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然而合上书本,《“夜莺”的歌声该停歇了》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文中,作者建议删掉教科书中《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作者认为这两篇课文是在歌颂和宣扬儿童直接参加战争的事迹,并在文中一再强调这两篇文章违反了《联合国禁止儿童参加战争公约》。我执教过这两课,但我在备课和上课时,脑海里呈现的仅仅是“夜莺”和雨来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可爱而伟大的形象。而且课堂上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两课的学习所明白的也正是这一点。
再者,抗日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抗日战争中有很多像雨来一样伟大的孩子。这些伟大的孩子难道就因为一个公约而应该被忘记么?那么照作者的思路,我们更不应该学习《王二小》,因为文中敌人残忍的***害了我们的小英雄。呜呼哀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果我们的孩子渐渐淡忘了这些英雄,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那么我们革命前辈以鲜血传承的革命品质也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我坚信,学者在编教科书时,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诸如此类的课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最合适的知晓那段历史的敲门石。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正式开始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也相信,这些小英雄的形象会在他们心中萌芽,并灌入新时代的给养,从而衍生出责任感、使命感,使自己成为时代英雄,例如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等。
因此,我也要说,“夜莺”的歌声不该停!
鲁迅一生写了许多文章,但写关于自己老师的文章却是少之又少。他写的第一位老师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我想寿镜吾先生是他的启蒙老师,所以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第二位老师是他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藤野先生。他并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他,并且还很细心的教导他。最后一位老师是他最敬仰的章太炎先生,他的爱国精神,恰恰是鲁迅敬仰他的根源。在章太炎先生的影响下,鲁迅燃起了他爱国救国的热情。
鲁迅是个伟大的人,而这伟大的背后,是因为遇到了让自己改变的老师。
我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在我看来,老师上课的方法好,不如分享一些生活的来得实在。课上得好,不代表师生关系一定好,一位十分严肃的老师,总会让人感到恐惧,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就会隔着一面玻璃,可以相望,但却无法触碰。能够分享生活经验的.老师,就会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可以相互触碰,那面厚而透明的玻璃,也就此被打破。
由于以前的语文老师生孩子去了,所以来了一个新老师,但在没有见到新老师前,我很好奇新来的老师到底是个怎样的老师。见到新老师后,我很是高兴,她是个中年教师,也就是说她的教学经验丰富。想到我的语文有救了,我顿时就燃起了学语文的热情。
我喜欢这个老师,但并非全班人都喜欢,特别是上课喜欢睡觉的同学。因为只要她看见上课有人睡觉,就会喊一句:“状态,状态。”因为她常说这句话,所以很多时候一些同学就会替她说。分享生活的经验也是她上课的一部分,也许是她的身边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所以才有如此多生活的经验。她也总是告诉我们智商不高,但情商要高。也因此我渐渐懂得了生活并不像儿时玩的过家家,生活是现实而又残酷的。她分享的经验,犹如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前方的黑暗。生活虽残酷,但却磨练着人们的意志;上课虽乏味,但却有她甜美的歌声;学习虽艰难,但却有她细心的教导。
学习好,只不过是在纸上罢了。但懂的经验多,却是受益终身。在我看来,她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一位良友。
难忘2017,难忘与你的相遇,难忘你那苦口婆心的话语。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选择材料,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标准呢?应该说是有的:
1、材料要体现正确鲜明的主题。
一般记叙文都是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写的事仅是一个载体,最终要让作文某种意图,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这在构思中首先应注意的。主题很多,如爱国、诚信、守纪奉献、勤劳、坚强、敬业、合作、节俭等等。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得知此等种种主题都源出于一个“爱”字,这是人性的本质所在,明确了这一点,在构思选材剪裁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少数同学不明白这一点,为了写事而写事,如《疙瘩解开了》一文很多学生就疙瘩写疙瘩,事情完了文章就完了,无着力点,不给人留下思考,这类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而选材上有些同学甚至将“疙瘩”等同于恶语中伤、拳脚相加遗留下的“怨恨”、“敌视”等等流毒,这就是典型的“无用素材”。
2、材料要新颖。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疙瘩解开了》一文多数人都写个人的疙瘩或个人之间的疙瘩,但有位同学构思比较巧妙——两家间的疙瘩:村上两家间的排水沟堵了,相互指责对方有责任,应由对方清理,弄得村上环境臭气熏天。后来村上一位老者主动自带工具,开挖疏通,感动了两家人,齐心协力共建了美好环境。材料较新颖,传达的主题也明确而又积极。
3、材料要抓住重点,引人入胜。
任何一则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我们如何才能截取素材中重点环节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明确题目的重心何在。如《守住自己的宝》一文,这个题目结构上是动宾结构,重点应在动词“守住”上,要突出“守住”就必须明确三点:
一、这个所谓的“宝”本来就隶属于自己;
二、这个“宝”现在有丢失的危险;
三、要有“守住”的方式、行动。不少同学应为没有理解题目的重点,匆匆选材,对既定选材各个过程不加辨析,匆忙下笔,慌乱中已失方寸,失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记叙文事件记叙要体现情景性、场景化,切忌大段的概括式宽泛语言。情节要有张力,人物要有冲突。再如《疙瘩解开了》一文不少同学运用误会法,突出了这特点,也为后文解开疙瘩作了铺垫。解开疙瘩转折点不少同学设计了一定的事件,这比有人仅说时间久了疙瘩自行消解强得多,从而更引人入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