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者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位名人,她虽然不像那些大红大紫、家喻户晓的名人有名气,她却是我心中的偶像。她就是我的阿姨—许红莲。
阿姨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阿姨从小就勤奋苦学,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她永不退缩,脑袋里装的几乎是知识,没有一点杂丝。所以每次我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去请教阿姨。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思考题不会做,就去请教阿姨。阿姨一看,在草稿纸上“挥”了几下,就大功告成了,然后把步骤慢慢地讲给我听,直到我听懂为止。我心想:阿姨真是“神机妙算”,只可惜没去当老师,却成了我的“家教”老师。
从那以后,我就很佩服阿姨,佩服她的“神机妙算”,佩服她的刻苦学习,佩服她讲解时的娓娓动听。
我应该学习阿姨坚持不懈的精神,经历每一件事都要做好。记得阿姨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比赛前,每班先选出三队,每队由三名同学组成,分别参加这三项比赛。然后,就是做比赛准备工作。同学们一齐动手,把柴、锅、炉、碗、碟等比赛时使用的东西,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这时,各班选出的评委早在评分台恭候着。
第一项比赛是炒花生。“预备—开始!”主持人一声令下,小厨师们立刻动作麻利地围上围裙,七手八脚忙开了。我们班的参赛队干得漂亮。刘兴波是承担生火任务的,他抓了把刨花放进炉子,“哧”地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刨花,然后,轻轻地把柴架在上面,火就熊熊地烧起来。“火燃喽!”我们欢呼起来。这时,董海燕马上放上铁锅,陈妮妮把油均匀地洒到铁锅上,几乎是同时,她“沙”的一声就把花生倒进锅里。那边的刘兴波已经挽起了袖子,拿着锅铲,不慌不忙地翻动着锅里的花生。炒了一会儿,他顺手捡一粒送进嘴里,还朝我们做了个鬼脸:“咦,火候还不够!”接着又继续翻动起来。他那老练的动作多像一名小厨师啊!这时各班的花生已经炒得差不多了,不时飘来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小观众们欢呼着,跳跃着,都想看一看哪个班能夺得第一项冠军。“嘟”的一声哨子响了,炒花生比赛结束。各班的小厨师都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让评委一一品尝。我们班炒的花生外表黄澄澄、油亮亮的,而且酥脆爽口,得到评委们一致赞扬,赢得了第一名。
紧接着,煎荷包蛋比赛开始了。这项比赛的要求是:在规定时间内,把鸡蛋煎熟卷好,蛋黄不能破。一班参赛队的叶苗同学表现出色,只见她把蛋轻轻往锅沿一敲,两手一掰,整个蛋就溜到锅里。“呵,多有!”大家不禁伸长脖子。稍停片刻,她又小心地用锅铲把蛋皮卷起来,蛋黄一滴不漏,她的动作是那么纯熟,就像折被子一样又快又好。最后,一班煎的荷包蛋,获得了第二项冠军。
最后一项是拼冷盘的比赛。各班的“小厨师”上场了。我想,她们要在短时间内把形形色色的.菜肴拼好,并且摆成花样,看来是很不容易的。这时,别提“小厨师”们有多紧张,就连我们观众也暗地里替他们担心。“先拼芙蓉!”我们班的李剑琴正指挥着她的两名助手。各班的同学也忙个不停。特别是一班的三名同学,他们要把十几个鸡蛋拼成“玉兔迎春”,就更需要开动脑筋抓紧时间。只见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做兔眼睛,有的做兔耳朵……他们一会儿用小刀挖,一会儿用筷子夹,不久,12只小白兔就活生生地摆在我们眼前:红红的眼睛,长长的耳朵,胖胖的身子,短短的尾巴,显得可爱极了。我们班的“芙蓉出水”也拼得很成功,那“芙蓉”水灵灵地卧在水中,特别吸引人。经过“小厨师”们精心制作,各种冷盘花样都出来了,什么“百子千孙”、“六月粉莲”……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使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小厨师”巧手比赛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我们班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次比赛多有意义啊!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我们自我服务的能力。这次活动使我终生难忘。
我们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们村的“养猪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养的`猪个个肥头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来斤重,活像一个个大肉球。
李大叔养猪十分有。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来把猪圈打扫打扫,给猪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干完后,他便为猪做“早餐”了,“早餐”十分丰盛,不仅有上好的猪饲料,还有一些青菜萝卜呢!李大叔的猪也很乖,从不挑食,不管给他们什么食物,它们都会全部吃完,从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饭。每天中午,李大叔便会请来兽医,为他的猪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让兽医为它们打针,直到好了为止。晚上,李大叔便会搬来一些稻草,为那些猪铺上,让那些猪睡得暖和些。难怪,李大叔家的猪会养得这么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猪卖掉,留下小猪仔,让那些小猪仔长大后再卖。李大叔一年就因养猪就赚了七、八万元钱,没过几年,李大叔便发家致富了。
