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呀,最近心情有些焦虑,于是就去看了一些和基督教有关的文章,如《马太福音》里的前面部分。我很喜欢这一段: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我觉得,看这些故事,我会有心静的感觉。虽然故事离我很远,但我喜欢,和自己隔得很远的故事——就好像里边的悲欢离合都与自己无关一样的,我成为一位旁观者,可以客观理性地评价故事里的人。隔得远一点,看得就清一点。这是我常常相信着的。 陈虻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我两个月来,完全看完的唯一一本书(其他书看到最后就半途而废了。)。它是李发芽姐姐借给我的里边也说:“当我们太喜爱一个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在爱着这个事物本身了,而只是你在头脑里为它臆造的幻象。这时候,我们需要远离,唯有远离,方能客观真实,方能看清。也唯有看清以后,才能再一次真正爱上。远离,其实是为了再一次靠近。” 我很喜欢陈虻也很喜欢《马太福音》。它们,都能让我心静、心宽。嗯我最近挺焦虑的但不会感到压抑只是紧张,但不悲伤 祝你也开开心心的哦
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你PO了几张试穿婚纱的照片,忽然想写封信给你。
称呼就难住了我,喊你的名字?众人周知的幼小妖?还是当年的召唤阳光?纠结一晌,算了。
许久未曾翻动的记忆,纷纷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有的光鲜,有的褪色,竟不知先提哪件才好。
想起在初识的那些年月里,对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即便当时也觉得做作的一句话,用在你身上却十分自然。那些年对你唯有疼惜,了解越多,疼惜越多。总觉得你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太多不该你经历的苦和难,总有人该补偿你,让你在冰天雪地里感觉到一丝温暖。
想起你在考取向往的学校之后,执意要买一个MP3给你,结果在临近春节的大街上跟当时的男友大吵一架,春节后就此分手。老妈问我“既然他不高兴,你又何必非要买MP3送人?送的是什么人?”我解释几句,又根本无法说清,你打定主意去考学时,我的欣慰。第一次觉得在你小小的外表下,隐藏了一股笃定的力量,你的人生不会是之前我们以为的样子。我已经不记得那个MP3的样子,但是我始终记得那时的心情。
想起那个我最失意的五一假期去南京看你,你上学的同时兼几份工,只有几平米的小房间被你打扫的一尘不染,还跑去公用的厨房做沙拉端回来给我吃。也是那次我忽然觉得我错了,也许你从来不是我以为的凡事需要别人照顾的小女孩。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你只有你自己。但你像一株小小的野草,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顽强的生存,并日渐茁壮。也是从那次开始,年轻的我以为我们可以像家人一样相处,在你面前暴露我的坏脾气。
想起你换了工作之后,很久没有消息,突然寄来几张专辑。《死了都要爱》那时还没有成为“街曲”,少人问津。你说你在夜里独自听了很多很多遍。
后来,我在村里的三年,我们见过两次。纵有百般前提,我欠你一句对不起。我以为在你面前不隐藏自己负面的情绪,正是我们相熟的标志之一。你想让我见的人,我固执的没有见。你想和我一起看的电影,我至今也没有看。你看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当时我们觉得即便做错了也有的是机会去弥补,其实真的不是。
再后来,大家都开始用微信了。有一天晚上生病的你打来电话,咨询我的\'建议。我听了很久,说了几句废话,终究还是回答不了你的问题。
现如今,偶尔看到朋友圈里你的近况,知道你过的很好——我知道没有照片上看起来那么好,但起码大方向是好的,也就够了。一直想写封信给你,却总拖延着没有动笔。
直到看到你被求婚了,看到你去巴厘岛旅行了,看到你试穿婚纱了,嗯,也许是该写这封信的时候了。
我特意翻了翻通讯录,发现几次更换手机,我已经没了你的电话号码。
你看那么多人都是如此,走着走着就散了,也不缺咱俩。
2000年相识,到如今。这么多年,我们从来不是闺蜜,也没能成为姐妹。值得庆幸的是,你终于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一个可以照顾你的他,咬紧牙关那么多年,你终于可以做回那个需要别人疼惜照顾的小姑娘了。你终于等到了属于你的糖,甜吗?
感谢这个被困在村里加班的晚上,如果躺在自己的沙发上电视前,也许不会如此思绪万千。
愿我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彼此都好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