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三、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请教老师?”“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四、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与芒用讲授法,不如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五、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大方、清楚,如果教师的表达富有感情、动人,那么效果就更好,在讲到一些重要的内容时,教师表达的速度要放慢,有些字、句不妨重复陈述一遍,表达的不同知识点之间最好有停顿,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同样要求学生表达清晰,让全班学生听清楚,表达要避免自顾自地独白,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抓住学生的思惟和情感,使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与学生沟通。
六、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七、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放假了,一家三口有时还去郊外踏青,多有趣啊!可是有些家长做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嫩苗等等许多不良行为。但就是这些行为常此下去让我们这么美丽的地球家园变成了垃圾堆。
一次,我听老师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外地的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孙女一起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孙女手上的雪糕掉了几滴在地上。这位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的奶奶慢慢地蹲下身子,拿了一张卫生纸,用吐沫把这地上的雪糕擦掉,地面像原来一样干净时才起身走了。我觉得这位老奶奶的品质大家应该学习。都已经称得上是老寿星了,还那样去做,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呢。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偷也越来越多了。一次,妈妈带我去吃饭时,把电动车停在餐厅门口并锁起来。我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把车子锁起来呀?”“当然为了防小偷嘛!”妈妈说。“这么近,咱们坐在里面,完全能看得见嘛!”。接着,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她的\'同事刚买了一辆电动车,回到家要充电,把电瓶提出来放在单元门口了,然后去停车棚放车子,不到2分钟,电瓶就丢了。我心想:现在的人怎么见什么都想偷,也不想想,你把人家的东西偷走了会给大家造成多大的困难呀。
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今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以前,人们很和善。如果这家的自行车放在了门外,没有锁,大家都不会去碰。如今有一些人看见了直接骑回家去。
叔叔阿姨们,全世界的人们,我向你们呼吁:我们要做一个品质高尚的市民,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友爱的人类家园吧!看见哪个人有困难要去帮助她,关心她,这个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分析:“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
话题:“做一个中国人”“中国,我爱你”“骨气”
近20年来出版的《教育学》大约不下200部。但有新意的却不多,都没有摆脱旧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体系仍然是旧的,还是因循原来的四大块,感到与热火朝天的教育现实不相称。最近读到袁振国教授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顿感面目一新。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在立意新、体系新、内容新这三个方面。
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的《教育学》,想给学生些什么?我想,教科书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如许多自然科学的课本;另一类是观念性的,主要教给学生该专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例如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等的许多课本。当然,知识和观点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知识的观点是空洞的,没有观点的知识是盲目的。但从教学任务来讲总有一个侧重点。那么《教育学》教科书想教给学生什么呢?过去的《教育学》总想集多种任务于一身:既想给师范生尽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又想给学生建立一种教育观念,还想教给学生各种教育方法。结果内容庞杂,学生抓不住要领,观念既建立不起来,方法也没有学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因此,我认为《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而获得的,而是要在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建立起来。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是有许多方法的,但需因事因人,因不同的情境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教育规律是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教育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不断更新,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当代教育学》的新,首先体现在这本书的立意新。该书作者在第一页的“教学建议”中写道:“本书编写的一个基本追求是,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怎样做,更希望启发学生为什么和怎样想。我们相信,没有一种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或教育方法是惟一的或最好的,对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想,从而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不同的教育风格。所以本书的编写力图通过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不同模式的介绍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是说,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体系新。该书打破了旧的四大块理论体系,力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讨论教育内部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各种要素:理论要素、人员要素、信息要素(课程内容)、管理要素。下篇是讨论教育外部的.关系问题,包括教育的两大功能,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不能说这个体系是最好的,但可以说它是新颖的、有新意的。旧的教育学体系是先讲教育的外部问题,后面讲的都是学校具体工作。越讲越具体,越讲越没有理论,学生越学越没兴趣。1980年我在编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时就发现这个问题,第一版我就把它颠倒过来,先讲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再讲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再讲教育的外部问题以及国际教育的新动向。谁知,中师教育学的老师说,这样的体系不习惯。第二版又只好改过来。可见习惯势力之顽强。这次《当代教育学》打破四大块的体系,把内容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把教育诸要素统一起来,从教育目的到教育评估和管理,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块作为提高部分,再讲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颇有新意。
最后体现在内容新。正是因为编写的立意新,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很新。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列出现存的概念和结论,而且介绍当代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内容新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意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抛开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例如在讲“教育学的发展”时,不仅讲到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西方,而且系统地介绍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这是影响中国教育最深的三本教育学著作,然后讲到当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又如讲当代中国教育,不是像一般《教育学》教科书那样只讲中国的教育方针和学制,而是简要地介绍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再讲到今天的教育目的、结构。
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前瞻性。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当代教育学》专门辟一章“当代世界教育”,介绍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概况和各种教育思潮,其他各章中也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教师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把握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本书不仅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且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重视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书中有许多案例提供学生思考。特别是道德教育部分,讲到道德判断、两难问题时举了一些案例,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启发。书中还专门介绍了上海市青浦县的教改实验,这是我国本土最成功的实验,用它来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书中还有许多新的内容,或者是老问题的新解释。在这篇短文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可以说,该书从标题到内容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述,用现代时髦的说法,作者是企图建立新的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当然,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建立新的教育学绝不是容易的事。书中也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第一章教育发展的分期,在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之间,隔了一段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似乎在历史分期逻辑上不顺;又如,把“教学”说成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值得商榷。可以这样说,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应该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也应该是双方的行为。其他有些章节在逻辑安排上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话题:“春风化雨”“为师之道”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4、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阅读《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三、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请教老师?”“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四、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与芒用讲授法,不如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五、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大方、清楚,如果教师的表达富有感情、动人,那么效果就更好,在讲到一些重要的内容时,教师表达的速度要放慢,有些字、句不妨重复陈述一遍,表达的不同知识点之间最好有停顿,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同样要求学生表达清晰,让全班学生听清楚,表达要避免自顾自地独白,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抓住学生的思惟和情感,使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与学生沟通。
六、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七、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