村里的人看到李大叔养猪能发家致富。便去请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犹豫地对大伙说:“只要对猪有无微不至的关照,那么猪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大伙听了,都知道了自己养猪不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没有给猪好吃的,没有为猪看病……现在,我们村里的人都改正了养猪的方法,全都发财了,现在,大家都感谢李大叔的提醒,让我们村的人都发家致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常德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才人代有。在古代,屈原,宋玉,范仲淹,黄庭坚等,或游历于此,或寓居于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任朗州司马十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近代史上,从常德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风流人物便不可胜数:从叱咤风云的辛亥元勋宋教仁、蒋斌武、林修梅、秋瑾等,到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黄爱、向警予、王尔琢等,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栗裕、腾代远、帅孟奇、廖汉生等,到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丁玲、史学泰斗翦伯赞、生物学家辛树帜、“词书大王”王同亿等,都是武陵儿女的骄傲。这里,我想说说我最熟悉最崇拜的,那就是丁玲--著名现代中国文学家,湖南常德临澧县修梅乡高桥村人。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鲁迅文学旗帜下的著名作家。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9月,她由南京展转往陕北。解放后,丁玲先后担任过《文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与文学交流活动,被选为世界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她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
常德地灵人杰,古往今来素有“惟楚有才”“於斯为盛”之称。武陵大地,历代都哺育出了一大批文才武将。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涌现出的一批革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农学家杰出人物,他们的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德,可谓是水土多灵,人才更毓秀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安徽合肥,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名人。大家都知道那里是包公故里,包拯就是合肥人。
包拯,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在包公的一生当中,他为老百姓做了成百上千的、公平的.、一心为民的事,被大家尊称为“包青天”。现在依然流传许多包公的故事。
王某和张某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两人同时在田里耕种,休息时坐在地上闲聊,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可不知为何两头牛抵起角来,结果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给抵死了。
两个好朋友翻了脸,一起来到开封府告状。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包拯听了事情的经过,乐呵呵地说:“你们两人原本是好朋友,但是因为一头牛的生死反目成仇,实在太不值得了。这样吧,张某你把牛皮剥了卖了,得的钱你们俩平分。王某,你的牛把他的牛抵死了,所以以后你的牛要帮他下地干活。”两人听过之后,觉得很公平,于是手拉手走了。
包拯在任职期间,不但机智,而且不畏强权。曾经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十分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压迫百姓,逼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包拯知道后,气愤极了,上奏朝廷,希望皇帝罢王逵的官职,惩处王逵。但是朝廷只是让王逵调运淮南转运使,他依然剥削压迫百姓。包拯继续上奏弹劾,他坚决的态度,最终使王逵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包拯一生一心为民、刚正不阿,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我为他是我家乡的人而感到自豪。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还有一些人也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奶奶说:“好。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我说:“哦。”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