引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还不够到位,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还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尚未完善。如一些有合适项目的农民因缺乏启动资金而不能实施,农户贷款因无人担保尚难操作;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农产品收购过程中“优质优价”难以实施等等。三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35家,2004年上半年共培训8250人次。全市劳动力总数51.3万人,已转移34.8万人(女性11.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9%。仅市农干校近几年就举办电子操作工、电动缝纫工、家电维修、机电、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营销等培训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实行了转移上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按照中央、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我市农业经济升级换代步伐。充分发挥我市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把准市场需求与发挥优势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加快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的培育。以绿色产业起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中互学,或者是课后帮学,除了上述的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我们不要说学生的自觉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我们教师的自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想形成正确的习惯,是离不开行之有效地常规纪律约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下方能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习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