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谁告白作文(谁给我想个50字告白小作文啊)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谁给我想个50字告白小作文啊)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10-02 22:36:19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谁给我想个50字告白小作文啊)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一】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二】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三】

内斯是父亲哈佛的希望,莉迪亚是母亲医生的希望,汉娜是无视透明的孩子,可悲的家庭,父母的“偏爱”导致孩子们处境各不同。几个孩子内心深处渴望关注,又怕关注,莉迪亚不断扮演好女儿的角色。由于母亲玛丽琳出走造成的创伤不断提醒她要当“好女儿”,妈妈要求莉迪亚学习认为对她好的学科,莉迪亚学习但是她是不喜欢的,就连生日礼物莉迪亚都是远超她年龄段的书(有描写是她妈妈想看的书)和暗示,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和寄托,忍住失望假装自己明白喜欢,莉迪亚长期扮演的角色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斯被哈佛录取要离开这个家,如同星火在莉迪亚心里燃烧,和杰克的交往,或许开始只是对哥哥抛弃她的报复,而我读到她开心,杰克是他的倾听者,她会主动告诉他她的秘密们。她做到她想要的自己,母亲曾离家出走,父亲出轨,最亲爱的哥哥要离开了,还有初高中时期的她。

正是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混乱叛逆的时候,这些的种种像雪一样不断落到她身上,最终压垮了莉迪亚脆弱的精神,正是这沉重的爱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杰克点醒了莉迪亚,但是这个救生圈来的太晚救不了湖底的她。不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做妈妈,我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幸福,自己也不要以爱的名义,影响ta的一切,很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灌输给ta。如果遇到人生困境时,我希望我可以云淡风轻对ta说一句没事,有妈妈爸爸呢,然后和ta一起面对,我希望我能是他的后盾。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四】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死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死因是什么?是自***。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死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五】

但是在同学的强力推荐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义,就和室友下载来看看。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忘记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对电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进一步的猜想,只有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班级,所表现的的老师感到阵阵凉意与厌恶。之后某天突然看到电脑中没看完的电影,本着看完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学期在课上又再看了一遍,对比之前看故事情节而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说不出的感觉。

最反感的镜头是当维特老师刚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他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之后有个短头发的女生便开始笑起来,十分夸张,并不是那种可以传递欢乐气氛的笑,但维特老师却十分开心,觉得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尊重,他说什么同学们的一切他都会照单全收,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师告白之后的慢动作镜头,孩子们在雨天中跳跃,脚踏进浑浊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头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优雅的奶茶广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个花苞将少女的脚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飞进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间有镜头的转换,让我一时有一种错觉:那污水本身就来自少女的身上,它们只是自然的流露与脱落。这让我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画面:森口老师和美月在餐厅见面的时候,当森口说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让自己原来班上残暴的学生逼死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残忍。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残忍的,并不只有那几个主角,每个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个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恶,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个不解的是美月的死。俢哉一直渴望着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却将美月的陪伴与关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们带有暖意的.相处成为俢哉打发时间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了美月,比他所鄙视的露娜希***害家人的手法还要原始。并没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处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镰刀的大刀将美月肢解。鲜血还是喷溅出来,随着刀的挥动带到空中,变成了他没有温情的儿时妈妈残忍的将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妈妈毁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给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种子,而俢哉自己则毁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毁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镜头。直树和俢哉***害爱美那天是个大晴天,下午的阳光让直树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阳光越过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着出尖锐的线条,白云的边缘也被啃食掉的感觉,当然,影片中的色调并不是清新的蓝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蓝的,而是罩上了一层群青,墨绿,熟褐与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镜头将一大片很有质量的云压下来,让我有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阵雨将下前与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层上方,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显出白色,而下面则积压了大量铅灰的阴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个影评上所说的“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纯地讲述师生情谊,老师有多么伟大的电影,不是单纯抨击现今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六】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七】

但是在同学的强力推荐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义,就和室友下载来看看。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忘记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对电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进一步的猜想,只有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班级,所表现的的老师感到阵阵凉意与厌恶。之后某天突然看到电脑中没看完的电影,本着看完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学期在课上又再看了一遍,对比之前看故事情节而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说不出的感觉。

最反感的镜头是当维特老师刚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他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之后有个短头发的女生便开始笑起来,十分夸张,并不是那种可以传递欢乐气氛的笑,但维特老师却十分开心,觉得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尊重,他说什么同学们的一切他都会照单全收,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师告白之后的慢动作镜头,孩子们在雨天中跳跃,脚踏进浑浊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头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优雅的奶茶广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个花苞将少女的脚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飞进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间有镜头的转换,让我一时有一种错觉:那污水本身就来自少女的身上,它们只是自然的流露与脱落。这让我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画面:森口老师和美月在餐厅见面的时候,当森口说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让自己原来班上残暴的学生逼死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残忍。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残忍的,并不只有那几个主角,每个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个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恶,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个不解的是美月的死。俢哉一直渴望着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却将美月的陪伴与关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们带有暖意的相处成为俢哉打发时间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了美月,比他所鄙视的露娜希***害家人的手法还要原始。并没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处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镰刀的大刀将美月肢解。鲜血还是喷溅出来,随着刀的挥动带到空中,变成了他没有温情的儿时妈妈残忍的将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妈妈毁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给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种子,而俢哉自己则毁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毁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镜头。直树和俢哉***害爱美那天是个大晴天,下午的阳光让直树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阳光越过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着出尖锐的线条,白云的边缘也被啃食掉的感觉,当然,影片中的色调并不是清新的蓝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蓝的,而是罩上了一层群青,墨绿,熟褐与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镜头将一大片很有质量的云压下来,让我有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阵雨将下前与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层上方,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显出白色,而下面则积压了大量铅灰的阴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个影评上所说的“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纯地讲述师生情谊,老师有多么伟大的电影,不是单纯抨击现今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我想向谁告白作文【八】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